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坂本太郎)读书笔记3
黑船事件 公元1853 - 日本重建 公元1960s

世界格局的变化
最先试图打破日本大门的国家是俄国,俄国刚刚经历彼得大帝改革,确定了专制制度,1717年俄国人试图侵略虾夷地。此时英国在东亚的竞争中打败了荷兰,继而打败了法国,确定了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中独立出来,成为了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新势力。天保十三年,也就是1842,英国人借由鸦片战争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件事传到日本,让朝野大为震惊。闭关锁国的结局,将是最终屈服于近代化国家的武力之下。日本人不可能永远闭关锁国。
学问的发展:
儒家影响的扩大
这里提一下吉田松阴,吉田松阴是阳明学派的学者,其下弟子人才辈出,是诸多幕末人物的聚集地。
松下村塾位于山口县萩城东郊松本村,被称为日本的孔庙、明治维新的胎动。其教育方针是培养学生的“尊王攘夷”思想,拥戴天皇,反对屈从欧美列强、出卖民族利益的幕府。提倡做人要诚朴忠实。学生包括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伊藤博文、井上馨等。
国学
国学是指专门针对日本古典文化的研究。“物哀说”是本居宣长根据《源氏物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日本的文学理论。物哀的意思是,物就是客观对象,哀就是主观感情,两者的一致产生的和谐、情趣的境界,是优美、纤细、沉静的理念(可以说是非常日本了)。而对于历史的研究产生了古道说,一方面也促进了尊王思想的发展。
兰学
兰学指的是从西方先进文化发展出来的新时代学派。其开端是从将军吉宗开始的。将军吉宗出于研究西方学问的目的,命令学者开始学习荷兰语,日本对西方学问的研究就从此开始。在学者研究荷兰语的过程中,更多西方的自然科学大量涌入日本,兰学的意义就扩大为“西方科学”,例如医学著作《解体新书》,物理学的《气海观澜》,化学的《舍密开宗》,都是日本学者的科学启蒙作品。由于外交和学习的需要,其他外国语也加入了长崎翻译的学习任务中。安政初年幕府开设了蕃政调查所,是东京大学的前身。
文艺的发展
和歌:贺茂真渊
俳谐:在松尾芭蕉以后衰落,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使俳谐在这个时代稍有复兴。
绘画和其他文艺方面也是继承前代有所发展。
--------------------------------------------------------------------------------------------------------------------------
幕末时代
黑船事件 1853
1853年6月,美国军舰来到浦贺港。要求日本建交通商,并提供煤炭和救援,作为美国太平洋捕鲸的中继站。佩里舰队来到日本震惊了幕府,决定与朝廷和诸侯商量,其独裁统治已经动摇。
值得一提的是,佩里舰队来日前,幕府已经得到向来友好的荷兰政府的通知,但未引起重视。
7月俄国军舰来到日本,要求开国,幕府表示回绝,俄国因克里米亚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没有再来。
迫于外国压力,日本在1854年3月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箱馆等两个港口。8月英国舰队来到长崎,签订日英和亲条约。次年12月俄国舰队来到日本,规定了北部国境问题。
幕府之后竭力进行改革,加强国防,建造和购买军舰。同时设立了专门教授西洋文化的学校。
尊王攘夷论
尊王论起源于编写《大日本史》的水户藩德川家。虽然外国的威胁在缔结条约后有所缓和,但国内已经出现了各种严重的派系对立。幕府无力独自应付外交压力,表示应当寻求缓和。但朝廷和各诸侯则各执己见,又要求幕府尽快恢复锁国统治。此时幕府的实力已经大大下降,这两派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尊王攘夷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所谓尊王攘夷,其本质既不是尊王也不是攘夷,而是要打倒幕府。对外贸易的开始扰乱了日本国内原本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商品流通减少,白银外流,出现萧条。萧条就导致失业,失业就产生不稳定,于是产生了下级武士和贫困农民袭击外国人的情况。这无异又加重了幕府在外交上的压力。
面对下级武士的倒幕活动,幕府和各藩诸侯联合起来企图通过公武合体来重建威信,然而各诸侯又站在本身的立场上试图增加本藩的发言权。最早进行斡旋的是长州藩。长州藩失败后,取而代之的是萨摩藩,这两大诸侯势力在之后的维新政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两家也同外国舰队发生过武装冲突。
大政奉还
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在迫于反幕的不利局势,以退为进,率先奉还大政,用来消除倒幕口实,希望凭借德川家的领地和实力,再次凌驾于诸侯之上。德川庆喜的做法无疑是洞察时局十分明智的。但倒幕派看穿了他的计策,积极实行王政复古,要求完全打倒德川家的势力。
1868年官军东征,将旧幕府军视为叛军,最终打败了幕府军队。幕府势力彻底灭亡。
明治维新
维新初期的复古统治
