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南方政权,南明为什么没有像南宋东晋一样如此长的国祚

看视频AV71180236,南明均亡于同一点
汉民族曾经几次经历亡国灭种的危机,南中国的河湖港叉从某种程度成为了汉民族的保险箱。东晋和南宋的两次南渡都相当成功,虽然金陵本就是一偏安之都,但是像南明这样短的存在还是不能想象的。那为什么南明没有像南宋一样呢?

南明的灭亡,关键在于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弘光朝是南明诸多政权中地盘最大、经济最富、兵力最多、人口最众的一个政权,无论怎么看,它也不应该在两个多月间,就被不满十万的一路清军所灭亡,事实是,它偏偏就这么亡了,弘光朝崩溃之后,南明其他皇帝只是在苟延残喘,不存在延续的可能性。
怎么亡了呢,先看军事上。
南明最好的机会,不是在永历朝,而是在弘光朝。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不过十来万兵力,即使入关以后接收了吴三桂等明朝降将的兵力,但同时地盘也比在关外大了许多,同样需要兵力防守,所以在入关初期,清朝能用的兵力并不多,机动兵力也就是十几万人。
以八旗的人口和体量,是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失败的,如果在一场战役里损失上万,它就会伤筋动骨。按照战场概率来说,一场战役,军队的伤亡如果达到20-30%,这支军队就将崩溃,在冷兵器时代,这个比例可能更低。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清军经受一场上万损失的失败,它所总共投入的兵力至少应当在5-6万人,这几乎达到它一半军队的规模。

换句话说,只要南明开头能在战场上取得一场杀伤清军上万规模的胜利,就将动摇清军的根基,带来连锁效应。
是的,我说的就是弘光朝。
正统性问题,在弘光朝不存在,当时天下都奉弘光帝朱由崧为正统,在南京即位的他名正言顺,没有哪个藩王敢跳出来跟他分庭抗礼。
如果弘光朝能打出一场让多铎这路清军遭受上万伤亡的战役,哪怕最终战役失败,多铎也将失去大部分战斗力。
但是,南明偏偏在军事上一路溃败,历经弘光——潞王监国——鲁监国——隆武——邵武等几个政权,没有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不要说胜利,连让清军陷入苦战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连战连败,甚至许多地方是不战而败,清军兵不血刃,反而不断接收降兵壮大自己。
到了永历朝,虽然李定国等人打了好几个漂亮仗,但这时清军已经极大补充了力量,遭受损失之后也能组织反攻,局部的胜利,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知道,就在弘光朝,南明还有百万规模的大军,也有不少能征惯战之将,怎么说崩就崩了呢?
看看政治上。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党争惹的祸,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在崇祯朝变成了搅屎棍,他们绝大部分处于下野状态。到处打宣传战,把控江浙财源。到了弘光朝,他们依然活跃在了朝堂之上。
因为与内阁首辅马士英不和,东林党煽动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东征,掌权的马士英和阮大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抽调江北防线的主力部队到安徽与叛军激战,导致的结果是防线空虚,多铎趁机一路东下,直取南京,基本没有遭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

弘光朝灭亡,清军占据了富庶的江南,经济和兵力上都得到了极大补充,弘光朝投降的明将中,许多都成为了清军继续南下的急先锋,比如李成栋、金声恒等人。哪怕之后的隆武、永历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被碾压的局面,更不用说他们手里还没有什么真正能用的兵力。
所以说,归根结底,南明的灭亡,还是亡于党争,党争才是明朝乃至南明灭亡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