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中提出:“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
瘀血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中提出:“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因情志失调,肝气不疏而致气滞血瘀,气滞日久,郁久生热,耗伤津液,形成消瘅。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阐述:“病人胸满……脉微大来迟……口干而渴……是瘀血也。”揭示口干渴与瘀血有关。《诸病源候论·消渴篇》提到:“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
《血证论·瘀血》提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矣。”
经络被瘀血阻碍,导致气机不通,气机不通则津液运行不畅,营卫不和无法滋养全身而导致糖尿病。
消渴病久而久之多导致肾元亏虚,许多医家认为导致血瘀的病机包括:
一是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气机不通,而气滞血瘀;
二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致瘀。
三是久病多耗阴津,因津血相互化生,阴虚津液不足,多使血行涩滞而生瘀;四是阴津不足,阴虚阳亢,煎耗营阴,脉道失于濡润而成瘀。总结糖尿病肾病属久病耗损正气,正气虚弱,血液运行缓慢而生瘀,或者久病入络,营卫运行受阻,经络不通而生瘀。
“瘀”既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发病的病理产物。瘀可加重糖尿病肾病,致使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反之,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导致临床症状反反复复,病情难以控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微循环障碍以及遗传背景都与中医瘀血凝阻于肾络相吻合。
高血糖会引起糖尿病肾病的微血管病变,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糖尿病肾病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甚至呈结节状肾小球硬化。
长期慢性高血糖会激活血浆中凝血物质,使得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现代医学一般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多采用降血脂、降血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方法,这与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络脉瘀阻的病理改变一致。
糖尿病肾病患者几乎都有瘀血的病理状态,有一些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质紫暗临床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扩血管,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血栓形成,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络病理论,为后世运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