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坊间所谓过年日期早晚的一些解说

2023-01-03 15:53 作者:历算生筹人宇谦  | 我要投稿

关于坊间所谓过年日期早晚的一些解说 首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什么某年过年真早,某年过年真晚的言论? 还有什么农历有闰某月,所以天气不一样,热的时间长,或者冷的早,冷的晚之类的言论呢? 其实那些言论都是不恰当的呢。根本就没有所谓过年早晚的问题。我这样说,大家听后会不会有点小诧异呢?这个就是今晚这堂课的主题了。 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因为现在西洋历法很强势,所以就让大众产生了一些的错觉或者说理解偏差吧。 首先我们今天说的过年是指农历的新年,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日。 然后如果我说洋历年(洋历1月1号)也有早晚,大家会明白吗? 因为现在西洋历法太强势了,所以过农历新年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用西洋历法的日期去看农历新年,所以你就发现农历新年某些年会在洋历的1月,某些年又会在洋历的2月份了。然后就会让一些人产生某一种的错觉了。坊间的误区。我会尽力澄清。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当然了农历新年在洋历日期的时间跨度上也是有科学道理在其中的,我说一个极端值,帮助大家了解:农历新年会在洋历1月20号到2月20号之间浮动,注意这个是极端值。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农历和洋历之间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还是引到问题核心吧。洋历年也有是早晚的。比如说有一些年份的洋历年会在农历的冬月,而又有一些年份的洋历年会在农历的腊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洋历年在农历冬月的是洋历过年早而在农历腊月的是洋历过年晚呢?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农历和洋历之间是没有一点关系的,虽然两者的日期一般都会印在同一张日历上,但是这只是起到一个相互对照的作用。两种历法彼此之间是毫无关系的。 农历新年,每年都是正月初一日,这是固定的。 所以说又怎么会有早晚呢? 坊间出现那种说法是一种西洋历法强势,所以给人产生的某种错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在这个时代华夏传统文明的式微和落寞。 然后有人说了,农历年是不固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就让我来简单的说一下吧。 首先请大家注意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洋历和农历的历法性质是不同的。 洋历是太阳历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的太阳历成分,宇宙中只有一颗太阳啊。准确说按现代天文学是描述地球围绕太阳的回归年运动。 你们觉得农历是“阴历”吗?过大年是“阴历年”吗? 我知道很多人,很多人都那么说,但是人多说的就是对的吗? 其实那是民国以来最大的误会啊。 农历不是太阴历。农历是阴阳合历。 然后说阴阳合历不是“阴历”+“阳历”=“阴阳合历”那是错的。 可别认为日历上有洋历(属于阳历之一)有“阴历”(误称)就是“阴阳合历”了。 那样的话可就真的是错的很大了啊。 阳历和阴阳合历都是历法性质。 现在世界上广泛在使用的太阳历,最普遍的有洋历和伊朗历。 世界上的阴阳合历中,我们中国的农历和以色列的希伯来历都是阴阳合历。 不过节气这个是农历特有的,洋历本身是没有节气的,因为已经不必要了。 洋历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二分二至的。但是运算中还是平均的(平气)所以是并不完全合天的。只是平均大概的对应回归年。 大家在中国的日历上看到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关于农历二十四节气,大家知道什么叫节气吗? 节气其实是一个合成词:节令+中气=节气 比如说立春就是节令, 雨水就是中气。 大家如果看电视,比如昨天(农历甲午年十月十六日壬子是日大雪)央视新闻之类的电视节目也是说进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这是很好的证明。 为什么从洋历上看农历新年的日期有早有晚? 为什么从农历上看西洋历的新年也有早有晚? 上面说了是因为农历和洋历是两种相互没有关系的历法。 不过两种没有关系的历法日期的对照也有可能每年都差不多。 这里引出一个知识点,历法性质的问题。 农历是阴阳合历; 洋历是阳历。 两者的历法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农历每个月符合月亮的圆缺,每一年也符合季节的回归年。 为什么要有闰月?就是因为要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农历有闰月的原因是因为农历要做到协调天文上的回归年(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朔望月(月亮圆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农历中这两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说因为农历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闰月,没有闰月的年和有闰月的年天数之间有近三十天的相差就说农历的误差很大。农历真的是太不方便了,老古董,真的需要淘汰了。 请千万不要这样子认为,因为那是非常不恰当的理解。