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中天原创诗词0131《新疆有感》

2021-09-18 06:41 作者:如是我歌  | 我要投稿

新疆有感

始于3月16日,初成于2019年3月20日

*

后生懵懂寻丝路,先祖博望奠根基。

凿空始可传凿井,友信方能换友谊。

荒原屡见杆和扇,戈壁难觅犬与鸡。

远视昏昏皆赤土,长途默默唯汽笛。

出站十分即墨色,入夜半晌仍清奇。

千山有景千山雪,万树无花万树梨。

依依家人聚满座,拳拳国语暖单衣。

民族团结结石榴,青春永驻驻铁骑。

天山险峻分南北,人世幸福无东西。

八荒五岳佑华夏,四海一家是亲戚。

 

自注【如无特殊说明,引用的资料皆来自于百度百科】:

01后生:本人,姓张。

02懵懂:对新疆,古代的“西域”、神奇神秘之地,充满了向往,当然,也充满了无知。这次亲身经历,刷新了我对中国“地大物博”的认识。

03先祖:张骞,我们老张家的“大牛”!算是我攀高枝吧,呵呵。

04博望:双关。既是指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并且多方谋划的远见卓识,也是指他的威望守信。《史记》记载:“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05凿空:张骞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行。“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东方的哥伦布’。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06凿井: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坎儿井是目前新疆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

07友信:张骞的“凿空”之旅,其意义不仅仅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我认为他对西域的安定繁荣、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友谊最大的贡献在于以身作则,诚实守信,才能最终赢得了西域人民的广泛认可,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民族结下深厚的友谊做出极佳的榜样。我这次去新疆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当地买东西都论“公斤”。一开始我去大巴扎(乌鲁木齐最具特色的集市)问葡萄干多少钱一斤,商户告诉我80,我一下子被吓到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载客”吗?后来才知道,整个新疆 ,买东西都论“公斤”,不像绝大多数地方论“斤”,而且就我在大巴扎见到的商户,都是明码标价。你可以说东西贵,但是绝对是一分钱一分货!我想“公斤”的“公”,是不是就是“公道”的意思?这个“公道”文化的源头,是否与当初张骞的“博望”有关系呢?这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希望有专家能够为我答疑解惑,呵呵。另外,在我停留在新疆的两天内,从未遇到过宰客欺客的现象,都是明码标价,而且当地居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非常客气、非常热情,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08荒原:去新疆之前就从网络上、朋友中得知新疆幅员辽阔但也多数由沙漠戈壁构成,这次探访,没有见到沙漠,但是对戈壁滩的印象极为深刻,真的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09杆和扇:电线杆和风力发电机。进入哈密境内后,铁路两边能见到的最多的“人工物品”就是这两样了。

10昏昏:在浩瀚的戈壁滩上,除了路过站点或城市,几乎见不到村庄、庄稼,只是满眼的土丘、戈壁,远远望去,昏昏沉沉,让人失神。

11默默:由于鲜有人烟,所以漫长的旅途中除了列车上扩音器的声音,沿途一片静默。

12汽笛:本指蒸汽火车的汽笛,这里代指列车发出的声音。又,“汽笛”暗合“羌笛”。边塞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典故出自东汉名将班超晚年的上书:“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前只是对“西域”的荒芜有一些“理性”的认识,此次新疆之行,对这两句诗有了切身的体会,这片广袤的土地真的太荒芜了!在现代化的今天尚且如此,两千年前驻守西域保家卫国的班超诸将士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们的忠诚与坚忍让两年余年后的我大为感动!让我对现在更多的像班超一样守卫在广袤荒芜的新疆境内的将士增添了无比的敬意!他们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13十分:十分钟。由于新疆与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因此在早上六点半(在3月14日,北京早已经亮天了),列出出了哈密站不到十分钟,外面就是黑漆漆一片!刚开始我以为拍照时挡住闪光灯了,就又拍了一张,结果依旧黑漆漆!

14半晌:很久。办完正事后,打车去找18年未见的老同学阿尼玛提。晚上将近八点半(北京已经黑漆漆了),外面虽然亮灯,但其实依旧是亮着天的,让我很是惊奇。老同学告诉我,这还没到时候,等到了六七月份,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外面都是亮的!因此,我觉得新疆真是一个“骨骼清奇”的好地方,哈哈。

15有景:在茫茫戈壁,除了成片的风力发电机(人造景观)其实是没什么景色的(河流湖泊也很少见),如果一定要让我找一个印象最深的新疆的自然景色的话,那就是覆盖着茫茫白雪的天山山脉了。说实话,出了东北之后,我有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么绵长的白雪皑皑的景色了,而且那都是在冬天!在即将春分的日子里,内陆(包括东北的许多低纬度地区)应该已经“春暖花开”了,即便没开花,也至少是白雪融化,草木变绿了;但是在新疆,我看到的却是覆盖到山脚下的白雪,真的是很壮观,很独特。

16无花:在我肉眼所及的地方,我没有看到开花的草木。但是高速公路(包括部分铁路沿线)两侧,成片成片的挂满雾凇的树木给我印象极深!这种景色我只在东北的临水地带(比如松花江畔)才能见得到(后来得知我去新疆的几天温度回暖,形成雾凇景观,不是每年如此),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同的是,岑参看到的是雪,我看到的是雾凇;相同的是,我俩如出一辙的惊奇感!

