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说课》毕飞宇——读书笔记

2023-09-13 23:47 作者:呆头弱鸡  | 我要投稿

个人建议

可以买来看一看。个人感觉很偏向于鉴赏,优秀作品的细致拆解。

我不适合这个。我水平一般,总结起来很费劲。

我就是寥寥的记录上几笔,自己觉得有趣的。

其他的很多,我不看懂。也不太感兴趣,也不好作为笔记进行记录。

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

聊背景。

《促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开头85字)

作者说《红楼梦》第六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各种弯弯绕绕,来展示了——什么叫做侯门深似海。(这一段还是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作者是用《促织》和《红楼梦》进行比较对比,进行一些说明。(背景时代的建立,促织开头85字,红楼梦就是刘姥姥那个)

聊“大”与“小”。

这里有一句,读者既要看到小说的大(大全景大时代背景),同时也能看到小说的小。(微小之处细节啥的(大家对待促织的反映))(拿促织来说就是,先讲了一下“大”时代背景大明帝国宣德时候,宫中爱玩促织。“小”就是主角一家因为促织的命运)

聊人物。

促织的主角,成名。没钱当上了里正(官职,故事中大家都是花钱使自己不当这个官。)里正这个官需要向朝廷交一只蟋蟀,这玩意这个地方本来就缺。商人还抬高价。主角成名,买不起,自己找也找不到。第一次反弹,来了一位驼背巫婆,指点下好不容易找到了蟋蟀。

后面成名儿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然后被母亲骂的成名儿子害怕被父亲打,跳井,救出来失去了意识。

这里作者分析了一下,儿子因为“蟋蟀”而死。主角的情绪是由怒转悲。再然后“夫妻向隅,茅舍无烟”,一人一个墙角,破屋子,没火。欲哭无泪,死一般的寂静。(此时这个人与物,情与景高度合一)然后反弹,孩子变成了促织。

题外话,写干净。(☆)

“各个悚立以听”,这就是写干净。什么意思就是包含所有,考虑周全,各个就是所有人。杜绝读者杠精钻空的存在。(就是写东西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这些人在干吗,那些人在干吗,其余所有人在干吗。)

在剧情上就是斩断所有后路,只能这么去做。(有些国产电影不好就是因为这个,观众一看,主角没必要这么做啊。就是后路没有斩断)

题外话,节奏。

作者这里说节奏,节奏就是“扬”的时候要扬上去,扬到位。“抑”的时候要恩到底。

题外话,抒情。

成名儿子死了,但是又开心与找到了新的促织。而新的促织就是他儿子变的,他还不知道。

这里有一处很厉害的细节,就是成名孩子变的促织,主动跳到了成名的袖口上去了。(反常理,反常点)(透露这个促织的不凡,最后才告诉你是这个儿子变的,这里也是做了铺垫)

聊小说的“势”。

顺势而为,情节自然而然的产生。主角成名得到了儿子变的促织,得试一试行不行。

“造势”就是为这件事去铺垫。拿这个小说来讲,斗蟋蟀那么好玩吗?皇宫都玩,百姓都玩……

我们接着说剧情,小蟋蟀斗赢了身型比自己大的“长胜将军”“蟹壳青”。按理说我们来写的话,就是不断的打败一些更强一些的蟋蟀。然而蒲松龄安排了一只鸡,最后蟋蟀竟然战胜了这只鸡。

鸡是选的好,既是昆虫的天敌。赢了鸡也不算过于离谱。(打败鸡的传奇色彩,日常常识的平衡,又具备真实性)

作者举例《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和风车格斗,这个风车就选的特别的好。(但凡换成别的,就不真实)

“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路,而是剧情的走向。作者通过《水浒》和《红楼梦》来为我们讲解这个。

林冲“走”的逻辑

《水浒》林冲,被逼上梁山。权贵看上了他老婆,然后各种陷害。最后林冲要发配。林冲怎么做的?林冲是社会性的(遵循这个社会体制的运转)。做个好囚犯积极改造,重回社会。让林冲走上梁山的两样东西。风和雪。

先说雪,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离开房间再处理火。(积极配合,草料场大火与林冲无关。雪把房子压塌了,也救了林冲一命)

再说风,风大,门需要用石头抵住。因此听见了两人的对话。他们要弄死自己。

风雪是偶然的吗?并不是,而是第六天临时调派林冲去的,这一天就有风雪。作者施耐庵,也是立马描写了一下此时的天气状况。(绝了!)

