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智英」到现代女性: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抑郁?
当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女性患上了抑郁症。
韩国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的就是82年的女性金智英因从小到大遭遇的各种伤痛,随后在结婚生子后患上抑郁症的故事。
有人将金智英的人生经历概括为“受规训的一生”,从在家庭扮演女儿角色到扮演社会角色,再回归家庭、成为妻子和母亲,金智英努力遵循着一整套适用于女性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的规训下,她努力承担每个角色赋予她的责任:
在婆婆面前,她是逆来顺受的好儿媳;
在丈夫面前,她是无条件支持丈夫的贤妻;
面对女儿,她又必须隐藏起自己的疲惫与懦弱,永远保持无坚不摧的母亲形象。
其实她的内心早就已经承受不住沉重的压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无价值感”、“无人理解的疲惫”、“全能型的角色期待”、“有创伤的成长经历” 都促使她在抑郁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智英被赋予多重社会角色期待——是好妈妈、好妻子,唯独不是她自己。全心全意为家人付出而放弃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为了照顾家庭又放弃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的压抑就是她患病的主要原因。
看见金智英,我们何尝不是“金智英”呢?
性别歧视
金智英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形象,什么都会先想着自己的小儿子,就连出差回来会给儿子带一支名贵的钢笔,给女儿们的却是普通笔记本,甚至还对金智英说出过 “你就等着嫁人” 这样的话。“男尊女卑”思想随处可见。
相比金智英,她的上一辈女性显然遭受了更多。她的母亲从小成绩最好却不得不辍学打工来让自己的哥哥弟弟可以上学。
这个现象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非常普遍,在父母的要求下,家里的大姐小妹被迫早早进入社会打工赚钱,为支撑家里的弟弟读书。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子上学没有用,女孩子生来就是给人当老婆生孩子的,甚至被卖到别人家当童养媳来给家里换大米吃。在那个生了女儿被人瞧不起的时代,谈何女权?
受到性骚扰
有一次在金智英被陌生男人尾随差点被强暴之后,父亲居然把女儿的安全问题先放到了一边,反而去指责她出门穿的太少,认为女性就应该保守,于是保护花的方式变成了阻止花的开放。女性漂亮地盛开永远不是女性的错,错的是以女生不保守为理由去践踏花的人和充满恶意的声音去指责女性不保守的人。
女性有着独特而柔和的美丽,我们所有人都是赏花的人,也是护花的人。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但每每此类情况发生,女性往往被告知应该保护好自己,而解决问题的真正根源却是让男性增强尊重女性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杜绝对女性的侵害。
女性价值被贬损
为看护女儿忙得精疲力尽的金智英买了杯咖啡在公园忙里偷闲,却被路人指责为无所事事靠男人养活的女人。全职妈妈是为家庭付出一切还不被领情的典型人群。
“你天天在家也不用上班,你累什么累啊?”
为了家庭的稳定生活整日忙着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打理家中里里外外一切事务的女人,还被指责不上班没有资格喊累,这让许多全职妈妈心如刀割,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母亲和一个差劲的人。剧中金智英的外婆、母亲以及她自己的经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是女性的“基因密码”,也正是女性世世代代想改变的“命运”。
在电影的结局,金智英接受了心理治疗,并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名作家,开始书写自己的经历。从意识到自己遭受了不平等待遇,到以“代言”的形式为不同的女性发声,再到又一次被讽刺为家庭妇女时的直接回击,最后金智英试图通过写作的形式完成自我呈现与女性唤醒......影片中的金智英真正实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身的成长。
所以,社会众多的“金智英”们,我们有能力掌控命运,去追求人格独立与自我权益。
我们有权利掌控自己的人生
虽然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但出色的孩子和安稳的家庭背后往往有一个被家庭捆绑默默付出的妻子。全职妻子也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拒绝被旁人定义,并像金智英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唤起更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永远保持独立
不仅仅是经济上独立,而且要精神独立、人格独立,不再依靠男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永远爱自己
无论是在职场中的竞争,还是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都要首先爱自己,这样才会有力量去面对困难与挑战,勇敢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由衷地希望世上每一位女性都可以不被家庭和孩子束缚,拥有自己的人生去拥抱更远大的理想。在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真实自我,不断完成自身的成长,用自己的力量去弥补多年以来社会对女性的亏欠,为打压女性的行为响亮发声。与其成为让所有人满意的神圣“母亲”,不如自私地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