1868年,庆应三年朝廷下达了王政复古的号令。施政方针被规定为五条: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文物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俾人心不怠。
破旧习,基于天地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五条说来就是朝廷作为政治的中心:王政复古,四民平等,公议众论,文明开化。
迁都
这里可以提一提迁都的故事。迁都最早的名义是天皇“东幸”,结果之后去了江户就没回了,并布告天皇要躬亲政事。所以本质上就是迁都,但避免了反对迁都者的议论。
新政府的种种政策:
1 废除封建制度:土地交给国家,原来的旧藩主被任命为新的“知藩士”,也就是省长,成为国家的官员。
2 官制改革
3 身份制度改革:划定了华族、士族、平民三种身份,允许联姻。所以维新虽然提出了平等的口号,但是存在身份制度残余。
4 封建武士团的解散
5 土地改革
6 军权的确立
7 调整对外关系
新政府的改革必然会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原来衣食无忧的贵族,现在失去了经济来源,原先担任职业军人的封建士兵,由于失去了供养他们的贵族,也沦为失业者。虽然有一部分人成功的进入了新政府成为官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就业。他们就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来源,以士族为主。
其二是,新政府的成立广泛依靠了藩士的力量,反过来藩士又控制了政府。尽管取消封建制度的时候,理论上消除了这些藩国的存在,但当政府真的废除封建制度后,却发现政府的主要官员,还是来自长州藩、萨摩藩,无法摆脱这种势力的影响。而新政府中土佐、肥前藩的势力又对长州、萨摩藩占据主要地位产生不满,成为政府中的矛盾隐患。
“征韩论”
失去固定职业的士族以及心怀不满的土佐、肥前藩出身官员,在岩仓具视等人出国考察时,提出了征服朝鲜的偏激论调。“征韩论”在回国后的岩仓具视等人的强烈反对下停止,然而国内矛盾并没有消除。对此政府制定了两个对策,第一是木户孝允策划发布议院宪法,第二是大久保利通策划征讨台湾,一手安抚、一手转移矛盾。这就是日本占领台湾的开始。
西南战争 1876-1877
明治政府面对的最后一次反政府叛乱,其叛乱的动因还是由于不满的士族。军事家“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在征韩论失败后作为士族领袖下野,在鹿儿岛办军事学校,推广新军事理念。1877年,少壮派的军校学生抢劫了军火库,威胁西乡隆盛,使得他下定决心武装反对政府。叛乱持续了八个月,最终西乡隆盛自杀身亡。
西南战争奠定了新政府的权威,打击了士族势力,巩固了政府的统治。
经济改革
货币改革、建立公司、殖产兴业。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很有意思,最早建立的公司是国有银行,然后政府以国有银行为榜样,鼓励民间以此为参考兴办银行。先兴建国营工厂作为榜样,再鼓励民间以此为参考兴建工厂。日本的轻工业主要从这里开始,例如北海道的啤酒厂(笑)。
发展铁路、邮政、运输和电信。
海运业由政府保护三菱邮船公司在亚洲地区同欧洲国家竞争,最后掌握了沿岸航路和日本对朝鲜、中国的航路。
宗教制度:神道教演变成国家政治内容,佛教地位下降,基督教遭到严重抵抗。直到帝国宪法公布才宣布保障信教自由。
教学改革:学习西方制度,开办中小学,进行义务教育(1872年《学制》),《学制》的内容更像是从一张白纸上规划城市一样,有些超脱当时的经济形势,最后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报纸和杂志的出现。
服饰改革。
使用西洋历。
--------------------------------------------------------------------------------------------------------------------------
明治大正时代
这期间是维新中期,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生了巨变。
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四个方面
对内镇压自由民权运动,产生了立宪政体形式。
对外修改不平等条约,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经济上完成产业革命,开始与西方国家竞争。
然而改革的速度太快,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阴暗面也是存在的,最终导致日本进入昭和时期依靠武力垄断亚洲市场的做法,将矛盾转移到战争中。
自由民权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是西南战争结束后,心怀不满的士族意识到无法靠武力颠覆政府的情况下,投身的政治运动。大隈重信(也是早稻田大学的创始人)是其代表。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导致了诸多政党的产生,而政党同藩阀统治的对立和妥协,最终实现了日本的宪政。1888年日本颁布帝国宪法。
大陆政策的展开
日本占领台湾后实行殖民统治,又通过外交手段控制了琉球,将琉球并入日本国土。
对待朝鲜的政策是两步走:首先,确保朝鲜对清朝的独立,第二,再征服独立的朝鲜。
