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探春影射徐灿、陈之遴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我认为李纨很可能是影射晚年时期的徐灿,而贾兰就有陈之遴的影子。那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李纨守寡,只有贾兰一个儿子。徐灿从东北戌所南归时,丈夫和三个儿子都病死在了东北,只剩下奋永一个儿子。
2、李纨心如槁木死灰,徐灿在丈夫死后,心灰意冷,立誓不再写诗作词。只诚心礼佛,描画佛像。
3、李纨从小受教育要三从四德,遵守妇道。而徐灿也是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徐子懋称徐灿“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识大体”便说明了她深谙作为一个封建的大家闺秀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自觉而自律。
4、李纨和徐灿最为明显的相同之处,就是李纨后来因儿子立功被封为诰命夫人,戴珠冠,披凤袄。而徐灿是因丈夫官至一品,而被封一品夫人。我们来看一下书中描写李纨的那首红楼梦曲,如果换成描写徐灿夫妇的话,那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
曲名为“晚韶华”,暗指此时的徐灿已经是美人迟暮了。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这一句,陈之遴此人是相当的热衷功名。他在顺治初年就孤身北上,谋取功名富贵,抛下徐灿一个人在苏州孤独寂寞。因此徐灿的《拙政园诗馀》中不少诗篇都在抒发这种寂寞难遣,思恋丈夫的感情。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两个虽然夫妻情深,但比不上功名富贵来得吸引人呀!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这两句,应该还是承接上一句的意思。是说两人青春年少时没有抓紧时间享受生活,空度年华,那美人也很快老去。就不要再提当年夫妻恩爱的往事了。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句,陈之遴在顺治十二年(1655)以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在仕途上登至顶峰。估计徐灿也是在此时被封一品夫人。但仅仅就在一年之后的顺治十三年,陈之遴就徒然跌落,被劾“植党营私”、“市权豪纵”,“下吏部严议,命以原官发盛京(今辽宁沈阳)居住”,而后再经反复,终于一败涂地,发配东北尚阳堡,并病死于此。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首先是暗指李纨是个很吝啬的人。她在历次诗社聚会中,虽然担任社长,但没做过一次东。每次要不就让凤姐掏钱赞助,要不就让各姐妹凑钱。她自己不但从不掏一分钱,而且还私吞了凤姐赞助的50两银子。李纨又不是没钱,凤姐就专门帮她算过账。她的月例是别的姐妹的两倍,屋里又没什么花销,吃穿都是府里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田租收入。因此这一句,是指虽然李纨要存钱养老,但也不能太抠门,要为儿孙积点阴德。
但是,实际上书中李纨的儿子贾兰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呀,他反而是贾府所有人物中下场最好的人,最后成就功名做上将军。因此有的人根据这一句就认为,最后的结局死的应该是贾兰,而不是李纨。另外,就算李纨抠门一点,也说不上有伤阴德吧?她又没有去害人。所以这个也不是很说得通。
而如果我们从徐灿夫妻的结局看,就能明白这一句的含义了。首先说说吝啬,陈之遴和徐灿是不是吝啬我不清楚,但我猜测这个吝啬,其实是用来调侃陈之遴的“遴”字的。
原来古文中的“遴”字,是通“吝”的。如:
遴,贪也。——《广雅》
晚节遴。——《汉书·鲁恭王馀传》。注:“食啬也。”
又如:遴柬(过分吝啬,难得封赏);遴啬(吝啬);遴爱(犹吝啬)
而陈之遴因为贪图功名富贵,间接害得三个儿子死在东北塞外。自然是不积阴骘害了儿孙了。因此这一句的解释,换到徐灿夫妇身上,就很说的通了
最后的几句: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
这几句就不用解释了,很明显非常符合陈之遴徐灿夫妇的结局。而陈之遴也算是官至相位,例如其老家就称其为“故相”,但也就仅剩虚名了。
5、书中,李纨在大观园中的表现颇为活跃,尤其是几次的诗社,李纨都是社长。而现实中的徐灿也曾参与当时的蕉园诗社,是蕉园五子之一。
说到康熙年间杭州有名的蕉园诗社,跟大观园中众姐妹组织的诗社,两者的共同点太多了,显然书中的诗社情节,就是来源于现实中的蕉园诗社。这方面网上已经有许多的分析,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徐灿其实是在南归之后,由于名气大,挂名参与第二阶段的诗社,因此史上记载她是蕉园五子之一。
