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网最全】TG历代坦克发展型号大全(2)

2022-10-14 13:11 作者:夏晚流萤  | 我要投稿

二四会战:

二四会战”是指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工企业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诸多单位一起参加的坦克研制活动。当年,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工作者,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研制中国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的部署。

紧急备战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全国都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当时中苏的军事实力的对比中,我们明显是处于劣势,特别是装甲兵面临的压力更大。军委装甲兵先后向五机部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在做定型试验的121中型坦克要尽快定型;二是要着手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三是现役坦克要齐装配套。尽管要求非常“苛刻”,但大敌当前,五机部领导都完全接受了。

1969年12月,装甲兵会同五机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第二代坦克车辆论证会议,会议期间,关于坦克炮的口径(以中型坦克为例),包括100毫米、115毫米、120毫米难得共识。最后封部长决定,采用120毫米方案,全军火炮序列增加120口径。这次论证会后,装甲兵向中央军委作了《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的报告》,中央军委于1970年2月4日批准了装甲兵的报告,并确定由装甲兵牵头组织会战指挥部。钟人仿任组长,陈锐霆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乔治、国家计委国防局局长陈文祥、总后二十院政委宋昆、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麻志皓。该项工作代号“二四会战”。之后,装甲兵、五机部任命麻志皓为会战办公室主任,王怀庆(装甲兵)、于学驷(五机部)、赵荣海(二十院)为副主任。装甲兵从部队、院校抽调几十名科技干部参加会战。五机部从617厂借调宋军、孟宪源、李国俊、张延军同志参加会战。会战办公室设在沙滩原中法大学,后迁至香山装甲兵干休所。1970年2月18日,会战指挥部召开落实设计方案会议,有关部委、省市、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共84个单位228人参加会议。会议确定成立13个会战组,其中122中型坦克会战组由坦克厂科研处处长张锐生任组长,132轻型坦克会战组由江麓厂副总工程赵博德任组长,212水陆坦克会战组由西南车辆厂军管会主任李文任组长,532装甲车会战组由北方车辆厂副总工程师倪志福任组长,120火炮会战组由坦克炮厂窦森瑜副厂长任组长。会议确定了几种新型坦克车辆的初步设计方案和研制进度,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即到1972年5月,完成第一轮样车的设计和研制。五机部按此下达了科研计划,各会战组立即组织设计班子,全力展开工作。

会战提速

1970年4月20日,“二四会战”办公室(以下简称“二四”会办)审议122坦克设计方案时,陈宏司令员突然到会。他说:“前几天国务院余秋里同志在南口召集一、五、八机部部长开会,商讨民用工业研制生产坦克的问题,一、八机部很积极,表示今年国庆节前研制出3辆坦克,向国庆献礼。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会战指挥部,五机部部长邱创成任组长,一机部部长周子健、装甲兵宋庆生副司令员担任副组长,人称‘704会战’。我们不能按部就班了,也要‘十一’前出东西。”与会者听后不知所措。他让我表态。邱部长说:部里正准备让王本林局长去一机部兼任“704会战办公室”副主任。你从坦克设计所抽调一个设计班子到洛阳拖拉机厂帮助他们搞设计。邱部长表示,对于“二四会战”的进度就按陈司令的意见办吧。但用5个月时间设计出一种新型坦克,谈何容易!但既然下了军令状,只好硬着头皮拼命干。坦克炮厂的窦厂长在战争年代是晋绥一个兵工厂的厂长,是一位深受职工的爱戴和尊敬的老同志。在包头落实计划时,窦厂长表示:虽有难处但绝不拖后腿。最后,他们按进度要求提前两天把火炮、稳定器送到总装厂在历经了艰难曲折,度过了150多个不眠之夜之后,1970年9月27日,除反坦克导弹(302导弹)外,各会战组都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5个多月的时间里,不仅是把人熬红眼睛,累坏身体,有的人还病倒了,甚至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32会战组的邱工程师,在北京老龙头水库作潜渡试验时,因发生技术故障不幸牺牲。半可燃药筒在国家靶场作试验时,火炮发生膛炸,试验队的一名战士光荣牺牲;120榴弹会战组在旅顺做试验时发生膛炸,所幸未有人员伤亡――这是突击性的会战付出的沉痛代价。