对于农历来说那是十分不公平的评价,因为请注意历法性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洋历是阳历的一种,洋历只管决定一年季节变化的回归年,洋历的日期完全与月亮的圆缺无关。洋历中使用天文的概念只有一个365.2425的平均回归年。 洋历为什么一般隔上四年有一个闰年有闰日呢? 闰日会加在闰年的2月29号。 就是因为是那0.2425的原因,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吗?洋历不是4年1闰的,而是400年97闰的。 历法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完整的历日,所以一个历年余了0.2425,就要隔上几年积累成了一个完整的历日之后再加上,否则长年累月历法上面的日期就与四季严重不符了。 不过洋历400年97闰,这样的设定每隔3300年还是会误差一天的。洋历是一种太阳历,学名叫《格里高利历》,属于平太阳历的一种。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依据精密的天文算法来制定的阴阳合历,追求密合天行。 所以两者除了是两种完全没关系的历法之外。还是两种历法性质完全不同的历法。 我要怎么来举例才通俗呢? 大家知道美国的天气预报吗? 夏天的时候,美国的天气预报会说,今天纽约最高气温100度,最低气温60度。 然后你们觉得美国人都熟了吗?还是美国电视台疯了? 是的。华氏度和摄氏度之间的区别。 这个你们能分清楚,为什么对农历有那么大误解? 相同的长度,用英制里就是英里和英寸与用市制的华里和寸,数据当然不同了,不过长度的确一样啊。 不同的数字,一样的长度。 我刚才说到了洋历和农历的历法性质不同,农历是吻合月亮圆缺的运动,同时吻合太阳四季的视运动。所以农历在必要时通过设置闰月来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关系。 闰月的作用就是为了协调两种天文单位的关系,让农历吻合月相又吻合季节,而不是说农历有误差。虽然农历平年是350多天,闰年是380多天,但那是农历的历法性质所决定的,农历的平均历年在农历中称作岁实,依据精密的天文计算,使用冬至作为起算点,完美的吻合了回归年的长度。农历能够十分精确的反映回归年的变化,同时农历每个月的日期又都符合月亮圆缺的变化,农历每年的日期也同时能够符合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 这里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一下,那就是请注意岁实和历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是绝对不能够相互混淆的。 农历中的岁实指的是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等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这个岁实的概念是计算农历时在历算层面上专用的,而与大众使用农历时是完全无关的。 岁实是决定农历某年是否置闰的依据,决定某年需要置闰时,闰月的位置便依据无中气置闰法则来安排。 农历中的历年指的是从甲年的正月初一日(含)到乙年的正月初一日(不含)这个是大众使用农历时的时间单位,农历的纪年也是使用历年为准的。 所谓纪年,便是给历年的编号。 所以请注意农历新年时变更农历纪年。农历历算中岁实和历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岁实是历算层面上使用的概念与大众使用农历时的新年概念完全不同,新年则是历年的起点。岁实与历年这两者是绝对不能够混淆的两种用途完全不同的概念。 岁实是计算农历时也就是历算层面上的专有概念这与大众在使用农历时也就是说大众用历层面上的新年和纪年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纪年是给历年用作惟一编号的,新年则是一个历年的开始。岁实作为一个历算层面上专用的概念,是历算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环,但又仅仅应用在历算层面之中而与民众使用农历的层面无关。历年则是大众使用农历时一起遵守的时间单位。 农历变更纪年便是农历新一个历年的开始,正月初一日是农历的新年,所以农历的纪年自然从正月初一日开始变更了。 另外历算家在使用农历时与大众一样是使用历年这个概念的,只有历算家在计算农历时才会使用岁实的概念。 不过一般生活中说一年和一岁的意思倒是同义词,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是不需要纠结这些的。只有专业历算家在计算历法的历谱(也就是进行历算时)这些概念是必须要使用到也必须分清不能混淆的。当然了只要是合格的历算家,这些属于历算基本功的概念都是能够分得一清二楚的。 我之所以在这里说这么多是因为现在网络上有某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懂这些本来属于历算基本功的知识,然后就在网络上说一些子虚乌有的,根本就不正确的言论。 比如说什么农历数字纪年(黄帝纪年)是从“冬至日转换”的,其实这就是岁实和历年这两个完全不同并且用途各异的概念之间没有分清楚,混淆掉之后自然就会产生很大的谬误了。 洋历只是一种平太阳历,就是说只有回归年的因素,日期只是大致吻合季节也就是太阳视运动而与月亮完全无关的。 说点实际数据可能更让大家理解吧。农历需要365.242188回归年数据和29.53059朔望月数据,农历是协调这两者的。洋历只有一个365.2425的平均回归年数据而无其他的数据。 注意回归年数据的不同,那是洋历误差的来源。 所以就像摄氏度和华氏度的问题一样,其实温标还有一个开尔文呢。 相同的温度,不同的温标,就是不同的数字了。 两种历法性质完全不同的历法,日期对照在一起,自然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所以说何来早或者晚呢? 不知道大家理解了吗? 还有点内容需要明确一下, 大家说洋历2015年2月18号是“马年除夕”还是“羊年除夕”? 没错,的确是马年除夕。这个请千万不要混淆。 其实要用农历的日期来看,农历甲午年十二月三十日乙丑·马年除夕日的次日是农历乙未年正月初一日丙寅·农历羊年新年日。 