但上面已经说过,她在丈夫死后已经不做诗了。所以只是挂个名而已。因此书中的诗社活动,李纨也是没有作过诗的。她只是做评判。
那书中的李纨文学水平根本不行,又凭什么能做评判,而且还评得很有水平呢?显然如果李纨是影射徐灿的话,就说得通了。徐灿虽然不做诗,但评诗当然是没问题的。
6、我们再看看李纨在全书中作的唯一一首诗:
秀水明山抱复回, 風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 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 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 未许凡人到此来。
这是李纨在元春省亲时所写。大家看第三、四句,就隐藏了徐灿的号“湘苹”在里面。第四句中有“湘”字,第三句末中的“芳草”,就是对应“苹”字。这个苹不是苹果的意思,而是指青草。例如屈原所写的《湘夫人》中,就有“鸟何萃兮苹中”。我猜测徐灿取湘苹这个号,可能就是来自《湘夫人》这个典,可能是意指希望与丈夫快点团聚。
本来古人诗中用的是“缃裙”的,如古乐府《陌上桑》以“缃绮为下裙”写罗敷,李商隐也有“安得薄雾起缃裙”句。缃,指浅黄色绢帛。
而作者在这里可能就是故意改成“湘”字,来影射徐灿了。
第一句中的〞秀水明山〞,其实是古诗中常用来赞美女子容貌的词。例如黄庭坚在词《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用“山明水秀”比喻女子眉目清秀,既巧且妙。
而〞明〞字又暗合徐灿的字〞明霞〞、〞深明〞。灿字是火山,暗合明山。秀水也喑合湘水,所以秀水明山这个词既暗指徐灿的名字,也赞她是个美人。
第一句的〞报复回〞,是不是在祝贺她从北方得赦,终于回到南方家乡来了呢?第二句的〞风流文采〞,那就是再赞美徐灿的文采了。
第二句后面的〞蓬莱〞,大家肯定都知道秦始皇派人出海寻找蓬莱仙山的故事。那么秦始皇派的人是谁呢?呵呵,那人的名字就叫〞徐福〞,跟徐灿同姓。
所以,这首诗的前四句,把徐灿的姓、名、字、号都说全了,还顺带把徐灿的容貌和文采赞美了一翻。所以这地方有条批语,也说〞很妙〞。这个批书人肯定看明白了,否则的话,单看表面文字,平庸的很,有何妙处可言?
(注:实际上这首诗是化自洪升的一首律诗,这也是洪升是红楼梦作者的证据之一。)
7、再来看看贾兰。贾兰这个人在全书前80回几乎没什么特别表现,唯一一段就是在第二十六回里作者描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主人公贾宝玉见贾兰拿着一把小弓正在追射两只受惊吓而奔跑小鹿,就叫住他,说:“你又淘气了,好好射他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儿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裁了,那时才不演呢!”
这个贾兰射鹿的情节,当然也是很有寓意的。但其寓意不是说书中贾兰母子的,而是说陈之遴的。
有个关于射鹿的典故,叫〞吴唐射鹿〞,故事是这样的:
江西吉安县访陵居民吴唐,善射箭,爱好打猎,时常携带儿子出外打猎。
有一次,在山野中发现母鹿带领小鹿出游,吴唐便引箭射死小鹿,母鹿痛丧爱子,徘徊悲鸣,吴唐不但不生怜悯,又隐伏草中,等待母鹿正悲伤舔抚小鹿时,又将母鹿射死,正要去拿取时,顷刻间又发现了一只花鹿,引箭再射,不料正射中其子,吴唐抱起爱子,悲痛欲绝。
忽然听到空中呼唤说:“吴唐!吴唐!母鹿爱子的天性,与你有何差别?”吴唐惊奇抬头观看时,忽然从草丛中跳出一只老虎,猛扑吴唐,折伤手臂而死。
庐陵吴唐,精于射。尝携子出猎,遇一鹿同麑游戏,唐射其麑毙之。鹿惊悲鸣,唐伏草中,鹿乃舐儿,唐再发一矢殪之。少顷,又逢一鹿,张弩间,矢忽飞中其子,唐投弓抱子而哭。忽闻空中呼曰:吴唐,鹿之爱子,与汝何异?惊视间,虎从旁出,折其臂而死。
所以贾兰射鹿的这个段情节,是在责怪陈之遴在利禄场中逐鹿,反而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命也没了。
宝玉为什么说〞把牙栽了才不演了〞呢?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厨师,名叫易牙,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有一次齐桓公说没吃过蒸小孩肉,于是易牙把自己三岁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这个马屁拍得真是惊天动地了。而陈之遴确实也是靠善于拍多尔衮和顺治的马屁上位的。所以陈之遴就是易牙,后来被顺治〞栽〞掉了,那也就没得演了。
李纨字“宫裁”,应该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意思,暗示陈之遴被顺治裁撤。另外,李纨的姓--李,其实也是很有内涵的。我们来看李纨的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第一句就点出了李纨的名字,其中有“李”字,“完”谐音“纨”。显然,李纨的姓意思是指李花。那么李花有什么含意呢?这里首诗里又为什么要把同时写桃李呢?
