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得住”的雅光人——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侧记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 2006 年 8 月由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分离、改制而成立的,分离时公司只有 38 万元的固定资产,只有一个产品,一个客户,无一分土地,无一平方米厂房,无一分现金,38 名职工随资产走。”在一份雅光公司自己提供的公司介绍中,这样写道。
言辞甚是悲壮。颇有壮士断腕之气慨。
“两只羊的冲动”
“车用整流组件车间要改制了!“
2006 年,消息像长了腿一样,很快在国营第八七三厂(原永光电工厂)车用整流组件车间传遍。被国家包习惯的职工们听到后,普遍感到惊慌。“以后可怎么办啊?”“到哪里去找饭吃?”惊慌之后,更多的人考虑的是今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振华集团下属军工企业八七三厂车用整流组件车间常年亏损,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面临改制。多年来连连亏损的会计账本,使车用整流组件车间不改制将面临关闭的命运。
一间简陋的屋子内,两个汉子在喝酒,不停地交流着什么,神情时而忧愁,时而振奋。他们一个是八七三厂车用整流组件车间主任杨华,一个是八七三厂财务部副部长杨成斌。私交甚好的两人喜欢在一起喝酒,这一次,他们喝酒交流的是车间改制的话题。“车间要是关闭太可惜了,咱们可以把它接过来续继经营。”“对,一定要把这事做起来!”两个汉子最后击掌。

杨华和杨成斌满怀信心,向八七三厂厂长席建军汇报改制的事,再由席建军向振华集团领导汇报。集团总裁听了以后,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你们要什么体制、机制,都可以给你们。”

杨华、杨成斌都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听了席建军转达集团领导的表态后,两个人干劲冲天,回去赶忙做方案。后来方案敲定,集团经过固定资产评估,将八七三厂车用整流组建车间原有生产线作价 38 万元,和在制品一起总共作价 225 万作为国有资本出资。这是些什么在制品?很多因为质量有问题已不能利用,几乎等同于废品。即便这样,杨华和杨成斌也只有咬咬牙接下了。最大的压力是,随资产一同接手的还有 38名工人。改制后的企业,要负责解决这 38 名职工的生存问题。
这就是雅光在公司介绍中自述的艰苦条件。
当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将不再随振华集团,而由杨华他们带领决定时,38 名不愿丢铁饭碗的职工只有一句话“干!”士气可贵,这给杨华增添了不少信心。
集团给的条件非常苛刻,新成立的公司完全自主经营。一开始,项目就“断奶断粮断水”,改制后成立的雅光公司马上面临着残酷的生存问题。
这段故事后来被雅光人称为“两只羊的冲动”。
被“绑架”回来的老总
八七三厂车用整流组件车间改制的结果虽然有了,但过程却不是那么顺利。
当时八七三厂车用整流组件车间主任杨华因为在国企想做事实现不了,一气之下,“三不要”就去了无锡一家和车用整流组件车间生产同样产品的民营企业。在机场,有感于八七三厂厂长席建军的知遇之恩,有着众多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杨华给他电话,“对不起,席厂长,我走了,我去无锡看看。”席建军回话,“你先去,我有时间就来看你。”
一个多月后,席建军到上海航天局出差。他租了一辆别克商务车,叫上上海办事处的两个同事一起去无锡看杨华。路上,爱才的席建军对上海办事处的员工说,“虽然杨华不在我们厂了,但他是我的老部下,也是我的兄弟,我应该去看他一下。”
车子开到无锡火车站后,席建军让司机停下车来,自己给杨华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他老远就看到了独身前来的杨华。来到无锡一个多月,由于没有家人的照顾,杨华看上去很憔悴。
在路边一个小饭馆,几个人点了几瓶啤酒,坐下来吃饭,一边吃一边聊。当时刚好神五发射成功,作为制造神五的配套单位之一,八七三厂也获得神五发射成功的纪念章,席建军把其中的一块纪念章拿给杨华,“这里面也有你的功劳,应该属于你的。”杨华接过纪念章,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
吃完饭,喝完酒,席建军跟杨华提议,去他所在的那家民营企业看一下。路上,两个人边走边聊。“席厂长,我在八七三厂工作二十多年了,舍不得离开八七三厂,但因为想干事受体制限制,实在没办法才来到了无锡。”憋了半天,杨华还是把心中的话说了出来。听完,席建军用手重重拍了一下杨华的肩。
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席建军随同杨华看工厂的同时,兵分两路,上海办事处的两个同事“杀”向杨华的寝室。在没有卫生间、由工厂办公室改建的杨华住宿处,两个同事遵照事先和席建军商量好的来了个“大扫荡”,把杨华的衣服、牙膏、牙刷等一个劲地往一个包里塞,塞完后,两个马上向车子跑。后门没关,这是席建军跟司机事先讲好的,两个同事顺利把行囊放到了车上。
看到这个阵仗,杨华一时没明白过来,此时,席建军表明了态度“希望你回去。”当时杨华想回无锡那家工厂。“杨华,席厂长那么看重你,你还是跟他回去吧。”两个同事在旁边劝道。一时间,杨华感到无话可说,就这样稀里糊涂跟席建军回到了贵州。
4 月份的天气还有些寒冷,坐在车上,杨华的心暖暖的。回来一检查衣服,杨华说,“你们怎么没有把我挂起来的西装拿回来?”
