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和崆峒山的故事——崆峒山下“守夜人”侧记

2022-06-09 14:33 作者:甘肃森林消防  | 我要投稿

崆峒山,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而引人入胜。集自然美、历史美、人文美、传说美于一身,给人的美感强烈。崆峒山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环境深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崆峒云海、苍翠清秀……有道是“有山无水显不出山的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水的精神”,崆峒山前有弹筝峡泾河萦回,后有后峡胭脂河湍流,交汇环抱于望驾山脚下,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和“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

十三年的守护

不变的“责任”

十三年来,每当第一缕春风划过脸庞,沉睡许久的桃花被唤醒,睁开惺忪的双眼,在崆峒山上满山桃花盛开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行走在崆峒栈道之上,他们时而驻足张望,欣赏满山美景,时而进入人群,讲解入山防火知识。他们身穿救援橙,用火热的青春庄严宣誓写下一首“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壮丽诗篇”自2009年崆峒区森林消防大队成立以来,这样的场景基本已经成为崆峒山上必不可少的风景线,初春到寒冬,无数个日夜,始终如一日的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守护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崆峒山。

大队不断深入研究,创新战术战法促推“一快、三准、五早”机制不断提升防火灭火能力。积极与管护区气象、应急、林草、消防救援部门合作,建立常态化立体互联机制,共同研判管护区内森林草原防火形势,积极探索建立指挥机制、互联机制、协同机制,在发挥森林消防队伍国家队的专业优势的同时,联合地方灭火救援力量,确保遇有情况根据各要素准确掌握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及本情况为快速有效扑灭火灾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年的守护

不变的“崆峒情”

十三年的的守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入驻地管护区开展防火宣传、防火执勤、携装巡护。根据不同节日时段开展防火专项行动,进社区、进林区、进学校、进家庭。有效利用各类防火音视频、印制物、和纪念品等,严密组织防火防灾宣传,将防火减灾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防治和管控,提高驻地群众和入山游客用火防火及保护生态的意识。迅速出动、果断处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有效降低了驻地森林火灾风险,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便利。据记载,自驻地森林消防队伍成立以来,崆峒山及驻地周边林区森林火灾发生率显著降低,防火工作显著提升。

大队依托“张思德”志愿服务队不断深化党建、便民、爱心服务、救助、济困,与驻地平凉图书馆、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二天门、八里村等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共建协议,累计与八里村20多个困难家庭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多次为驻地义务扫雪除冰、清理风雨过后的倒木,通过重点时节深入学校、社区、景点主动参与防火知识和消防安全宣讲等公益爱心活动,多次组织大队队员无偿献血,十三年来,队伍和驻地人民群众结下深厚的情意——“崆峒情”。

十三年的守护

不变的“青春”

十三年,从橄榄绿到火焰蓝,尽管身边的队友不断改变,但他们的生活从未改变。火一半,水一半,这是他们的青春;饭吃了一半,觉睡了一半,这是他们的生活。灭火救援一半,日常训练一半,这是他们的使命,艰难一半,平淡一半。这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无怨无悔地抛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脱下那身火焰蓝,他们还都只是20出头的小伙子,也渴望与家人朋友团聚的幸福,想要感受多彩生活的美好。穿上这身救援橙,面对灭火任务,他们英勇上前;融入百姓中间,他们不忘职责。每一天他们都像这一天一样简单而平淡的度过,可每一天又都是不平凡的一天,他们或隐忍思念、或含泪眺望、或严守纪律、或生死相随。他们总是精神饱满的度过着每个重复的一天,却又无法弥补的错过着每个重要的一天。当我们遇到灾情,看着他们奔赴救援一线的背影,用自己满是老茧的双手和瘦弱的肩膀诠释“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我和崆峒山的故事——崆峒山下“守夜人”侧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