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租借法案专题(一)浅谈二战苏联坦克工业与进口设备对T-34/85生产的影响
应该说,因为本人一贯的边写边学的习惯,能够掌握的数据和网站始终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作为浅谈的第一篇,着重抓一个大家很关注的点:二战苏联坦克工业与生产。
作为开启这个系列写作的卷首语,我希望保留个人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付出了触目惊心的损失。然而,当时的盟军能够战胜法西斯国家,离不开各国的通力合作。毫无疑问,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没有十足把握能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胜利。而在美援(泛指英美等国援助)这一点上,我一直相信,对苏联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且如果没有此类物资交流,会严重影响苏德战争的最后结果。

(一)浅谈二战苏联坦克生产厂
首先来说,我们很清楚二战期间苏联活跃的主要的坦克类型——轻型坦克如T-40、T-60和T-70,中型坦克如T-34/76和T-34/85,重型坦克如KV系列与IS系列两种。
就坦克出产来说,各工厂我们可以如此归类:
T-30和T-40坦克生产了855辆(其中T-30有376辆或更多),这些都产自37号厂,即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厂。

T-60坦克总生产量5773辆,其中高尔基汽车厂(GAZ)生产2953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37厂生产了1148辆,斯大林格勒的264厂生产了1140辆,基洛夫的38厂生产了515辆,哈尔科夫厂生产了7辆。

T-70共生产8231辆,其中高尔基汽车厂(GAZ)生产6843辆,基洛夫38厂生产1378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37厂出产了10辆。

T-34/76前后共有七个厂家参与生产,从沿革上区分可以算作六个:
哈尔科夫厂和其搬迁后形成的下塔吉尔厂(183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42年10月后停产)、红色索尔莫沃厂(112厂,前身似乎为造船厂)、车里雅宾斯克厂(CHKZ)、鄂木斯克厂(174厂)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厂(UZTM)。其中生产主力是下塔吉尔厂,而其他各厂相对较低。


T-34/85共有三个厂家生产:下塔吉尔厂(183厂)、红色索尔莫沃厂(112厂)、鄂木斯克厂(174厂),其中下塔吉尔厂依然是绝对主力。

KV式坦克,原来有列宁格勒的国营基洛夫厂(LKZ)和车里雅宾斯克厂(CHKZ,也应当是CHTZ,也许是因为生产线转移中),后来总体迁移到车里雅宾斯克,因此后期KV-1S和KV-85等均产自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厂(CHKZ)。

IS系列坦克出产,也是仅有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厂(CHKZ)。

应当说,二战期间,苏联轻、中、重型坦克各有一个主力:
轻型坦克——高尔基汽车厂(GAZ)
中型坦克——下塔吉尔183厂(T-34/76总产量可占一半,T-34/85总产量占一大半)
重型坦克——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厂(CHKZ)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后两座工厂都在1941-1942年迁移到了乌拉尔,而高尔基厂从未遭到战火威胁,使得苏联在二战时期维持了良好的坦克工业。

这其中,T-34/76是苏联兼用性最强的时候。分析数据,我们也能看出苏联产能转移的帮助: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转而制造T-34/76和T-34/85,车里雅宾斯克机械制造厂(CHKZ)在KV式和IS式的过渡期间承接T-34/76制造,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妥妥的产能转移的结果,但这和美援的关系没有那么大,可毫无疑问的,拖拉机厂产出的这批T-34/76抗起了苏联中型坦克制造厂迁移期间的生产大旗,这是苏联T-34生产总体来看没能中断的重要关键。红色索尔莫沃厂的转型,也为当时迁移时下滑的T-34生产提供了巨大帮助。
(二)T-34/85延迟生产问题与当时苏联坦克工业的短板
就上一节我们所了解的,苏联T-34的生产的绝对主力和龙头,是下塔吉尔厂(183厂),该厂的前身是哈尔科夫的三个工厂,加上原来下塔吉尔的乌拉尔捷尔任斯基车辆制造厂。
然而,该厂在T-34/85生产时遇到了重大阻力——炮塔座圈。(这大概是老生常谈,接触过毛毛熊的文章的,可能比我更熟悉他其中一段发言的事情,就是T-34/85在下塔吉尔厂的生产问题)我在The Russian Battlefield这个网站上找到了一篇有关租借法案的文章,其中的确谈及了这个事实:

既然我们谈到了坦克制造问题,那么就应当谈及一个事实:众所周知,T-34/85在1944年1月23日正式投产,然而生产厂家仅仅只有112厂(红色索尔莫沃)。而最大的制造T-34的厂家下塔吉尔第183厂则无法迅速转移到T-34/85的生产之中,因为没有生产1600mm炮塔座圈的机床。下塔吉尔厂的机械设备最多只能做到1500mm的尺寸。在当时各大厂家中,拥有此类设备的仅有乌拉尔机械制造厂和112厂。而因为乌拉尔机械制造厂已经接满了IS坦克生产的订单,很难以让他们承担T-34/85的生产工作。因此,新的设备从英国和美国开始进口。最终,T-34/85在下塔吉尔的投产推迟到1944年3月。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无法辩驳。如果下塔吉尔厂没有接收到相关设备,新的坦克就无法下线。这样一来,在战争结束前下塔吉尔开出的10253辆T-34/85坦克(译者注:按照上一节的数据表是13939辆)就应当被算作援助造成的结果。
这件事,如果大家查阅了上一节提供的逐月生产数据表,会发现一个问题:这篇俄国网站发布的文章说的没错,红色索尔莫沃厂(112厂)的确是在1月就投产了T-34/85,而下塔吉尔一直开足马力生产T-34/76,直到3月才转为T-34/85。而更惊人的是,鄂木斯克厂甚至在还在继续生产T-34/76,直到6月才开始转产T-34/85,而最后一批开下生产线的T-34/76甚至是在9月了。
也许大家会好奇,这和英美援助有什么关系?其实,苏联的汽车和坦克工业起步的确依赖英美的发展。在二战期间的时候,苏联虽然有很多设备都已经能够形成自产体系,但是有一些还是处于“需要进口”的状态。如果英美真的不予以进口,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真的就会导致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生产足量的T-34/85坦克,而继续采用T-34/76坦克或可能的改进型。这不是因为T-34/85坦克整体制造不成立,而是针对原设计图的话,正如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缺乏1600mm的炮塔座圈。如果还有其他缺失,也许吧,但是从产量变化上能直接看出炮塔座圈可能就是影响T-34/85在下塔吉尔投产的重要因素。
当时拥有能加工此类件的设备的工厂,正如文中所说的,是红色索尔莫沃112厂和乌拉尔机械制造厂(即车里雅宾斯克厂(CHKZ))。其中CHKZ就像我们上一节看到的,几乎是苏联重型坦克的唯一产地。
为什么红色索尔莫沃厂(112厂)无法承担一定的重型坦克生产工作?个人认为这跟来源有关。112厂前身为造船厂,而CHKZ前身主力是列宁格勒的国营基洛夫工厂,有着充分的重型坦克制造经验。而112厂即使在制造T-34/76的期间,产量也不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或者在KV-1S产量需求较低时期的CHKZ。据此推断,112厂可能是因为兼顾了造船工作,因此本身生产能力就较低,再加上制造经验,很可能无法为CHKZ承担制造重坦的工作,这意味着重坦生产只能落在CHKZ身上,别人没有替代生产的能力,这和T-34/76是大不同的。事实上,T-34/76也确实是我们常说的“到哪都能修的T-34”的常见起源。
而T-34/85不同,如果下塔吉尔真的有能力在1月就投产T-34/85,为什么还要继续造T-34/76,是因为担心造新坦克产量不足吗?然而在T-34/85首次在该厂投产的时候,当月就开出了150辆T-34/85和513辆T-34/76,和前一个月T-34总产量基本相差无几。可以说下塔吉尔绝对有能力在总体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产出足量的T-34/85。那么,阻力是什么呢?是美援来的这种1600mm的机床吗?有可能。

可是不是真的下塔吉尔没有这批设备就产不了T-34/85了呢?很明显也不是。通过数据判断我们能看出来下塔吉尔的这种1600mm的座圈可能有被CHKZ部分代工的时期,显著的特征就是车里雅宾斯克厂IS坦克产量增长的情况。CHKZ早在1944年3月就停产了T-34/76,其制造T-34/76的期间,恰恰就是KV-1S坦克产量下滑和IS坦克初步生产测试的期间,这一期间车里雅宾斯克厂有能力腾出一定的生产力来产出T-34/76。然而,在3月份T-34/76停产,而IS坦克开始大批量产的时候,车里雅宾斯克厂的IS产量似乎没有像之前承接其他坦克制造时迅速达到较高产量的速度,而是经历了五个多月,到九月份才缓慢增长并达到了在之后期间正常的产量。(各个数据均参照上一节的表格)个人推测,在1944年3月-9月之间,除了下塔吉尔厂正在承接的新设备的生产之外,车里雅宾斯克厂可能为下塔吉尔厂提供了一定的此类炮塔座圈的生产。而下塔吉尔厂也因此,在进口设备和车里雅宾斯克厂的双重帮助下,维持了T-34/85的高速生产。如果没有这批进口设备,下塔吉尔厂可能会因此减少数量显著的T-34/85产量,车里雅宾斯克厂可能会存在IS坦克产量较低的情况。
而鄂木斯克厂毫无疑问肯定也是承接了外国进口的机器。也许会有人笑它偏远,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T-34/76生产期间,幸存了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1942年10月无了)、或者没有承担其他的制造工作(车里雅宾斯克厂是在重型坦克生产间隙承接的)、且产量最高(除了112/183和车里雅宾斯克以外,产的最多的就是鄂木斯克厂了)的也只有鄂木斯克厂符合条件,没了这批外国机器,他们则有可能没机会生产T-34/85,这是致命的,因为此时T-34/76确实在战场上越来越没优势了,或者说可能在1943年,T-34/76就快玩不下去了。也许苏联能找到更改设计方案的方法,但是就个人看来,这会对苏联接下来东线的坦克作战产生不小打击。
这可以说是一个小问题牵动大问题的实例。
当然,此时已经是1944年1-2月了,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是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了,苏德战争的局面正在走下坡路。这个时候,苏军坦克不少还是T-34/76的没错。T-34/85的生产缺失的确可能不会完全左右苏德战争形势。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应当忽视,美国对苏联援助中,对于T-34/85生产的重要作用。苏联能够订购到这批设备,本身和盟国有一定关系,也和战前合作有一定关系,但无论如何,作为给苏联运输的物资,毫无疑问是在二战期间苏联急需的。倘若禁运,这一后果确乎会相当恐怖。

本篇作为开卷的第一篇,相对针对了大家更熟悉的话题,下一篇计划考虑的重点包括:
高尔基汽车厂在产能转移上承担的重要作用。
1941-1942年紧张时期苏联坦克工业与租借坦克对红军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