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工作通讯/搭建“命脉”保赛会
在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除“两馆两村”,最重要的莫过于由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公司承建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了。
这些设施位于北京延庆赛区核心区小海陀山南麓,主要包括园区2号路、电力工程、生活调蓄水池及增压泵站工程、给水管线工程、LNG站工程、交安工程、照明工程等,是贯通赛区确保赛会成功举办的命脉,也是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峰施工修通生命线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核心区空中俯瞰,在雪道下面的狭长山谷之中,园区2号路就像一条飘带从山坡回环往复至山脚之下,连续的道弯成为大自然最美线条,让人叹为观止。
园区2号路呈南至东北走向,主线全长7.195公里,是延庆赛区安保线内沟通冬奥村与高山滑雪中心的联系通道,也是赛时联系山地新闻中心、奥运村与高山滑雪中心唯一生命线,线路设计共14个180°回头弯,垂直高差约600米,相当于200楼层的高度。
在这个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信号的山谷,山体地形错综复杂。建设初期,大家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裹着厚厚的军大衣也无法抵挡寒冷。2019年整个冬天连续都在赶工,每个人每天手机微信的步数都超过40000步。而且,在山上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有时迈错一步就会掉下万丈悬崖。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属于线性工程,难免会跟沿线的其他承建单位产生施工交叉,所以就需要跟所有兄弟单位协调施工。施工高峰期,项目部与10余家施工单位14处工作面交叉,同时项目属于盘山公路,自身也会有施工交叉,组织协调施工极其困难,如果安排不当,会经常出现危险。负责土方施工的两支队伍、负责支挡的十余支队伍,以及五支抗滑桩施工队,近千人。他们三班倒,24小时轮流作业,将人力和机械设备安排到最优,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汛期,山坡容易塌方落石,建设者就用长臂钩机将易落的山石清理干净。秋冬季防火期,则在入口设置安检岗,禁止工人带烟火上山,同时每个工作面每隔100米就配1名防火队员,施工机械加装防火罩,从源头上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就这样,大家在“四无”山区中修通园区2号路,同时留下了一方绿水青山。
行走在2号路上,风光互补新能源道路照明灯时时可见,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镶面片石路肩的应用,提升道路视觉形象。
接天连地架设配电网

如果没有电源,那赛区将会瘫痪。
项目所属的10kV配电网供电工程,主要用于赛区场馆用电,总计设备容量44000kW,预计最大负荷约22000kW。这项工程分为四个小项:即新建分界室部分,包括新建集散广场、PS100泵站等5座分界室;新建配电室及箱变部分包括8座配电室和箱变21台;分界室电源部分,各个站点至分界室需敷设10kV-300mm2电缆76公里,敷设光缆29公里; 配电室及箱变电源部分,需敷设10kV-300mm2电缆1.4公里,10kV-150mm2电缆37公里,敷设光缆26117米。
另一项则是新建10kV配电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及延庆赛区A部分场馆配套)供电工程。包括冬奥村电气安装工程,安装分界室3座、配电室1座、箱变1台、敷设电缆12.144公里,敷设光缆5.72公里。
两项工程施工地点都在小海陀山腹地,电缆沟槽开挖、电缆敷设需要在坡度将近60度的雪道上作业,施工人员需徒步攀爬雪道,在正常情况下爬一条雪道都需要将近3个小时。最高的配电室为海陀山最高点——海拔2198米。道路崎岖,只能容许一台车辆通过,边上就是悬崖,多专业同时施工经常造成拥堵,运输车辆尺寸长,造成了设备运输的难度很大,有时需要采用前拉后推的方式才能完成。供电工程是为山上的水泵、造雪机、索道等提供电源,供电时间决定着这些设备的运行、调试进度,为保证按时供电,管理人员亲自驻扎在一线,白天检查现场解决现场问题,每天晚上九时组织施工单位召开例会,梳理现场施工进度、遇到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解决方案。
为了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工程人员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施工中采用“环保降阻模块”,降低山区箱变基础的接地电阻;用GPS定位及无源定位技术,记录直埋电缆中间头位置;制定了直埋电缆在雪道上的固定方案。同时,克服了施工难度大、多专业交叉施工、工期紧张等诸多困难,最终按照业主里程碑要求顺利完成送电工作。其中,T11、T12电力管网土建及结构工程,测算工期6个月,项目部采取多种措施,从2019年7月1日开始到8月13日结束,仅用43天完成全部工程并通过验收,被业主称为“奇迹工程”。
四级接力供水到山巅