有闰月的农历年,真的影响气候吗? 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答案是否定的呢。因为前面说过节令和中气了啊。 使用农历看季节看的是节令和中气,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的每个月都能吻合季节,但是有没看更精准的看季节的办法呢? 有啊。当然是有的了。十二节令标度一年四季的孟、仲、季的划分,比如说立春日就是孟春时节的开始。昨天(农历甲午年十月十六日壬子)是农历的大雪节令,说明从那日起便进入了仲冬时节。 农历是阴阳合历,但又是特殊的阴阳合历。为什么说其特殊呢?因为农历内置表示太阳视运动的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 希伯来历也是阴阳合历,但只是每月吻合月相了,每年的每个月也能大致吻合季节,但是还有没看更精准的看季节的办法呢?答案是:没有。不过希伯来历的精度也足够民用生活了。 但是农历是一直要追求密合天行的。这是华夏历法五千年来的不懈追求。 所以农历除了每年的每个月都吻合季节之外,还给出看精密季节的二十四气,来标度精密的四季信息。 至于有些年气候怪怪的,说实话那与历法无关,与农历无关也与洋历无关,是全球暖化的事情。 我再补充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就姑且用一下海外华人常用的黄帝纪年吧。这样会显得更直观一些。然后请允许我用一下农历正月初一日的传统老名字——元旦吧。 农历四七一二年岁次甲午十二月三十日乙丑是甲午(马)年除夕,那天对照的洋历2015年2月18号。次日洋历2015年2月19号是农历四七一三年岁次乙未正月初一日丙寅,这天是乙未(羊)年的元旦(农历新年)其实农历是需要一个自己的积累纪年也就是数字纪年法的,本来农历是有的,从前使用的是帝王在位数字纪年法,到了汉武帝之后开始使用帝王年号数字纪年法,最后一个年号是满清王朝的宣统。 农历的这种数字纪年和干支纪年是一直同时并行使用的,并且切换点也是一致的,都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日。一般数字纪年和干支纪年之间使用岁次来作为连接词。 辛亥首义之后不承认满清皇帝年号而开始使用黄帝纪年法,只是后来民国改用西洋历法。黄帝纪年仅限于在民间使用。官方对于农历的纪年只剩下了干支纪年一种,导致现在如果使用超过六十年的农历日期,往往需要引用西元纪年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说农历继续使用黄帝纪年法是必要的。当然了,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敏感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也可以不称呼为黄帝纪年省的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我们可以直接称呼为农历纪年法,或者简称为农元,这些都是可以的。 当然了现在这个阶段,仅仅在民间非正式场合使用就可以了。凡事都需要分清场合,这个相信是不用我多言什么的了。 这段话的本意仅仅在于正确的传播传统文化,保护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层面来说的,仅此而已。 所以说洋历2015年1月1号,这天是洋历的新年,但是农历还并没有过年呢。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这方面混淆了,个人对此深表无奈。 还有如果两种完全不同的历法,但是历法性质相同的话,对照关系就相对很固定了。 比如伊朗历的新年就在洋历每年的3月20号左右的, 因为伊朗历和洋历(格里历)都是阳历的性质。 农历和洋历首先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然后历法性质又不同,再加上西洋历法强势,越来越多的人用西洋历法的日期去表述农历的新年和农历的传统节日等,所以这些就造成了坊间有很多人产生了一些理解上的误区或者说是理解层面上的某种错觉了。今天的这堂课本意只是想澄清下这些内容而已。 其实说通俗点农历和洋历的问题就是使用不同的标尺来度量相同的时间,农历和洋历因为两者的历法性质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其实是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而言的。综上所述农历和洋历就更没有优劣与科学落后之分了。 农历新年来的晚或者早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其实如果你能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就不觉得洋历年也会有来的早或者晚的问题呢? 比如说洋历2012年1月1号是农历辛卯年腊月初八日;洋历2013年1月1号是农历壬辰年十一月二十日;洋历2014年1月1号是农历癸巳年十二月初一日;洋历2015年1月1号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日。 为什么没人说,洋历1月1号在农历腊月的是洋历年过的晚,而在农历冬月的洋历1月1号是洋历年过的早呢? 其实。这些问题的原理都一样的。只是。现在西洋历法以及西洋文化太强势了,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一种错觉罢了。问题的核心就是华夏文明在这个时代的逐渐式微。对此,我相信任何有责任心的华夏后裔们,都会有所思考的。所以我就不再多言什么了。 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当然是用农历的日期来表述最恰当也最准确了。 (完) 张宇谦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二年岁次甲午十月十七日癸丑(公历2014年12月8号)夜述于真毅学社 经删修整理成文

关于坊间所谓过年日期早晚的一些解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