再次提速

1970年10月5日,装甲兵在南口靶场举办了一次装甲车辆大型汇报演示。鉴于第二代坦克装甲车第一轮样车是突击出来的,技术状况不好,演示时车辆只是行驶通过检阅台。当晚,军委常规兵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组长邱会作对装甲兵倍加赞扬,要求全军各军兵种向装甲兵学习,五机部的压力一下子更大了。10月10日,装甲兵在南口靶场召开了汇报演示总结会议。陈司令在这个有4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又一次突然提出五种新型车辆要在1971年“七一”定型,而且让与会各组立即表态。

1970年10月29日~11月5日,“二四”会办在北京召开落实定型车会议,多数同志的意见是“三液”技术(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压悬挂)在一两年内设计技术很难突破,建议122、132、212三种型号车改用传统的机械方式,532仍采用机械液力传动方式。这样在技术上适当调整,不至于改变三年定型的总进度。一天晚上,装甲兵的领导同志来到会场,召集“二四”会办的领导和主要技术骨干开会,听取对技术方案的意见,决定“三液车”和“三机车”同步研制,同步进行定型试验。中央军委即以(70)国发92号文件批准了这次会议的报告。各会战组按照92号文件进行第二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有的车型进行了第三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都进行了冬季、夏季和特殊地理环境试验。一批配套装备,如火炮、弹药在国家靶场进行了试验。以132轻型坦克为例,第二轮两辆样车,按照定型试验大纲,行驶了9000千米,做了75项试验,发射238发炮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东北车辆厂于1972年正式申请设计定型。

会战终止

正当各车型按照装甲兵提出的设计定型试验大纲进行定型试验和技术改进时,装甲兵和五机部的领导相继发生重大变动,这直接影响了新型车辆的试验和定型。1973年9月4日,装甲兵新任主管科研的贺晋年副司令批示“先搞装备发展的论证,再搞几种车型的论证”。这也就是说装甲兵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可能要调整,“二四会战”可能会搁浅。但五机部所属的科研单位仍按照原计划做部件研制试验。1974年11月29日,贺副司令向装甲兵党委呈送了《关于装甲兵装备发展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与“二四会战”相悖的4条意见:“一是我们的坦克应按照机动-火力-防护的原则设计和改进”――这就修正了‘二四会战’提出的火力-机动-防护三原则以‘火力为主’的设计思想;“二是目前坦克火炮的口径,中型坦克100毫米,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85号为宜”――这就否定了正准备做定型试验的120火炮;“三是未来中型坦克的防护能力,以保持59式坦克的防护能力为宜”――这就否定了香山论证时提出的适当提升防护能力的理念;“四是近三年内狠抓现装备的齐装配套”――其实这项工作五机部已经在进行,包括抢救牵引车、通讯车、运输车等。1975年4月11至23日,装甲兵会同五机部在南京召开“坦克车辆发展方向会议”,五机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唐仲文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按照贺副司令提出的四项原则,重新确定了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了“二四会战”的终止。

“二四会战”尽管存在领导操之过急的问题,但如果大家同心协力,坚持下来,不断改进,70年代后期第二代坦克车辆定型、投产是可以期待的。

“二四会战”、“704会战”是在当年苏军大军压境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我国坦克科技工作者按照国家部署投入战备,忘我劳动、无私奉献。

“二四会战”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研制了坦克和装甲车辆的两轮、三轮样车。132轻型坦克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正式申请设计定型。122中型坦克、212水陆坦克,532装甲车都正式按照试验大纲进行了定型试验和改进。参加过“二四会战”的装甲兵技术干部马占通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到兵器工业广大职工为响应的战斗号令和重要指示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动人场面。这种艰苦奋斗、废寝忘食的忘我精神,真是一曲激情燃烧的壮歌。从1970年218会议至1971年4月仅14个月,6种新型装甲车辆研制出两轮样车,真是历史奇迹。”

二是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年富力强、有创造精神的技g骨干。在整体进度难以推进的情况下,他们锲而不舍,不遗余力地改进和测试部件。120毫米火炮用榴弹、破甲弹已经批准设计定型。120毫米火炮及穿甲弹已经被送往国家靶场作定型试验。多种仪器、设备、电台、“三防装置”和反坦克导弹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建立了坦克科研全国网络。“二四会战”得到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冶金、化工、石油、轻工、机械以及国防工业各部门的大力帮助,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四是科技管理决策者吸取了经验。装备的研发,是对新技术的探索过程,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是正常的。在“1029会议”上,陈宏司令员、姚国民政委等装甲兵领导亲自下来听取意见,果断修正了设计方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科研工作贵在坚持,“朝令夕改”是科研工作的大忌,这应当是一条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四会战主站坦克产物:


