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1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2023-04-25 08:46 作者:小马大研-马理论考研 | 我要投稿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揭示人的思维能力矛盾关系的一对范畴。
思维的非至上性,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个人思维和人的思维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它是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故而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所以思维具有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恩格斯指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意味着作为正确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