17家人:本来只想找老同学叙叙旧,结果他把我带到当地最有特色的哈萨克族(他是哈萨克族)餐厅,还找来了他的家人及亲戚朋友(都是哈萨克族),说这是他们哈族的待客礼节,一定要热闹、隆重(把所有当地的特色菜都点了;餐厅的音响故障,不然他们要载歌载舞,边唱边吃边聊)。

18国语:汉语普通话。老同学是到内地读的大学,普通话自然不用说;他的亲戚朋友虽然没到内地读书,但是从小学习汉语普通话,虽然没有我发音标准(自嗨一下),但是基本的交流是没问题的。尤其是照片中没有出现的一个帅哥(为我们拍照)更是多才多艺,他除了能唱哈族民歌、流行歌曲(当然是普通话版的啦),还能唱维族歌曲、蒙古族歌曲、英语歌曲、粤语歌曲(幸亏音响坏了,要不然,等他们都发挥了,我估计第二天就得趴下了,没法回乌鲁木齐了)!不过,虽然他们多才多艺,能说多种语言,但是在老同学的提醒下,他们都自觉的说国语,这个让我很是感动,很是震惊!感动是因为他们照顾我这个“少数民族”;震惊是因为生平第一次在生活中听到“国语”这个说法——以前在电视上听过“国语”,感受不是很深;这次在自己身边,而且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新疆地区,这些哈族同胞自觉的把汉语普通话称为“国语”,这种向心力是我之前从未想过、从未经历过的!

19单衣:由于对自己身体及地理知识的盲目自信,这次去新疆只穿了单衣(里面有秋衣和毛衣“护体”),但是在列车上看到的雾凇及白雪让我有些“小担心(担心感冒,一周又不能锻炼了)”,下车后这些“小担心”就落实为“真担心”了!从照片可见,当地实习的学生穿的都是羽绒服啊!我真的是在骨子里瑟瑟发抖、表面上强装坚强的背景下“开展工作”的啊!晚上去大巴扎看演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刚一响起,我就一下子想起了当年驻守新疆的战士,他们穿的比我还少啊!那可是真正的“单衣”!何况他们都是在寒冬时节、室外行动,怪不得会有战士冻死的现象!这真的不是夸张啊!再次向那些将士表达无比的敬意!此外,哈族朋友的盛情款待,尤其是他们由衷说出的“国语”,让我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少数民族”忽然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倍感温暖!

20石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新疆之前,听闻过许多“负面信息”,但是当我亲历了两天之后,我没有看见一丝一毫!我见到的都是各民族平等交流,和睦共处,让我这个远方来客宾至如归!如沐春风!

21铁骑:驻疆将士。在与乌鲁木齐铁路检察院吴师军主任的交谈中得知,他就是典型的“疆二代”,父母当年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支援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则是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建设于新疆,对这片热土饱含深情。他说自己这一辈条件已经好多了,父母那代人才是真正的把全部青春、热血挥洒在了这片苍茫大地上。听了吴主任的话,我对前面的感受有了两个反思。第一,也许新疆有很多荒芜的地方,甚至是寸草不生,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将士和群众,他们的青春必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必将把这片不毛之地“唤醒”,开出永不凋零的“幸福之花”!第二,新疆有漫长的国境线、极寒的天气(阿勒泰地区冬天最冷可以达到零下五十度!而且由于是风口,体感温度比东北漠河还要冷)、复杂的形势,为什么还要那么多的兵团将士在坚持?我认为:祖国的领土,无论广袤还是狭小;无论富裕还是贫瘠,一分一毫也不能放弃!这就是支撑将士们的力量所在!又,我曾在十年前写过一首歌《幸福之花永不凋零》,当时完全是凭主观感觉写出来的,这次新疆之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各族人民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艰辛与快乐,惊奇的发现,居然与我当年的“感受”相差无几!呵呵,真是“天作之合”啊!

22东西:双关,既是指地域的东西之别,也是指文化上的东西之别。天山将新疆划分为南疆北疆,这是客观造成的,无法改变;但是人世间对于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分东南西北,不分白黄棕黑的!

23亲戚:这源于到了新疆之后学到的一个术语“结亲”,即自治区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从党委书记开始一直到一线工作者,每个人每年都要下到村里去,跟村民同吃同住(给村民交伙食费、住宿费),时间各不相同,但一般的也要住一个月左右!多的两个月甚至更久!不分节假日(吴师军主任告诉我就连春节七天他都是跟村民一起过的)!用吴师军主任的话说就是“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各族人民同在一个大家庭,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结亲、终生结缘。”“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石中天原创诗词0131《新疆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