事后,杨华评价席建军此行“诡得很”。
正是有了席建军此行,才有了后面雅光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杨华。
上海老板入股成立合资企业
雅光公司成立前,就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生存问题。
席建军,现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雅光的建设中是一个重要人物。 2006 年,席建军找到一位上海老板,说服他投资入股,这位老板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尽管这位上海老板和席建军是朋友关系,双方互信度很高,但对此还是半信半疑,等他考察了项目后,最后上海老板以他香港公司的名义出资 275 万,双方成立了注册资金 500 万的中外合资企业。随即,马上投产。当年略微赢利。
雅光公司原来租用振华集团的厂房,虽然有很多方便,集团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但“寄人篱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雅光生产的二极管市场反应还可以,但由于处于低端市场,一只二极管只能卖一元多,而当时国外同类产品能卖一美元一只。此外,低端市场还面临砍价越来越厉害的不利情况。
公司领导层经分析,认为如果长期打价格战,未来不进入高端市场的话,公司将无法得到发展。一次会议上,雅光总经理杨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按技术评估,就这么做过小日子也能走几年,但想长远发展,必须自己开发汽车发电机专用雪崩型二极管。”这番振聋发聩的话,为雅光指出了一条更光明的路。
当时车用二极管技术和产品基本上由外国企业所垄断,经过一年多努力,雅光还是把车用二极管研发出来了。但马上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没有生产线无法产业化,必须投钱买生产线,而一条生产线需要一千万左右的资金。
雅光领导随即在八七三厂职工中交流互通,看他们有无投资兴趣。结果职工的兴趣很高,初步认筹金很快超过 2 千万元。面对这么多的钱,雅光领导层反而发愁了,感到压力很大,“都是老职工,老朋友,做不好的话怎么回报股东?”经协商,最终决定提高集资门槛,压缩集资规模。最后,公司集资了 1700 多万元。
筹到了钱,公司开始建设生产线。由于对质量体系没有经验,雅光聘请了一位日本退体的企业家来帮助他们做这件事。聘请日本退休企业家每个月要花 5 万元的高薪,而雅光自己的高管每个月的工资才 2 千元左右——困难的时候,高管的工资最多欠了 3 年。经过 2 年时间,雅光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厂房和生产线。雅光电子既有军工企业和国有三线企业基因,又有中外合资的渊源和日本管理的基础,这些沉淀和积累,成为雅光发展的“营养剂”和“杀手锏”。

“雅光公司很靠谱”
2008 年春节,一场百年不遇的凝冻笼罩黔中大地,贵阳大面积断水断电,居民生活异常困难。在雅光公司,领导和员工们一起,仍然坚持上班。此时,北京的一家合资企业、也是雅光当时唯一的一家大客户打来电话,要求供货不能中断。接到电话,雅光几个领导都很急,这场凝冻,断了火车汽车的运输,唯一只有个别航班可以飞北京。怎么办?改为航运!