122工程:

又被称之为“三液”样车,“二四”会战产物。所谓三液指的就是,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与液压悬吊系统。计划采用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气悬挂装置,简称“三液”,安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另外配套120毫米口径滑膛炮以及4枚反坦克导弹,配套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式部件,重点突出火力及机动能力使之能和T-64相对抗,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WZ-122型中型战车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1.新型120mm大口径火炮,能对付当时现役以及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中/重型战车。

2.较大的弹药携行量,并使用新一代可燃药筒炮弹。

3.新型观测射控装备,包括测距仪、双轴稳定仪、夜视装备等,提高第一发命中率。

4.降低战斗重量,安装尺寸紧致、高功率、低油耗、能使用多种燃料的新型发动机,搭配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传动与承载系统。

5.合理配置全车装甲的厚度,改进装甲材料,提高防御能力;改进战车避弹外型,并研究能有效防御反战车穿甲弹的技术。

6.研发全车核生化防护系统。

7.提高全车各组件的可靠度,着重操作与维修的便利性,减低后勤维护的工作量。

8.改善噪音隔绝措施,尽可能改善车内乘员工作条件。

1970年9月,第一辆“三液”坦克原型车制作完成,配装120毫米滑膛炮。一切技术要求强调世界最先进,这种明显不尊重客观现实的研制方式,最后出来的结果都成了纯表演产品。1970年10月“三液”坦克进行了汇报表演,驶过检阅台算是完成任务,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120毫米火炮未定型,坦克研制陷入死胡同。现实摆在眼前,军方意识到新坦克指标有点不切实际,及时此损转而研制“三机”样车。WZ122正式下马。

704工程:

1970年5月根据国家计委指示成立704设计队,设计指标要求是全面超越苏制T-62。洛阳第一拖拉机场生产的与122工程的同期产品,完善程度比122工程更高一点。


从704中型坦克样车侧面看去,可以发现一个在炮塔的尾部,虽然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半圆形炮塔壳体结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拉长了的尾舱。这个尾舱是做什么用的呢?钻进坦克内往后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尾舱内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半自动装弹机系统。说明中国的自动装弹机研制工作的起步,并不是从苏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吊篮转盘式装弹机引进开始的,而是在更早时间就已经展开了。
根据老专家的诉说,国产坦克自动装弹机械的研制其实起步较早。早在1960年代就根据苏联军事院校的一个设计方案进行了自动装弹机的体验式研制,并作过台架试验,应该说在这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了一致。对自动装弹机的重视,主要因为当时研制的国产120毫米弹药是定装弹,重量已经达到了人工装填的极限,即使人高马大的欧美装填手长时间装填作业也会吃不消,更别说体质相对薄弱的中国坦克手。因此,美国研制M103重型坦克的M58型120毫米线膛坦克炮和英国研制“征服者”重型坦克的L1A1型120毫米线膛炮时,都选择了分装弹药,直到弹药技术发展进步后,从德国RH120系列120毫米滑膛炮开始才使用定装弹。
苏联从T-62A中型坦克的4人制乘员组发展到T-64系列主战坦克的3人制乘员组,关键就在于自动装弹机的研制。苏联为T-64 (432工程)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专门设计了独特的自动装弹机,提高了火炮的射击速度。但这种早期自动装弹机性能并不可靠,经常发生机械故障,造成炮弹卡死,甚至夹伤乘员,这些问题直到成熟的125毫米坦克炮吊篮式转盘自动装弹机研制成功才得以解决。相对于技术创新性比较大的苏式自动装弹机,中国设计人员选择了研制难度较低的半自动装弹机。
从实车上看,这个半自动装弹机位于炮塔尾舱内,装弹机弹架上可以存放4发炮弹,通过链条带动的扬弹机将尾舱弹药架上面的弹药送出,再由装填手接手将其推入火炮尾部。为此在炮匣尾部防危板上设计了一个弧形的过渡桁梁,便于装填手装填炮弹时借力。虽然这个装弹机传输机械位置是固定的,但由于是半自动装填,装填手负责最后一段的弹药手工入膛操作,因此火炮可以在一定俯仰角范围内进行装填。而参考122中型坦克设计,该炮的垂直射界应该在-6。~18°之间。其实,在现代的美国Ml主战坦克的尾舱内,也设置有弹药从弹库推出的自动提弹装置,与该型半自动装弹机类似。不过,由于设计年代的局限,在704中型坦克扁圆形炮塔内无法进行M1那样的隔舱化和泄压板设计,因此装弹机上的这些炮弹直接摆放在炮塔尾部,具有较大的旬报风险,
这一装弾系统占据了炮塔尾部相当一部分空间,使火炮后坐空间进步减少,也可能为此而不得不在炮口使用制退器。安装半自动装弾机主要是为了减轻装填手负担,保证必要的战斗射速,这在当时可谓首创。玩过某型坦克对战网络游戏的军迷一定不会忘记,某些带有“弹夹”的坦克具有惊人的爆发射击能力,可以瞬间打出3至6发炮弹,足以消灭大部分敌人。但装填第二轮弹药时相对速度较慢,704中型坦克的中的自动装弹机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弹火炮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出4发120毫米穿甲弾,以急速射击能力弥补那个年代首发命中度不高的问题,在坦克决战中非常重要。
这类尾舱半自动装弾机未因122中型坦克、704中型坦克的下马而停止研发。1978年研制的带有120毫米滑膛炮的1224、1226样车时,中国设计人员就为这两辆坦克先后配套设计了两种自动装弾机,其中焊接炮塔大尾舱的1224样车采用了17发炮弹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
1226样车上由于采用了半球形炮塔所以安装的是3发炮弹式自动装弾机。可以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坦克工业就已经农到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的甜头。
而经过发展最终定型的尾舱半自动装弾机,还伴随着与120毫米坦克炮一脉相承的120毫米高膛压反坦克炮一起,被安装进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内部,使该炮战斗射速达到了8-10发/分,与之相比未安装半自动装弹机的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的射速仅为3~4发/分,可见来自动装弹机的射速提高幅度还是非常可观的。
除了尾舱装弹机上的4发炮弹外,704中型坦克的战斗室底座右前部还布置了一个13发的弹药架,战斗室右后部相应位置也有一个备弹5发的弾药架,战斗室内共备弹22发。

