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概论》9.6 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2)

2022-10-21 09:4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券的币值稳定,是以下面两点为前提的:第一,银行券的发行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第二,银行券必须能够随时兑换。因此,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备双重保证,即信用保证和黄金保证。信用保证是指银行所掌握的、据以发行银行券的商业票据。具备信用保证就意味着发出的银行券是客观需要的。由于银行所掌握的票据,除了商业票据之外,还有“融通票据”和国家债券,所以这种保证的可靠程度,还要看商业票据在其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而定。黄金保证是指发行银行所拥有的黄金准备。黄金保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以黄金准备的数量来限制银行券的发行;另一方面,通过银行券的兑现来保证其币值的稳定。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券保证制度是各不相同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根据1844年的银行条例[1]规定,没有金属担保的发行,最高限额为1,400万英镑。超过这个限额以上的发行,则需要100%的金属保证。法国从1870年起实行由法律规定银行券发行最高限额、但不规定金属保证标准的制度。至于美国,在1913年以前,由于尚未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银行券是由各个国民银行分散发行的。美国1863年与1864年的法律规定,每个国民银行可以按照自己所购买的公债数额发行银行券。这种银行券的保证不是黄金和商业票据,而是国家公债。1913年颁布了联邦准备法,把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于12个联邦准备银行,并规定银行券发行的金属保证至少为40%,其余部分须以商业票据作保证,如金属保证不足法定比率,则需要向国家交纳发行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黄金储备,以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量和准备战争,便开始缩小黄金的自由流通。战争爆发以后,欧洲所有的参战国都停止了银行券对黄金的自由兑换。同时,为了弥补战争开支和财政赤字,又大量地发行不兑换的银行券,以致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结束以后,除了美国以外,所有的参战国都没有恢复黄金流通。因此,从这时候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金本位制,便开始走向崩溃了。

  1924—1928年,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币制改革,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以稳定通货。但由于战后世界黄金储存量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平衡,有些国家的黄金储备过少;同时也由于各国竞相储备黄金,以增强实力,所以都没有能够恢复黄金的自由流通和银行券对金币的自由兑换。当时有的国家实现了金块本位制[2],有的国家则实行金汇兑本位制[3]。所谓金块本位制,是指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而只能兑换金块,并且规定银行券只有达到一定限额才能兑换。例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兑换的最低限额为1,700英镑,法国在1928年规定银行券兑换的最低限额为21万5千法郎。所谓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只能兑换外汇,而不能兑换黄金,但这些外汇可以在外国兑换黄金。显然,在这两种制度下,由于黄金不能在国内自由流通,因而也就使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自动调节货币流通的机构,银行券的发行容易超过流通的实际需要。因此,战后的币制改革,并没有使银行券完全恢复它在战前所曾具有的稳定性。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摧毁了这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停止了银行券的兑换。这样,金本位制就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彻底破产了。目前,已经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名副其实的银行券流通。这些国家所发行的纸币符号虽然还保留着“银行券”的名义,但就其经济本性来讲已经变成纸币,因为它不能兑换黄金,而且它的发行不是为了商品流通的需要,而是为了弥补资产阶级政府的财政开支。因此,这种“银行券”的运动,只能受纸币流通规律的支配。恩格斯说:“不能兑换的银行券,只有在银行券实际得到国家信用支持的时候······才会成为一般的流通手段。那种银行券要受那种不兑现的国家纸币的法则支配”。[4]

  金本位制的崩溃,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的加深,从此便开始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通货膨胀变得更为厉害,通货不断贬值,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却为一小撮大垄断资本家带来了高额利润,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化。

  以上我们论述了信用制度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下面我们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货币流通。


注:

[1] 即庇尔条例。或称比尔条例、英格兰银行条例。读者注。

[2] 如英、法等国。

[3] 如德、意、奥、匈等国。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10页。

《政治经济学概论》9.6 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