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何不带兵统一天下?(下)

上篇说到,经过管仲治理,实力增强的齐国也许有能力灭掉一些小方国,但是当时的天下已经有了晋国和楚国两大超强,齐桓公根本无力撼动其中的任何一个,能击败晋楚,或者凭实力让他们2个认错,就已经是足够震动天下的成绩。第二,齐国的地理位置,一开始就在当今山东的中北部,区位上是最靠东的春秋大国。农业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好,物产也丰富,具备鱼盐之利,国民相对富裕。要知道盐自古就是可以垄断致富的硬通货。自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的齐国,自古就没有往西大范围扩张的意图。因为不论往西往北,甚至在当时往南的土地,农业条件都不如齐国本土。如果强行扩张,等于是不要自家的丝绸衣服而去抢邻居家的粗麻布。因此历史上有从北向南的统一;有从西往东的统一;也极少有从南往北的统一;却从来没有从东往西的统一。山东境内没有出过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这在齐桓公时代似乎就已经注定了。第三,齐国周边,几乎都是成熟的诸侯国,比如鲁国、卫国和燕国,和周王室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掌握相当大的话语权。

如果齐桓公要靠实力灭亡这类诸侯国,那么会被立即描述成洪水猛兽,导致天下人心尽失。而晋楚秦的壮大,都离不开大量吞并不是周王室认可的戎狄蛮族小国,齐国周边根本没这个条件。齐国后来最多向山东半岛扩张,灭掉了东莱等一些小国。但是半岛土地狭窄,因此从春秋一直到战国,齐国的面积几乎是所有大国中扩张幅度最小的一个(三家分晋除外)。而大国的面积和人口总量决定了其国力的最高上限;齐国等于在齐桓公时代就早早的一次性达到了能够达到的上限。第四,齐国的地理和区位这些天然条件,让齐国本身的扩张性就不算强;而齐国的天然军事地理条件,甚至让其战略防御性也不强!齐国西侧主要是靠古黄河来防御,那时候的黄河还在当今的天津附近入海,因此齐国的土地最北可以到当今的天津南部。不过自古黄河在冬春季节流量有限,因此并不能和水量巨大的长江一样成为地理天堑来增加战略防御。

历史上其他诸侯国轻易渡过黄河来进攻齐国,甚至打破首都临淄的事情就发生过。齐国除了西侧和北部的防御不行,甚至南边的防御更不行。齐长城是最早的长城,但是真实的齐长城不过就是一堆乱石垒成的山区矮墙,基本什么也挡不住。齐长城的马马虎虎并不是现在看上去如此,而是从刚开始兴建就是如此,就没指望齐长城挡住谁。而穆陵关等最主要的齐长城的关口要塞,也不过是一些低矮丘陵,历史上非常容易突破。南来的吴国和越国军队都曾经轻易地突破齐长城打到临淄附近,屡次重创齐国。这个情况和伍子胥带领吴兵攻破楚国的郢都一样,都导致了齐楚的整体衰落。相反,由于有崤函之固,秦国自古从来没有被外来力量犁庭扫穴,就算是六国合纵伐秦都奈何不得。这种战略防御上的优劣差异,也是齐楚最终成不了大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最后一个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齐桓公无力统一天下。这就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很大程度上是拿齐国的国力来充当了当时“全天下”的“活雷F”。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却没有给齐国本身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现实好处。相反,这种为天下人牟利的形象,也成了对齐桓公行为的道德绑架。等于是齐桓公举全齐之力。为其他中小诸侯国驱逐戎狄,安定内部可以;而一旦齐桓公靠实力得到一些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和城池,会被立即宣扬为齐桓公帮助他国目的不纯!甚至出现过在会盟中劫持齐桓公,索回土地的事件。这等于是让齐桓公和齐国不断地免费为天下不计报酬地做“好事”;一旦这些“好人好事”中,哪怕表现出来一丁点为自家考虑的“私心”,就立即成为全天下的“众矢之的”!而齐桓公自己又过于爱惜“一匡天下”这种虚名的漂亮羽毛。齐国力量的昙花一现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