704中型坦克延续了中国坦克的传统布局,前部为操纵部分,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的左侧。车体两侧工具箱和油箱组进行了一体化处理,形成类似于T-64那样的从前到后贯穿式装甲盒体,在两侧盒体前方是标志性的五星浮雕图案。

当时设想,该车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并重点提高新型坦克的火力威力和机动能力,使之具备与强敌T-64坦克及可能的后续式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大会战中,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热情高涨,日夜奋战,于1970年9月25日顺利完成了一辆“三液”坦克样车的总装任务

704坦克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技术,包括120毫米口径高膛压滑膛炮、“三液”系统、半自动装弹机、反坦克导弹、20毫米机关炮、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微光夜视技术、激光测距技术、大功率涡轮增压柴油机。704坦克终因可靠性不达标而中止,但它产生的技术价值却不可估量。 关于704工程,我专门开了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1221工程

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困难,军委装甲兵意识到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不切实际,于是果断叫停“三液”样车的研制,转为研制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传动、扭杆弹簧悬挂、机械操纵的“三机”样车。又称“三机”样车,三机样车上简化了一些东西,唯独标志性的120滑膛炮还留着。称作1221工程。

WZ-1221的历史照片

1971年1月17日完成了两辆三机样车的研制,并进行了广泛的试车。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需要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122工程中型坦克项目一度再次被搁置。有关工厂和科研结构转入关键技术的攻关。随后122的代号也由后来的国产二代主站坦克88/88A/88B系列继承。上述坦克型号被正式命名为WZ122。而122工程则特指三机,三液以及后来一系列研制样车。包括1223,1224,1226,1226F2等型号。这些坦克实际上已经在为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进行探索了。


1223试验车

用69的底盘改出来的一辆试验车,外部主要体现于6对小轮与105炮。1223成为80式最早的试验车。


1224样车:

这个车依然是科研样车。主要作用还是给引进的8V331TC41发动机一个试车平台,这个发动机同时是豹2AV的MB873 Ka-500的民用版。

1226/1226F2样车:

到了1226这里,起码是真心想要搞一个完整的产品出来了,该有的设备都在。

新120滑上车了,带火控。也上了自己研发的综合液力传动及当时技术水平能搞出来的900-1000马力的发动机。

自此,122工程家族退出了中国坦克的历史舞台。


【全网最全】TG历代坦克发展型号大全(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