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篇献给为中国动画付出不懈努力的前辈大师们
1953年,从苏州美专和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毕业的严定宪同其他七位同学一起,被调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中国动画的基础较为薄弱,能叫得出名字的作品寥寥无几。负责接待严定宪及同学们的特委组长就说:“我很重才,更希望你们能为未来的中国动画出点力。现在你们学习的时间太短,这段时间先在这里好好学习,补足缺陷。”

因此,两年半的时间里,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小猫小狗到人物,严定宪和同学们拼命地吸收着美国动画和苏联动画的精髓,一遍一遍练习、学习,为制作中国的动画长片做准备。
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的导演万籁鸣决定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情节为素材,筹备长片动画。

那时,除了20世纪40年代名声大噪、由万氏兄弟创作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外,中国本土动画片大多很短。在资金、技术匮乏的年代,摄制组想要在缺少电脑和模拟器的情况下,完成一部动画长片,简直难以想象。
为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召集了二三十人的队伍,将其分为五个组。每组由一名原画、一名助理和数名动画人员组成。而严定宪则被委任为原画创作组组长。
导演万籁鸣将严定宪等人叫到住处, 对他们说,“在这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我是总导演。在座的所有原画,都是负责执行的导演。我提出的要求,辛苦你们来丰富加工完成。原画先画出主要的关键动作和情节,再由动画人员协助完成全片”。
没有电脑制作, 全凭一支笔。光靠手画,10分钟的动画就需要7000—10000张原画,严定宪觉得难度简直不输给唐僧去西天取经。
但一向不服输的他认为,如果能将传统文化和风格融入动画之中,发挥自有优势,靠大家的力量,一定能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鸿篇巨制”。制作《大闹天宫》时,严定宪和同事们参考了许多戏曲表演,将传统中式舞蹈和动作融入到动画中。

为了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云彩,严定宪冒着凛冽寒风带领团队跑到偏远的北京寺庙,每日观察描摹,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抓住了云彩“缥缈潇逸”的特点,将其呈现于纸上。
在设计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美猴王的形象设计。导演万籁鸣找到严定宪,“小严,这个形象你来画”。原来,万籁鸣对于著名画家张光宇设计的几个美猴王形象不太满意,希望能重新设计一版。
找来了张光宇数十幅《西行漫记》,严定宪在原作“红桃心、绿眉毛”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将孙悟空设计为穿着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足蹬黑靴的神气形象。“神采奕奕,勇猛矫健!”万籁鸣导演十分欣喜,称赞连连。


凭借对孙悟空形象的精准描摹刻画,以及全组上下数十人的共同努力,最终,严定宪与同事们完成了这部极具中国特色的彩色动画片,并一举夺得中国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电影、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及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