第一步的过程中日本同清朝展开了战争(即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最后以清朝的惨败结束。甲午战争暴露了清朝的脆弱和无能,使得我们和日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取得了清朝的巨额战争赔款,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充盈了日本的经济,使得其工业和资产在战争中和战争后大幅增加;同时战胜清朝极大的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得其有机会重新调整以往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而清朝战败让世界列强意识到国家的无能,成为了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
甲午战争的另一后果是日本和俄国在远东开始博弈。俄国在清朝战败后就进军满洲,并且占领不走。在对待俄国的问题上,日本的政策是同英国保持和平友好,与俄国相抗争(事实上日本也争取过和俄国签订和平条约,但在俄国遇到的阻力很大),同英国签订了“日英同盟条约”。然而日本和俄国在要求从满洲撤军的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开始加重,1904年对俄国宣战,在对马海峡歼灭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取得了胜利。日俄战争后两国签订的条约,界定了日本和俄国在北方诸岛的归属问题,同时对满洲和朝鲜的控制达成协议,对日本有利。然而日本虽然赢了战争,国力却已经空虚,对下一场战争已没有胜利信心,国际政策转向和平,与诸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1910年日本和朝鲜合并。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本较少受到波及,各国的订货开始集中到日本,使得日本的产业又一次出现了飞速发展,可以说是再次发了战争财。1915年大正四年至七年,日本经济突然变成出超,进出口总额从1914到1917翻了一倍。此外重工业也开始输出(包括船舶、车辆等)。资本主义在日本蓬勃发展。然而弊端在于,无论轻重工业都是依靠战争起家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保证亚洲地区纺织品的市场,只有战争才能促进军事重工业的发展。日本依靠战争发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最终无法摆脱对战争的依赖,走上了军部独裁、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战争时期不断膨胀起来的经济界就受到了反噬;当然这也有1923年东京大地震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近代产业的发达,资本家拥有的财富也显著增加,而日本的工会组织也开始出现,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在此出现。
政党势力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立宪政治的背景下,日本政坛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政党政治,代表要求平等的进步力量;另一种则是原来藩阀体制下的官僚、军部,执行保守、专制政策。政党的公敌是专制政治,但日本各政党内仍然意见不一,有些还同官僚、军阀相妥协以谋求本党的利益同反对党竞争。尽管政党政治从表面上看在大正时代非常繁荣,但隐藏在内部的是军部逐渐取得控制权。最终日本进入昭和时代的专制和军国主义路线。
日本思潮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思潮主要是两股力量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另一方面是抵制西方思想变化、主张以我为主的国粹主义。日本的学术界和教育界,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初期(到明治二十年)是对西方思想的盲目崇拜,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明治二十年到明治四十年,是理想主义和国家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人们对欧化进行反思,倾向国粹的时代。明治四十年到大正七八年,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理想主义背景下复活的情况。大正七八年到昭和初年,则是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兴旺的时代。这体现在教育界就是,该采取何种思想作为教育中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摒弃古代思想、全盘接受西方的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则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学术方面则是以上各种思潮的争论和轮番占据主要地位。
文学
