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影视行业,才发现社会学可以这样用

关于【人间观察】随笔
杂思过多,并非每一个念头都能成为一部哪怕短篇的小说。日常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也有被记录和呈现的价值。毕竟每一个人的成长史,都堪称是一部当代史。
有鉴于此,我将在这里新开一个随笔专栏,写一写自己日常的思考,也期待能与有缘人高深流水遇知音。欢迎各位伙伴来找我交流~


社会学本硕毕业,在一家纸媒的调查中心干了两年超级对口的社会调查工作之后,我进入了影视公司。
“剧本策划”?看到这个职位之处,我是懵的;
整个面试过程,我也是懵的;
入职之后的头几天,我还是懵的;
刚入职的第一周,领导让我看一本小说。用一个星期时间,把它看完就行。
我说:“好的,那我业余时间抓紧看。”
“干嘛业余时间?这就是你这周的工作。”
啊?!上班就是看小说吗?这也太……爽了吧?

后来我发现,这个活也没那么爽。两年多下来,我平均一年看一百多个剧本或者小说,一度看得我眼皮狂跳。有时候看到辣眼睛的情节,内心遭受一万点暴击,还真是想掀桌子。
不仅如此,这个岗位还需要对接制片部门和编剧老师、优化剧本、发掘版权、原创策划……身处一家相当头部的影视公司,大家其实都非常优秀。团队中有人是博士;有人是有过成功编剧经验的老师;还有人是北大高材生。大家伙都在影视文学领域十年寒窗苦读,这使我总是去想:
我这样一个连电影史都不熟悉的门外汉,没听过一节剧作课,没有任何影视专业的学习背景,我真的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吗?每每跟着别人出去见编剧、导演,自己同事和对方聊着聊着,总能聊到“唉你是电影学院几几级的?”“我比你高两级,我是谁谁谁的学生”“哦你是学编剧的啊,我是咱们学校导演系的。”大家总是沾点亲,带点故的。唯有我永远不在这个圈子里面。每次他们论资排辈介绍完一圈之后,到我了,我就只能说,

“哦,我不是学这个的,我是学社会学的。”
然后我就可以继续听他们聊师门唠往事话家常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过很深的自我怀疑。要专业没专业,要人脉没人脉,我到底该如何立足?公司又是为啥把我给招进来的?五年、十年之后我能扛起一面大旗吗?我是不是走错路了?
即使在这段旅途中,我也看见了远方的点点星光——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寄生虫》导演奉俊昊,韩国延世大学社会学毕业;202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曾国祥,执导电影《少年的你》和《七月与安生》,社会学毕业……可这些都是太遥远的成名者,代表不了社会学毕业生从事影视行业就会成功。至少在我的身边,在我的认识圈内,还未看到第二个和我一样的人。

直到后来,在一次次的剧本会上,我听到有的人说:“观众不爱看这个,观众喜欢看那个那个。”“我们要写的农村是这个样子的,吧啦吧啦吧啦。”“当代女性必须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要自我独立。”类似的话让我产生越来越多的疑惑。
凭什么你说观众爱看什么,观众就爱看什么?这个剧成功了,你再复制一个就会成功吗?你敢说观众没有看腻了?好,你给我看收视率数据,那这个剧收视率高,只能证明观众爱看,完全不能解释观众为什么爱看。
真实的农村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吗?你去看过吗?还是你剧本里面写的只是你坐在家里的书房臆想出来的农村?你说你小时候农村就是这样的,好,那现在的农村还是这样吗?或者说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你小时候农村的样子吗?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靠的就是你写的爆炒老板、手撕婆婆、怒打小三?还是靠给自己买名牌包包?看都市女性剧的人群到底是谁?是写字楼里月薪五万的精英吗?还是住在大学宿舍的学生、一边做家务一边用手机放着剧的年轻妈妈?

这些东西,不调查,你永远不知道。不调查,你就没有发言权。不调查,你也永远写不出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一刻觉醒的。或许是听到了太多空谈和臆想,我愈发觉得,我的专业可以为剧本创作带来一丝不一样。
从那时起,我开始做观众调研,不是说看看微博、豆瓣评论就OK了,而是真正找到剧集的目标观众,给他们做深度访谈,一点一点地问出来观众到底想看什么?High点在哪里?套路还有没有用。

然后我又开始做采风调研。想写一个行业剧,就去找来这个行业的一线工作者,去问人家真实的工作内容和体会,去实地做田野调查,看看人家的工作环境和状态。
不这样,写不出来好作品。
而实现这些东西,完全要依赖社会学的专业背景,依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依赖社会学的想象力,依赖一个经受过专业社会学训练的人的大量调查经验和直觉。
进了影视行业,才发现社会学可以这样用,才知道社会学这么有用!

现在,当我拿着几万字的深度访谈记录给大家看的时候,大约能感受到老板、同事、编剧的眼前一亮了。我很欣慰。做一件事,发挥自己所长,做一件行业内稀缺但又有必要的事,就给了你在工作中立足的机会。
剩下的,唯有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