看似偶然是则必然,是他们故意挑选了大风雪的天气想要烧死林冲。

最后林冲杀了两人,处理了一番,冷静的离开了。

这么好的林冲都被“逼上梁山”,社会得多坏啊。(批判性拉满)

(作者这里有一个“席勒化”与“莎士比亚化”。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

具体到林冲这个人物,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

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简单了解就好)

王熙凤“走”的反逻辑

王熙凤刚刚探视了一个临时的病人,回头就与人调情,这是反逻辑。(按理说,是描写伤心难过什么的)

秦可卿死了,最该描写的两人各种痛苦的反映。一个是丈夫贾蓉,一个是闺蜜王熙凤。这两人曹雪芹没描写,消失了。这是反逻辑。

读红楼,看要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看作者没写什么。(我个人没读过,也没看过电视剧,简单的按照书中的总结一二。)

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和反制衡

莫泊桑的《项链》。

故事是这样的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参加一场高档宴会,找有钱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然后聚会玩的太嗨了,最后发现掉了。然后她和她丈夫决定买一条差不多的还他。欠了很多外债。辛苦工作十年,再次见到闺蜜有勇气说出真相,你那个我弄丢了,我辛苦凑钱买了一条差不多的给你。朋友说,啊,你咋不早说,我那个是假的,500法郎。

作者尝试把项链这个故事换成中国人名,这个故事就瞬间不成立了。作者给出了十个不成立的理由。

《项链》这个故事的成立离不开——契约精神。(“借东西一定要还”)

如果没有这个契约精神作为背景,这个项链故事是不成立的。(某些买国外的影视版权进行翻拍的电影,就可能忽略了这个问题。)

这章讲的就是,故事的大前提,《项链》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发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这种——契约精神。

也就是特定情况下发生的特定的故事,也就是制衡。

题外话,作家性格。

就是该狠的地方作家应该狠一点,作者举例《项链》劳苦工作十年后女主的描写(“发红的手”,“老去”)。

奈保尔,冰与火——我读《布莱克·沃滋沃斯》

布莱克·沃滋沃斯是一个落魄诗人。文章再描写这个特殊人物的时候,先描写了几个奇葩的乞丐,然后才描写的布莱克·沃滋沃斯。就是为他(布莱克·沃滋沃斯)的出现,提前进行了铺垫(其他奇葩乞丐)。这样就显得他挺正常的。

铺垫要简洁。

接下来作者抨击了一下翻译,就是有的翻译翻译的不太好。

故事讲了一个名叫布莱克·沃滋沃斯的落魄诗人,一直梦想完成他最伟大的诗篇,最终也没完成,孤独是死了。

标题不是有,冰与火嘛。这个文章讲的是个挺惨的故事,但是它的色调,语言风格是温情的。(俏皮的,欢快的)这就是冰与火。

就是我们在考虑写故事的时候,故事和语言叙述之间的感觉。(冰火相容,还是冰火不相容)(悲惨用欢乐叙述,还是悲惨就用更加悲惨来叙述,的一个考量)

什么是故乡?——读鲁迅先生的《故乡》

这个地方是讲,象征的。大家可以看一下的原文《故乡》。

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懂,我水平一般就不记了。我随便说说就是文章说鲁迅写奴性,闰土的小时候现在的。儿时候的玩伴现在称呼我为“老爷”。有挺多的地方的,人物,物品啥的。(象征)

沿着圆圈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这里吸引我的有一个地方。就是,作品中,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的阿Q”。(这句话是非常狠的)作者分析了一下,其中有生活作风调戏了吴妈,想和吴妈睡觉,想有个孩子。所有小尼姑的这句话是很狠的。

个人分析啊,这句话是出现调戏吴妈之前的。这句话具有“未来语态”。(有点像是启发了阿Q后面的走向,也可能是一句未来的话语)

刀光与剑影之间——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

刀光剑影说的是语言交锋。大家可以找一下原文看看。

(本篇选文是海明威的《杀手》,译林出版社,汤伟翻译的版本)

倾“庙”之恋——读汪曾祺的《受戒》

得找原文来读读。(汪曾祺的书找来看看,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觉我喜欢这个风格)

作者就是带我们细细品读了这篇文章。收益了。

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诗歌里的字

个人不喜欢,跳过了。

 


《小说课》毕飞宇——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