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照原则的考虑,发在B站上,希望别被夹
去年下半年,我看了很多香港电影,上学之后又读了很多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我都在B站记录下来了。今天上古希腊哲学,看到这个slide,当时的一些感受又重新浮现在脑海里。当时没想明白的今天感觉又想清楚了一点。
佛教讲因果,具体的我不懂,单从电影角度理解:何谓果,打个比方,就是有人在路上扔了一个瓶子,你捡到了,这是果。扔瓶子这一行为的产生,注定会导致业果。果报有善恶之分,我们常常理解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错。但是结合佛教的轮回观点,业力是轮回的驱动力,因此业可以延续到后世。言下之意是今世遭遇的果是业力的作用,我的理解是,这种果具有某种命运上的必然。
阿那克西曼德的“补偿原则”和这种因果解释很相似。补偿原则蕴含某种守恒性,因果也是(大概古人认为守恒的事物很完满)。很多人会说发生了一件很幸运的事,大概是“上辈子拯救宇宙”了。但事实上是曲解了因果观点。尽管存在轮回一说,但不可认为业力是自己所为。轮回的结果千差万别,假设存在前一世,那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那么何以业力作用在自己身上?如先前所言,仅仅是有业因的产生,你捡到了业果。
这样的理解似乎很消极,似乎现世报的东西更能激励人们行善。但这种因果论中包含着更广阔的的生命观。既然业果无法消除,明净的人更会积德行善,以产生更少的恶业,产生更多的善业,即使这种善的果无法回报在自己身上,能够使他人得到善果也是好事一桩。
讲阿那克西曼德的“补偿原则”并不是为了给早期自然哲学就已产生守恒律一说张本,而是尽管早期自然哲学的确诉诸自然以解释自然,但与现代自然科学可谓天壤地别。本质上说,早期自然哲学不仅在解释自然,更是在对自然的解释中融入价值判断(比如四根与爱恨)对自然的感悟,还有对生命的思考等等。所以可以说这些早期的哲学家们并不是为了解释自然——毋宁说揭示自然更加确切——而是在对世界的架构中添加自己的期望,即价值判断,完满与否。现代自然科学,与此相反,通过数学语言和概念逻辑的建立,将自己的表述方式从日常语言的范畴中独立出来,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使得自然科学变得纯粹,是物理主义上的物质性。
但这也会产生问题。Cosmos的崩塌将宇宙挤压成致密的物质世界,它是如此严密紧致,以至于价值判断无所适从。我们不禁想问,这是否是宇宙的全部图景?显然我们不能忽略价值以及与之相伴的一类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哲学的意义(个人理解)。
寒假的时候nsy和我从公园里走出来,我们打算去吃烤冷面,突然谈到了这个问题,文科有什么意义。她一个文科生希望我这样一个尽管是半吊子,但好歹接受了半年物理主义洗礼的理科生的观点。我当时说人文社科可以解释社会,人无法摆脱社会属性存在,所以这些研究很重要。这个回答很不专业,我想,以哲学的视角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就是上述我说的。
尽管我弄清了一个经常被我们弄错的问题,但新的疑惑随之产生,如上所言,现代自然科学果真是物理主义下的致密的universe吗?至少现在的我觉得,这样的世界并不美。有高中同学告诉我说她认为某个数字是有颜色的,那么这样的感觉是应该被排除在自然科学逻辑之外的吗?那么人们通常的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也是应该排除的吗?你也许会argue,这种情感判断并没有进入自然科学的逻辑体系,你又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这个问题就好比,你怎么知道理性产生的地方是理性的呢?
最近课业压力好大(你看课业也是业),各种难受,马上还要进行专业预选。明天是清明节,我好想去北海公园,但是有太多事情没有做完,晚上还有辩论training。又陷入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状态。半年前我在B站写因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惆怅,心有余而力不足。。。总而言之,希望今天晚上的思考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