文学随着日本思潮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重心,但总体来说是相当繁荣的。
“开化物”:散切物(狂言,反映明治时期世态)和活历物(歌舞伎狂言,着重于再现史实)是明治初期产生的“开化物”作品。明治初期经历低潮之后文学开始出现深刻变化。
《小说神髓》坪内逍遥著:日本的文学理论著作,摒弃从前将文学指作为惩恶扬善工具的说法,表明文学有自己的目的,主张文学的生命在于写实、描写人情的奥秘。这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日本新时代文学的发展。
砚友舍:明治十八年(1885)由尾崎红叶、山田美妙等人创立的文学团体,机关刊物为《我乐多文库》(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同人杂志),发表了从文学目的性出发反对欧化、保存国粹的精神。
二叶亭四迷:日本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原名长谷川辰之助,取笔名二叶亭四迷(日语中隐喻为生不如死)在坪内逍遥的诱导下,开始尝试现实主义写作,深刻描写人物心理,严肃描写人生现实。
新体诗《新体诗抄》,和歌革新、新短歌,
俳句革新:正冈子规“日本派”。俳句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小说的发展
写实主义小说:例如泉镜花,尾崎红叶
樋口一叶:被称为“明治时期的紫式部”,日本的批判现实主义先驱,也是国民文学的支柱
明治三十年之后,自然主义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后流行起来。
自然主义流派:岛崎藤村(诗人、小说家,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代表作《破戒》),田山花袋(代表作《棉被》)等。
反自然主义:也可以理解是一种对国粹的回归
森鸥外:医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浪漫主义先驱。
夏目漱石:研究英国文学出身的作家,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森鸥外、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被称为日本近代三大文豪。
白桦派:人道主义或新理想主义,主张表现正义和爱,确立自我发展个性。代表志贺直哉、有岛五郎等。
理智派:在心里的手法上下功夫,例如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也有批评说这是企图逃避社会矛盾的知识分子所作。
很有意思的是,与之相对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流派,例如藤森成吉、前田河广一郎等。
新感觉派:既反对自然主义,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文学,代表是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主张有新的感觉和表达方式。
从以上内容来看,日本明治时期文学发展史,与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颇有相似之处。
--------------------------------------------------------------------------------------------------------------------------
毁灭和重建
军部独裁
昭和五年(1930)内阁批准了伦敦裁军条约,军部指责内阁侵犯了天皇统帅权,刺杀了内阁总理大臣滨口雄幸,由此开始了军部和极右翼势力制造恐怖事件的开端。
军部和右翼势力的抬头,原因包括:
1 经济困窘,一战后的日本经济遭到反噬,此外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日本。
2 帝国主义的发展。世界列强为克服经济危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西斯专政也开始在欧洲出现。
3 政党腐败、资本家奢侈。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部反对政府是从正义观念的角度产生了仇视。当然,这种仇视本身就是长期存在的。
4 军部内右翼思想的抬头。自裁军之后,军部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军官,同底层大众接触较多。右翼思想中有支持对外扩张政策的,有反对西洋思想的,也有拥护国粹主义的,但针对政党腐败、财阀专政,必须要用“非常手段”打破局面的立场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北一辉:国家主义者,早年曾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后转变为极端国家主义,成为右翼阵营的巨头。1920年发表《日本改造方案大纲》对青年军官们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他们对直接推翻政府做出行动。
战争之路
昭和六年(1931),军部根据蓄谋已久的计划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国际联盟大会以42:1投票判定日本的行为为侵略,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可见国际上已经被孤立。
