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贴士(八十四)生产要素市场(三)

大桥君在上周正式踏入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咕咕咕的大学生了。之所以咕了一个月是因为这一个月为了准备出国留学,大桥君花了太多时间在收拾行李,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活动(其实确实是因为太懒而拖更了)。目前大桥君在新的城市新的学校的生活已经稳定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就让大桥君在大学继续编撰《经济学小贴士》准时在太平洋时间的周日晚上,北京时间的周一早上更新!!!!
书接上文,下图是根据上一期提供的劳动与产量的数据画出的(如果有遗忘的话可以向前翻一期查看)。横轴是工人数量,纵轴是产量。这个图说明了生产函数。

图源: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图略作修改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个思想是理解企业如何决定雇佣多少劳动量的关键。作为接近这个决策的第一步,上表的第三栏给出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例如,当企业把工人数量从1个增加到2个时,生产的豆沙面包从100袋增加到180袋。因此,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80袋。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生产增加量。
要注意的是,随着工人数量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这种性质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起初,当只雇佣少数几个工人时,他们拥有一个宽敞的厨房生产豆沙面包。随着工人数量增加,增加的工人不得不在厨房里挤来挤去。因此,随着雇佣的工人越来越多,每个增加的工人对豆沙面包产量的贡献越来越小。由于这个原因,上图中的生产函数随着工人数量增加变得越来越平坦。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我们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对货币的关注大于豆沙面包。因此,当决定雇佣多少工人时,企业考虑每个工人能带来多少利润。由于利润是总收益减总成本,所增加的一个工人的利润是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减工人的工资。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我们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用豆沙面包的袋数来衡量)变为边际产量值(用元来表示)。用豆沙面包的价格来计算,如果每袋豆沙面包卖10元,而且如果一个增加的工人生产80袋豆沙面包,那么,这个工人就产生800元收益。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值就是该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产品的市场价格。在我们的例子中,假设每袋豆沙面包的价格是10元,上表的第四栏表示的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由于一个竞争性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工人数量增加而递减。
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该产品的价格。
现在考虑企业将雇佣多少工人。假定生产豆沙面包工人的市场工资是每周500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雇佣第一个工人是赢利的:第一个工人产生1000元收益,或500元利润。同样,第二个工人产生800元新增收益,或300元利润。第三个工人产生600元新增收益,或100元利润。但是,在第三个工人之后,雇佣工人就不赢利了。第四个工人只产生400元新增收益。由于工人的工资是500元,雇佣第四个工人意味着利润减少100元。因此,大桥君只雇佣3个工人。

图源: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图略作修改
在解释了一个竞争性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雇佣策略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一种劳动需求理论。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工资水平时企业所需要的劳动量。我们刚刚在上图中看到了,企业选择劳动量的决策原则是使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因此,对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
参考文献: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稿件鸣谢:
@大桥_流水
@少年阿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