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餐桌上的植物漂流记(一)

2021-09-01 23:05 作者:小小自然报  | 我要投稿


和现代人相比,古人可没有我们这么好口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大多数人一天只能吃两顿,而且食材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当我们面对一桌美食时,就是面对一幅世界地图,那么你知道我们吃的这些食物哪些是从哪来的呢?快跟我来看一看吧!


1 小麦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冲击平原,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在这里,诞生人类历史最初的部族、村镇、城市。两河流域附近肥沃的土地把周围连接起来,形成弯月形的区域,农作物在这里生长,其中就有小麦。


西亚

知识点:新月沃土或称肥沃月弯是指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包括黎凡特(Levant,又译作累范特)、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叙利亚,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东南部、埃及东北部。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

                                             ——百度百科

新月沃地

一般认为古埃及,人们用石臼将大麦和小麦碾磨成粉类,制作成小麦煎饼及啤酒。之后将啤酒的发酵种混入面粉中,烘烤出成为烘饼的扁平烤面包,当时这被世界认为最古老的面包。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大家带的无酵饼——“他们用埃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这生面原没有发起,因为他们被催逼离开埃及,不能耽延,也没有为自己预备什么食物”,里面的面粉就是小麦粉。

犹太人制作无酵饼

但是小麦也是我们中国的五谷之一,最早出现在《诗经》年代,“黍稷重穋lù,禾麻菽麦”。小麦作为西亚物种,逐渐向东开疆拓土,并进入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并逐步取代粟和黍的地位,在西汉时期石磨的助力下,人们开始使用面粉,小麦的光彩人生开始了。魏晋时期,出现了面粉制作的面条,魏明帝为了检验何晏是否傅粉,就在伏日赏赐热汤面给何晏吃。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唐代人们喜爱的胡饼,蒸饼,宋代的各种包子,小面点……

现在,我们的餐桌每天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2 玉米


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

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代表西班牙)、麦哲伦(葡萄牙),这就是航海大发现。

最初的远洋航行,他们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但是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受到奥斯曼帝国的拦阻,新航线的开辟和探险对于这些冒险家充满了诱惑。


其中美洲的发现不仅为这些国家带来财富和土地,也改变了世界人民的餐桌结构。


在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的南美洲,那里居住着最早的开拓者印第安人,那里种植着栽培玉米、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航海大发现美洲之后,16世纪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开始进入。葡萄牙占了巴西,西班牙统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广大地区。16世纪末,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经过激烈争夺,分割了圭亚那地区和近海一些岛屿。从此,美洲进入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

玉米由哥伦布带回,献给了西班牙国王,很快开始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大批种植。

那玉米怎么成为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呢?《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甘平无毒,能调中开胃。”有学者说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福建的。

一般的见解都是玉米流行于欧洲之后不久,随着大航海欧亚的贸易交流,它的脚印就踏上了古老的东方国家——中国。


3 西红柿


西红柿又叫番茄,一个“番”字就知道它是外来物种。

番茄最早生长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因为色彩娇艳,当地人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视为“狐狸的果实”,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来对待。

据记载,16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带回英国,作为礼物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但当时的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

到了17世纪,据说有一位要自杀的法国画家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番茄无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到了18世纪,番茄登上意大利人的餐桌。

所以,番茄就有了这样的寓意:敢于尝试,虽然平凡弱小,但却富有勇气,只要有理想和耐心,小小的力量也可变成大大的光热。


大约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作为大航海的福利,番茄进入中国。最早大胆品尝番茄的是台湾人,到清末,它才走上中国人的餐桌,但也只是少数人家才吃得起的贵重食材。

不过,自从西红炒鸡蛋走红后,西红柿就光明正大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1935年,农学家邢锡永在《园艺》上发布了一篇题目为《番茄之营养价值及其主要加工与烹调法》的文章,里边记载了几种当时常见的番茄的做法。其中写道:“油烙番茄片,去皮切片,用油烙加鸡卵食之”。

这道菜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品,就是西红柿炒鸡蛋。

但是西红柿的走红,却引起一些人担心是文化侵略,1935年7月14日青岛《民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

“西红柿转运是在近些年,“番茄”居然上了菜单,由英法大菜馆而渐渐侵入中国饭铺,连山东馆子也要报一报“番茄虾银(仁)儿”文化的侵略哟,门牙也挡不住呀!……肯生吞它的,或者还得算留过洋的人们和他们的儿女,到底他们的洋味地道些。近来西医宣传西红柿里含有维他命A至W,可是必须生吃,这倒有点别扭。不过呢,国人是注意延年益寿、滋阴补肾的东西,或者这点青气味儿也不难于习惯下来的;假如国医再给证明一下:番茄加鹿茸可以壮阳种子,我想它的前途正自未可限量咧。”

文章作者是老舍先生。


西红柿炒鸡蛋也是很多小伙伴初次学习烹饪时练手的菜之一,我妈说她第一次学做菜就做的这个。


餐桌上的植物漂流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