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每日积累:称谓

称谓
1.称庙号
庙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2.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一般都要改变年号,叫改元。
3.称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制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号为“武”。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内政,谥号为“文”。
4.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5.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6.称号
号又叫别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7.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又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8.称籍贯
指用祖居地或原籍来称呼。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9.称郡望
指声称是出自名门望族的行为。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10.称官名
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11.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名称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