没有饮用水赛区的人就无法生活,它是赛会的命根子。
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生活给水系统分为重力供水和压力供水两个系统。
由中交人建设的供水工程有生活调蓄水池及增压泵站工程、给水管线工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管线长度合计5000米。生活给水管线主要为奥运村、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西大庄科村,为整个延庆赛区核心区提供生活用水服务,其中C1雪道给水管线服务范围为山顶出发区生活用水。建设者在延庆赛区1041m高程处建设一座调蓄容积为2400m3的生活调蓄水池,水池来水为综合管廊内2×DN400生活给水管道。生活调蓄水池出水设2×DN400给水管道,重力沿回村雪道往山下铺设,经过冬奥村向冬奥村预留两处用水口。两根DN400给水管在2#路山下段设计起点处分为两路,一路沿园区停车场、园区3#路铺设至雪车雪橇出发区,沿线向雪车雪橇中心预留用水口;另一路沿园区停车场、园区1#路、松闫路铺设至西大庄科村村口,沿线向雪车雪橇中心、海陀站、西大庄科村预留用水口。2020年1月15日,给水管网施工完成,具备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供水条件。
压力供水两个系统主要是在1#加压泵站(生活调蓄水池)、PS100、PS200、PS300处分别设一座生活给水加压泵站,自下而上共四座。每座加压泵站设进水前池。1#加压泵站(生活调蓄水池)从生活水池取水加压输送至2#加压泵站(PS100)水箱,同时为集散广场建筑群水箱补给生活用水。2#加压泵站(PS100)从泵站内的水箱取水加压输送至3#加压泵站水箱,沿线给中间平台及结束区预留用水口。3#加压泵站从泵站内的水箱取水加压输送至4#加压泵站水箱,再经4#加压泵站加压输送至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区。此项工程最大亮点就是采用四级泵站,通过压力层层抬升,将生活用水传输到2198米的山顶出发区。
在进行1-4号泵站工艺设备及电气设备安装时,设计天车安装位置不符合安装条件,且天车最大设计起吊重量为2t,无法满足防水锤空气罐(4t)、快闭止回阀液控站(3t)等设备的吊装工作。由于土建工程已经施工完成,在无法动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吊装,在设备安装工作眼看要陷入僵局的时候,建设者根据现场情况,每个泵站设计增加一个转运平台,采用盘扣及工字钢、钢板搭设吊装平台的方式进行吊装运输工作。最终在项目合理组织下,1-4号泵站工艺设备及电气设备安装工作也按期完成。2020年12月1日,1-4号泵站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具备赛区供水条件。
在2020年11月初至12月1日的水电管网联调联试期间,负责施工的项目经理李明春和所有技术人员24小时在现场工作,紧盯施工过程,圆满完成专家大考。

让我们记住这些重大节点:
2019年5月1日,园区2号路山上段K0+000-K3+600通车,首个施工节点完成。
2019年9月30日,园区2号路全线通车。
2021年1月15日,全线路灯安装完成。
2021年7月30日,镶面片石硬路肩形象提升工作完成。
2021年9月20日路面工程施工完成,所有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完成。
2021年11月12日完成园区2号路道路、桥梁、照明、交安、电力、给水等工程竣工验收。
2021年11月17日完成LNG站房(天然气)竣工验收。
2021年12月1日1-4号泵站移交于业主运营单位。至此,所有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剩余资料移交工作。
四年来,项目部重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项目课题五——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项目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建设过程中应用10项新技术中的8个大项,41个小项。工程荣获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竣工长城杯金质奖、北京市绿色安全工地等奖项。
市政配套项目是冬奥通道中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建设难度最大的“三最”工程。从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到一往无前,中交人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挑起了赛区核心区交通、水电、通信建设重担,经受住了海陀山上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确保了赛区运行和赛会如期举办。
供稿: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