雅光用当时公司仅有的一辆皮卡车运产品,车上一共三个人,一个人开车,另两个人看哪里打滑,就下车拿棉被垫在路上继续行驶。磕磕绊绊、前前后后跑了 14 趟,才好不容易把全部货物拉到龙洞堡机场。跟机场一打听又傻眼了,由于运力紧张,机杨货运已经停止。雅光领导层经商议马上拍板,为了信誉,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批货运到北京,当即派人买机票,由数十名职工随身携带产品。这批货有几吨重,要全部运到北京,给员工机票加货运费就花了 14 万多,北京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了解情况后非常感动,表示所有运费由他们买单,雅光领导觉得不好意思,一番推辞后才接受对方的好意。“雅光公司很靠谱!”北京公司董事长伸出大拇指高度赞赏。
“靠谱”用贵阳话说就是“靠得住”,这件事也给雅光领导层带来了灵感,由此定下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靠得住”。
如今,“靠得住”的核心价值观已深入全体员工心里,覆盖了企业为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吹牛可以找聪明人,但做事一定要找靠谱的人”。在社会信用建设不完善和人民素质有待提高的当今,靠谱可以说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凭着“靠得住”的企业价值观,雅光结交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和业务对象。
路遇贵人 事业一路高歌
在电子行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一直是雅光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对雅光来说,产品不创新升级,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2014 年,雅光迎来了转折点。
2014 年 4 月,雅光公司通过有关政府部门牵线搭桥,雅光和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院士接上了关系。雅光向院士提出,想进行校企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
这位院士是这个领域的国宝级专家。到了这个级别,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和他随便合作的。对于身处贵州内地的这家企业,院士一开始并不信任,派了两个教授团队来考察,看到底值不值得合作。打前站的两个教授来来回回经过两天的考察交流,回去答复“雅光公司是干事的,我们科技大学应该可以和他们合作。”院士还是怀疑,又派了第二团队前去调研考察。结果和第一次一样。对合作伙伴条件苛刻、要求颇高的院士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不由地认真思考起来,“两个考察团队都说雅光值得合作,看来这家企业是真的不错。”于是他动了亲自考察的念头。当年,正值贵阳召开第一届数博会,鉴于院士的能力和名望,贵州省委邀请他参加数博会,并由省长亲自发出邀请书。参加完数博会,院士来到雅光公司亲自考察,最后,签约成立院士工作站,与雅光进行磁阻传感器关键技术薄膜研究与制造的合作。
2015 年,高新区实行“退二进三”政策,规划把高新区中心的企业搬到沙文工业园,雅光也是拟搬迁企业之一。用有关人士的话来说,这叫“腾笼换鸟”。雅光领导层听后哈哈一笑,“究竟换一个什么好鸟进来?”自雅光创立之日起就有“两只羊的故事”,这个团队似乎一直保持着一种轻松开玩笑的氛围。某种程度上,在雅光艰难的发展道路上,这是一种类似于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一路攻坚克难,高歌前进。
人是需要精神信仰的。
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民营企业去银行贷款,走进银行大门,就好像走进了弹簧门,进去就被弹回来,又好像走进了玻璃门,落不了地。雅光也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贷到款,雅光的领导层都有过心酸的故事。银行风控部门来到雅光公司,查看公司几年的账务报表,又调查了企业创新管理能力等,最终终于决定可以给雅光贷款。但是没完,“啪”,一叠个人家庭财产抵押的合同摆到雅光几个领导人面前。想到创业不仅要押上公司财产,还要押上身家性命,席建军他们心里虽然感到愤愤不平,但为了干事业,没办法啊,签字就签字吧,按手印就按手印吧。可是,家属这一关又怎么过呢?家里人不了解公司的情况,也很难理解他们的做法。席建军好不容易说服了妻子,把她从北京喊回来签字按手印。“如果公司失败,家里的房子、车子、存款就都没了。”虽然签了字按了手印,但这样的阴云却始终笼罩在一家人头上。
创业真是一条不归路,生死路啊。

尾声
“公司总资产增长 60 多倍,销售收入增长近 20 倍,汽车专用整流二极管、整流组件产品已在国内市场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产品已开始进入国产主流品牌汽车的配套,同时还与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中东、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客户开展业务合作。”在雅光公司的自我介绍中,后面是这样一段文字。与创业时的“七八条破枪”有了翻天覆地的质的改变。
在两段文字介绍中,隐约显现着四个字——筚路蓝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