说到桃李,恐怕大多数人只知道“桃李满天下”。认为判词的第一句是指李纨用心教育贾兰的意思。但其实,“桃李”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比较少人知道的。
原来,“桃李”也可以用以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例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还有宋朝的叶适《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显然,对于陈之遴来说,这种解析应该更为符合作者的本意。桃花和李花开花时都很鲜艳,非常灿烂夺目。但其花期都很短,大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开始凋谢并结子了。而兰花却不同,花期很长,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开花。
所以,判词的头两句,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讽刺陈之遴这类积极侍清之人,虽然一时风光无限,可惜很快就会破败。就如同桃花李花那样,开花时灿烂,但春天过后很快就完结了。到头来谁才是品节清高、常开不谢的兰花呢?自然就是那些坚持抗清的英雄了。
另外作者通过李纨,其实也顺带影射了孔有德一把。作者在介绍李纨的时候,故意把“女子无才便是德”改成了“女子无才便有德”。孔有德和陈之遴类似,也是积极投降满清的人,后被封王,在顺治九年,被李定国破城而自杀。孔有德和陈之遴两人,都是一时风光无限,为将为相,但又很快破败死去。用桃花李花来比喻,很恰当形象。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一句,其中“如冰水好”这里,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又是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被抄手抄错,就像把“八月底”抄成“冬底”之类的。
因为“如冰水好”这个词很不通,难以理解。刘心武也说有的古本作“如冰如水”。而我觉得如果“好”字本来是“化”字的话,“如冰水化”那就很好理解了。冰水,是借用佛家的说法,意指冰水之间相互转化,变化无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说,“冰水”取意于唐代诗僧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意谓李纨一生的荣枯变化犹如冰水的关系一样,其富贵荣耀不值得令人妒忌。
这层意思陈之遴身上的话,那确实也很符合。陈之遴在崇祯朝先是高中榜眼,本来前途无量,后来却因父获罪被判“永不叙用”。后在顺治十三年已经官至极品,却被人弹劾,又是准备革职,永不叙用。后改为原官发配沈阳。去了一年,又被皇帝召回。到了顺治十五年,再次获罪,又被革职,全家流放辽东,最后病死在戌地。
陈之遴这一生的荣枯变化,确实反反复复,变化无常。最后成为他人的笑谈。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兰做了大官,反而导致母亲李纨的灾祸。在现实中吴梅村也有一模一样的感概。那就是陈之遴被贬东北时,吴梅村写的《赠辽左故人》中的一首:
路出河西望八城,保宫老母泪纵横。重围屡困孤身在,垂死翻悲绝塞行。
尽室可怜逢将吏,生儿真悔作公卿。萧萧夜半玄菟月,鹤唳归来梦不成。
这首诗是写陈之遴的母亲吴老夫人的。陈之遴因为是全家被贬,老夫人也被迫跟着同行。其中的一句“生儿真悔作公卿”,就道尽了对这种祸福无常的感叹。
终于搞明白贾探春是在映射谁了。并且弄明白了探春的映射关系后,又进一步佐证了我前面所分析的李纨、宝琴映射关系的正确性。
首先来看,书中探春和李纨之间的关系,如果认真琢磨一下,会发现颇为不同寻常和耐人寻味。
比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众人在宝玉房中夜聚庆生,玩抽花签行酒令。我们知道每个人所抽的花都很有含义的,其中探春抽到的是杏花。然后虽然李纨抽到的是老梅,但其实李纨和杏花是很有关系的哦。因为李纨所住的稻香村,就是“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并且原本起名叫“杏花村”的,后来宝玉说不好才改成稻香村。那为什么李纨和探春明明性格、结局都完全不同,却都用杏花来映射她们。杏花有什么特殊含义?
再来看两个人的居所和别号。李纨住的是“稻香村”,别号“稻香老农”。探春住的是“秋爽斋”,诗社成立开始的时候,自己起的别号就是“秋爽居士”,后来才被改成了“蕉下客”。
大家看,稻香和秋爽,是不是很和谐很相衬啊。稻子成熟的季节不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么?
两个人在大观园里也是经常在一起搭档的。两个人相互帮衬,相互支持,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那简直就是夫唱妇随。
比如成立诗社,一开始是李纨提起这个主意的。但是李纨自己没有落实行动。直到过了几个月后,才由探春动手写帖子,邀请大家成立诗社。而李纨对此大力支持,不仅自荐掌社人,而且拿自己的稻香村来作为活动集会的地方。
又比如后来凤姐病倒,需要另找人顶替她管家。又是李纨和探春共同出来管家。并且,仍然是探春实际动手干事,李纨在后面支持帮助。
其他还有很多地方的描写,都暗示了两人的亲密关系。比如前面说到的给宝玉庆贺生日的那晚,宝玉的丫头去请钗、黛、探春等人,当请到探春的时候,就是探春提出,让顺带把李纨也请上。还有,全书第一次重点描写探春,就特意提到了李纨。
这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面的一段:(略)
大家看,从这里开始,探春的性格特点开始鲜明起来。而这一段中的开始,宝玉就提到“我前儿还在大嫂子跟前问你呢”。特意提到李纨,暗示两人关系的亲密。
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原文。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总是这两人的关系这么不同寻常?
