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全】TG历代坦克发展型号大全(1)
59式中型坦克: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 [8] 。它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在1959年,中国成功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辆坦克----59式中型坦克(中国研制代号: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 ,简称:59式坦克)。
该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 ,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战斗射速7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 。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良好,重量较轻,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装备的国产第一代主战坦克。该坦克于1959年开始列装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 。中国共生产了1万辆以上的59式坦克,绝大部分是包头617厂生产的,中国另一个坦克生产基地-洛阳拖拉机厂生产了500辆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
5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59-100(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min。其中五九式穿甲弹仿自苏联BR-412式穿甲弹为穿深一千米穿深140毫米。
68革试验车:

这是在WG时期,由坦克厂的工人们自行设计制作的一辆实验车,是最早的730发动机实验平台,因为曾经多次接受各种改造与测试,装了730马力发动机,小直径负重轮。纯粹由厂中工人改造出的一辆样车,没有总师单位。

121工程:

在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了第一代国产中型坦克的论证工作,第一代国产中型坦克的项目编号定为121,在64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方案论证,7月以“121项目专题会议纪要”下达了设计指标、任务分工及进度要求,并于当年11月、12月分别下达了121指标方案的补充指示。64年起一机成立了产品设计所,其中的一个设计队专管121的研究。到65年2月,五机部下达了121的58项战技指标要求,明确了总体设计方案与设计任务书,之后进行了121的具体设计。
最初的121实际上是根据情报部门得到的T-55相关情报资料进行研制的,设计基本上就是把手中的59式按照T-55进行改良的,当时的战技要求是:“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提高机动性和最大行程,增大弹药储备,采用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夜瞄装置、三防系统等,使整车达到苏联T-55坦克的技术水平”。以下早期121的大体情况主要根据这时期121的相关描述以及后来121设计变更的一些内容,还有一些是参考同时期的131-1、211-1两种样车,总的来说是这样:
确定的配置为:
火炮为带双向稳定器的100毫米线膛炮,现在我们所知69式标志性的100滑是后来才加进来的,这时候并没有;此外双稳最初由60所研制,到69年才交给了二机。
夜视装置:安装在69式上面的70式炮长夜间瞄准镜于64年开始研制,67年由298厂试制出最初的样机,69年10月研制任务以及图纸样件移交给了258厂,年底装出三具样机于70年1月在121样车上进行了试验(三具的数量恰好对应69年底试制的三辆121样车),整体来看68年可能还未能上车试验(131-1和早期69式照片上没有安装夜瞄),参考211-1在69年的记载中装有夜瞄以及121样车69年就开始定型来看121的一、二号车在69年应该已经装上了夜瞄装置;配套的红外大灯IHD-500大概也同时开始研制(由上海辉光灯具厂研制,我没找到具体研制信息),顺便一提121最开始的红外大灯的安放位置实际上和T-55类似安装在炮塔正面以连杆运动而非后来的炮根处,结合同时期131-1照片红外大灯在炮根处平台侧面安装以及如今发现的疑似68G样车上炮根处有支架来看69式可能到68年就已经将红外大灯从炮塔正面移到炮根处了,由于131-1照片和68G改装时间不明无法确认68年试制的二号车是否已经这样改动;车长昼夜两用用指挥观察镜我仅找到73年湖光机械厂开始为69式研制的说法,在此之前情况不明。

发动机:采用后来定型为12150L-7的580马力发动机,根据记载63年616厂5月呈报B2-54发动机改进设计任务书,要求最大功率580马力,7月开始了设计。这个发动机样机试制时间我没找到资料,但于65年1月就完成了第二次保险期的试验,同年2月7日下达B2-54发动机改进为121坦克提供动力装置的科研计划。这款发动机经过多年研制于74年设计定型,80年7月生产定型
集体三防装置:121设计之初就有集体三防,是根据T-55的情报资料进行研制的。这时期国内的集体三防于65年最早试制了出来,并如上文所述在66年装进了121一号车与一辆改装的59式参加了核试验;
潜渡装置:潜渡装置如上文提及在68年后的试验中就进行过测试,同时也是这时期T-55以及131-1具备的功能。
冷启动装置:简单的说就是以高压空气作为车辆启动的动力,把电启动作为辅助起动系统。空气起动在T-55和131-1上具备也是后来121设计简化时取消的项目,这时期的121应该是具备的。
油箱弹药架:传统的T-54车前部油箱与弹药架是分开的,从T-55开始将油箱和弹药架结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在油箱上开若干圆孔镶嵌炮弹,这个设计除了节约空间提升携弹量提升油箱容积外还能起到油套效果一定程度防止殉爆。油箱弹药架这个设计T-55具备,同时期的131-1也有如此,这时期的121自然是有的。
液力助力系统:传统苏联坦克没有助力机构开起来很吃力(所谓大锤换挡),T-55开始增加了转向液力助力和主离合器助力。国内早在50年代末研制坦克时就考虑过液力助力,从后来121简化时取消掉了转向助力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时期的121应该具备液力助力装置;
改进方向机:定型的69式的方向机性能相比59式有所改进,从10°/s提升到15°/s,后来121简化时仍保留了改进方向机,这时期的121应该有这方面的改进;
其他相关的:
测距仪:目前来看测距仪应该是相当晚才加入121的设计的,在69年改进的描述中提到合像式测距仪而到71年配套的激光测距仪及瞄具才开始研制,同时这时期的T-55也不具备激光测距仪,自然这时期的121是不具备的。
传动改进:后来121简化时取消掉了行星侧传动,我找了一下没找到对于T-55性能详细描述的文章,无法确定T-55的传动相比T-54是怎么改进的,这一点上无法确定。
自动灭火器:同样是121简化时取消的项目,定型的69式和59式一样是三个半自动灭火器,我查了一下也没找到T-55具有该项目的描述只有提到外贸的T-55有的改进了自动灭火器,同时期的131-1也没有该项目的描述,因此无法确定是什么时候加进来的
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这是在131-1上有的改进项目,这时期的121也可能有。
驾驶员右侧的柴油显示器及开关,过去59式的柴油分配开关、手摇柴油泵、排气开关、油量显示器的面板在车长座位下,定型的69式将这些移到了驾驶员右侧更加方便,这也是T-55上有的改动,由于只是车内布局改动,无法确认是121研制之初就从情报中得知的还是73年获得T-55实车后参考进行的改动。
WZ111重型坦克:

wz111重型坦克是中国最终没有研制完成的一种重型坦克。
中国WZ-111重型坦克的动力传动室与当时的多数坦克一样,位于后部。它采用12缸520马力柴油发动机,可能是苏联V-11发动机的仿制品。就是这种选择最终对WZ-111总体项目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机动性极差。中国坦克传动装置几乎一成不变地模仿了IS-2坦克。行走部分由7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组成,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WZ-111坦克有4名乘员,驾驶员工作位置在坦克前部正中间,另外3人全在炮塔内。炮手位于炮塔左侧,可使用伸缩式瞄准仪,能通过带机械和手动传动档的游星齿轮转动机制旋转炮塔。炮塔电传装置还配备有车长指挥系统,能在车长按下专门按钮后使主炮向车长观瞄镜方向转动。受到当时国际上"破甲弹至胜论"的影响,WZ111重型坦克的反装甲炮弹主要是破甲弹,因为其穿深很高并且穿甲效果良好即使发射的主炮膛压很低也不影响其威力,主要原因是因其制造难度低,不需要先进的穿甲弹加工厂。

中国广泛使用IS-2坦克部件和组件。而在坦克布局上,同样没有大的改变,几乎完全模仿IS-3的原貌。当然,WZ-111坦克根据中国军方的新要求,在结构布局、武器装备、车载设备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适当变化和改进。作为这种借鉴加创新研制方法的成果,WZ-111重型坦克的外形既像苏联定型的IS-3,又像新型T-10。在技术方面,中苏重型坦克同样也有某些相似之处。WZ-111坦克车体由轧制装甲钢板焊接铸造而成,正面部分从上到下的装甲钢板厚度分别为60、120、130毫米。装甲炮塔前部钢板厚200毫米,后部厚80毫米,顶甲板厚25毫米,有两个舱口.
直到1964年,WZ-111重型坦克仍未能得到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标准人机工程学炮塔和强度相当的装甲车体,而且国产的炮射破甲弹在穿透力方面甚至连同时期苏军最新装备的RPG7火箭筒的破甲弹都不如,完全无法用于实战。因此中国军事领导人被迫决定停止重型坦克研制项目。

69式中型坦克:

69式中型坦克(英文:Type 69 Medium Tank),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种中型坦克。
该坦克安装了一门100毫米滑膛炮、由一台580马力柴油发动机驱动、配有双向稳定器及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该坦克在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夜间作战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 。
69式中型坦克于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该坦克曾出口到伊拉克、泰国、巴基斯坦等多国。据统计,69式中型坦克总计生产了约3200辆 。
69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包括1部A-220A型电台和1套A-221A型车内通话器,车内装有1台6千瓦的GFT6000型硅整流发电机 。6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较之59式坦克有所改进,装了一部A-220A型电台。这种电台是在A-220电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小的改进,使电台的频率数由96个增加至288个 。
6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0mm滑膛炮,身管长5450mm,身管中段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脱壳穿速为1490m/s,火炮最大射速为7发/min。
辅助武器有1挺在炮塔顶部安装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在火炮右侧同轴安装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在驾驶员右前方安装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炮长夜间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指挥镜和1969年式100mm滑膛坦克炮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m,测距精度±10m,重复频率7次/min。炮长夜间瞄准镜为主动红外式,放大倍率为7×,视界为6°,视距(发现目标)800m,红外灯功率为500W。车长昼夜观察镜放大倍率昼间为5×,夜间为6×,视界昼间为12°,夜间为8°,夜间视距400m,红外灯功率为200W。其他观瞄装置与59式中型坦克相同。该坦克安装了双向稳定器,稳定精度高低向±1密位,水平向±3密位,瞄准速度高低向0.07~4.5°/s,水平向0.09~15°/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