而在日本国内,已经出现军人公然刺杀总理大臣的事件(五一五、二二六事件等),政府开始对军部妥协,军部最终实现了军阀专制。同时,军部操纵政府,对国内思想界进行蛮横的统治。
1934年12月退出华盛顿海军条约,1936年退出伦敦海军裁军协议,11月与同样是后进的德国缔结《日德防共协定》,1940年与德国、意大利组成轴心国同盟。日本走上了命运中值得诅咒的道路。
1935年,日本企图逐步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分离中央政府,为此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握手言和,表明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中日间的冲突逐渐演变成全面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件,战争全面开始。
经历上海、南京、武汉几次抵抗,日本短期解决的计划彻底破产,不得不面临对我国的持久战。由于战事的拖延,日本经济力量逐渐衰退。
1940年德国闪击法国,日本利用法国溃败的机会取得了法国在东方的领土。荷兰在欧洲投降,日本又接管了荷兰的东印度支那(南进论)。为此美国采取报复措施,最终在1940年年底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不得已对英美宣战。
战争初期形势对日本有利,然而战争拖入持久阶段后,日本开始失败,并且再没有奇迹扭转战局。
1945年日本投降。由同盟军接管日本。要求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和军国主义,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
重建之路
日本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制定新宪法,规定主权在民,天皇只作为国家和人民团结的象征,国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放弃战争、不保持战争力量。
劳动法和民法也是在战后完善。对报纸和言论的限制也在战后解除。
冷战时期随着世界形势的改变,对日本来说最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的占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日本被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反共堡垒,制定了“道奇计划”以援助日本,并使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6年鸠山内阁才和苏联恢复邦交,日本回到联合国。
战后的日本经济十分萧条。结果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转机,1951年工矿业产值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1960年国民总收入比1950年翻了三倍,钢铁产量次于美国、苏联、西德位于第四,机械产量居于第四,商船下水量连续五年为世界首位。
政治上,战后兴起的各种政党逐步合并成两个,革新派称日本社会党,保守派称自由民主党,两派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相互对立。
值得表扬的是教育,六三三的新学制已经广泛普及,大学总数245所,短期大学280所,但日本的教学实质内容上,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作者总结道
“战争结束时,在已变成废墟的城市,在荒芜的农村,在那些为停战诏书而哭泣的人民当中,有谁能想到16年之后,会有这种的经济复兴呢?这可以说是近于奇迹的跃进。当然,必须承认,这种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演变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形势。但是,最根本的因素,无疑还是日本人民的能忍受艰苦、勤奋劳动、充分发挥创造性和钻研精神而努力争取复兴的结果。在战时,日本人民一再期待的天佑,始终没有出现;但到了战后,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天佑。当今社会的规律就是:只有那些不抱有过分奢望,而各自终于自己本分的人,才能得到上天授予的幸运。”
作者的寄语是
日本内的种种分裂和对立,其根源是世界观、国家观、人生观的不同。尽管民主化是战后外力强加给日本的,但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观点。而一旦遇到具体的民主化问题时,又有许多分歧出现。一些人希望以美国为榜样,另一方面希望向苏联学习;与此相对应,还有一些人尊重日本的传统和特性,主张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发扬民主精神。作者本人也就是持最后一种观念的。作者期望,有一天日本社会存在的所有对立和争斗能停止,大多数人民在同一理想和方法之下,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