再说探春和宝琴。两人之间的情节描写不多,但其中有一个地方的,显得颇为奇怪。那就是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里面,宝琴、李纹、李绮等人刚到贾府。宝玉、袭人、晴雯、探春几人就去看人,虽然大家都认为这几人都长的很不错,可唯独探春却对宝琴特别赞赏。她说:“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这个就是奇怪的地方,为什么作者会特别突出探春对宝琴的赞赏态度,并且特别点明,宝钗不及宝琴?
基于我前面的分析,李纨乃是映射徐灿。那么既然书中探春与李纨的关系又是如此亲密,那探春应该就是映射现实之中和徐灿关系极为密切之人了?然后这个人也应该对顺治或者康熙比较赞赏,或者说是比较忠心拥戴。
这样一来的话,有一个人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徐灿的丈夫陈之遴。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大跌眼镜,不是吧?探春映射陈之遴?感觉这两人八竿子打不着吧?抛开性别不同不论,探春乃贾府四春之一,不是应该映射哪个南明的皇帝吗?
好吧,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不太可能,可是随着我慢慢的分析下去,居然在书中发现了铁一般的证据,于是我是不得不信了。(注:指后文的探春房间摆设谜语及第50回灯谜证据。)
在发布我所谓的铁一般的证据之前,还是先初步来分析一下,如果探春真的就是陈之遴,那么其实书中很多的疑问,就能得到合理的解析了。
首先,现实中陈之遴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而徐灿作为他的妻子,当然是在后面默默支持。因此,前面所分析到的探春与李纨的那种配合与亲密的关系,就非常合理了。然后陈之遴在顺治朝开始的那几年,混的如鱼得水,官至弘文院大学士、太子太保。所以他自然会对顺治感恩戴德,这样就能解析为何书中探春特别宝琴。
还有,陈之遴是毒死了他的老父亲的,这是大不孝。而探春与她母亲赵姨娘的关系也很差,不认这个母亲,同样是不孝之人。
探春很有才干,治家很有手段和办法。她管家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开源和节流。例如通过承包的办法,增加收入,通过减少各人的月例银子,减少开支。而史载,陈之遴曾上疏三策,一、修举农功,二、宽恤兵力,三、节省财用。这三策居然和探春的管家措施差不多一样。还有,探春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显示探春是个极有野心的人,这点又是和陈之遴一模一样。并且这里说“我但凡是个男人”,这不是很明显的暗示吗?就如同说凤姐是个“假小子”,是一样的暗示手法。
探春的花签上的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那现在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陈之遴在皇帝身边追求功名富贵(此句诗在前面三宣牙牌令时也分析过了)。花签说她必得贵婿,然后众人打趣她以后会做皇妃。而陈之遴也确实算是官至一品(太子太保是从一品)。
探春的结局是三千里路远嫁海外,而陈之遴是被发配东北客死他乡。细节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注:探春远嫁与陈之遴不大符合,实际上探春是双重影射,探春影射郑成功也有很多证据,远嫁与郑成功更符合。)
再说说杏花,探春的花签是杏花,李纨的稻香村也有几百株火红的杏花。杏花有什么含义呢?
原来,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开始时是艳红的,自然代表陈之遴一开始是朱明王朝的臣子,而后来花色变成雪白,也就代表陈之遴后来投降了满清政权了。而徐灿当然也只能夫唱妇随,跟着陈之遴降清。所以书中也以杏花映射李纨。
但是大观园刚建成的时候,代表着当时的时间还处于明朝未亡之时,所以这时候稻香村中的杏花还是一片火红色的。
还有,探春在四春中是以书法为其所擅长的,诗也写得不错。而史料对陈之遴的评价也是“善书、工诗”
还有,探春说他很喜欢蕉叶,她的别号是“蕉下客”。这也很容易明白。蕉叶,对应的有名的典故是“雨打芭蕉”,含义是离乡背井远在异地他乡的远行人,充满了孤独忧愁,思念故乡以及无法返归的别绪。这种心情正是后来被流放到东北尚阳堡的陈之遴的写照。所以书中探春改“秋爽居士”为“蕉下客”,暗示了后来的悲剧结局。
而在“蕉叶覆鹿”的典故中,“蕉下客”就是一头鹿,鹿在红楼梦中的映射含义是“胡虏”,而陈之遴投降了满清,自然也变成胡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