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仙小说设定构造(3)境界

2023-06-14 19:57 作者:雪ノ竹  | 我要投稿

相比于灵气,灵力这种已经完全只需要用而不需要知的基础设定,境界设定已经相当浮于表面了。一篇小说如何设定境界的内涵,将直接影响读者对小说未来走向的判断。现在境界设定被有意与很多别的观念勾连起来。这些观念的纠缠当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但也不利于双方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而现在,抛开这些现实的考量,我们现在只专注于分解的工作。

首先试着区分这样几个概念吧。境界体系、战力评定、等级机制。当我们说战力评定的时候,意思是我们并不是从战力提升的内在理路来观察它的。战力评定就是把人放置到某个标准之下,数值上抵达到某个标准区间之后给予一个认定。方便起见,这种战力评定往往和等级机制直接联合起来。战力评定的提升就是等级的提升,比如一流二流三流,x王x皇x帝的设定。战力评定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角色在故事中的阶级,因此战力评定又是与某种权力概念,阶级概念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修仙小说中,这些观念的扭结就体系在辈分设定上。依据境界高低论辈分,也是一种奇观了。然后是等级机制。等级机制就必须从内部来观察了,它一定会涉及到如何晋升的问题,至少要有一个经验的设定。等级机制是境界体系的退化版,因为等级机制将所有等级都等量齐观了。一切等级都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别,而且,也缺乏各个等级之间内在的联系。稍微聪明点的会知道在等级提升带来的纯粹数值提升外再加入一些权能、法则设定来让战力比拼复杂化,但走到最后往往也变成了纯粹的数值比拼。战力膨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等级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能依靠拉大量的差别来强行区分。真正要制造质的区别靠的是像引入权能这种设定来增加影响战力的维度。在同一个赛道里的人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出现碾压般的差距,唯有另开新路,在新的领域做出成绩,才能反过来形成碾压的优势。因此境界提升的要点就在于它会形成新的视点,能够在新的维度上进行战斗,所以低境界的人才难以抵抗。好比你身体很强,但我在灵魂维度行动;你正面无敌,我用权能封了你的力量来源。这样设定的好处是什么?其一是允许不同类型的人才出现,不至于大家全死磕在一条道路上。其二是战斗从单一维度的数值比拼变成多层次攻防,允许持久战出现。总之,就是增加变量,丰富故事。

把战力评定和等级机制这两个如今笼罩在境界体系上的东西拿开,我们才有机会好好审视一下境界体系的本来面目。刚才我说境界体系是质变而等级体系是量变,我想表达的那个区别在意思上没问题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境界体系与等级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境界体系是与世界观设定、人物成长路线强绑定的。表面地看,修仙的境界至少要与心魔、天劫有关联。从深层次来说,要让心魔有实际意义,人物就得真的有一块心病。凭空而来,并且完全不能撼动角色的心神,这算什么心魔?只是个搞笑角色吧。心魔一定是这个人物在其人格上存在的某种残缺,是他成长路上的某种遗憾。什么都感受不到的所谓“强者”,可以是无情的帝王,但反正不会是逍遥的仙人。同理,要让天劫有意义,至少要说明天为什么要拒绝修士吧。而这个原因自然就存在于境界体系之中,比如修士盗取天地本源这样的,我们是能从中感受到人与天是深度互动的。(劫不是一场大家都来参加一下的考试,而是一场自己要致自己于死地的劫难。其背后是我昨日所造之因,招致今天困我之果。)境界体系是世界观构造的一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境界体系必然是深度嵌套于世界观架构与人物成长路线中的,这就是它与等级机制的最大差别。这也多少恢复了境界之为境界的本意——一种心态的全面提升,人与天地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设定境界?考虑两点。一、这个境界意味着人成长道路上的哪个阶段。二、这个境界与一方天地有什么关系。作为修仙小说设定,我们现在尝试构造筑基、金丹、元婴三个境界的基本设定。为什么是这三个?1.最常见的。2.有迹可循的。3.。

在我国古代的道教典籍中,金丹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不像现在的修仙小说里只是非常基础的境界,在古代“一粒金丹吞入腹,从此我命不由天”,从这句形容就能知道金丹已经是极高的境界了。也因此,金丹绝不是像现在人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一个纯粹的灵力储藏器。可以说,之所以需要设定那么多的境界,每个境界分别还有前中后圆满来撑数,就是因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意象已经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它衰落了,看上去变得贫瘠了,因此就不值得开发了。比如后续的元婴境界,我没发现所谓的元婴,倒是在金丹意象的其它解释中发现了婴儿、灵胎、圣胎等意象,那元婴和金丹描述的东西其实是同一个啰。不止如此,如果我们真的去细究,会发现现在很多小说金丹之后的境界都可以不用加了,反正都是金丹本来的内涵之一。不过,考据这种事情我不是很感兴趣,设定构造也不是说一股脑地用考据替代构造,用古代替换现代就结束了(当然你要是彻底复活了古代的修行体系我倒是欢迎,什么法术针对什么弱点,原理大致是什么那种的)。真正重要的还是开发设定内涵:发挥想象力将每个境界本来具备的潜能转化出来,从纵向堆砌转为横向发展。就像我之前说的,境界与境界之间的差别是不同赛道的差别,不是一个持续累加的过程。不妨引入古代顿悟与渐修的区别吧。当我在一个境界里经历前期中期后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渐修的过程,是量的累加,不过会有阶段性的变化。而当我突破境界,我是跳跃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不过先前境界的积累并未被放弃,而是会以相乘的方式构成战力。可以回想遮天(前期)的秘境修炼法,与那个是相似的。

先看筑基吧。筑基从其名字上就说的很明白了,就是为了金丹而设置的境界,是筑成金丹的基础。在这里我暂时不打算对筑基多谈,在它仅仅是为了金丹做准备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可谈的。筑基境界要做的无非是固本培元,练体与练气都是重要的,但练习本身也很重要,因为它要将一种习惯刻进人的身体,甚至要养成新的生活方式。和佛教重视心识不同,身体与举止在我国传统思想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身体是天地之枢纽,不要被佛教那种身体只是臭皮囊的说法一说,就忘却了人劳作于天地之间的永恒,人与人肌肤相接的亲和。所有这些都是筑基能够开发的领域。筑基所处的层次其实和凡人没什么不同,都是身体这一层次。而从人的成长阶段来说,筑基就是一个人求学的阶段,教育与打熬是这个阶段的主题。就是说,每当人“化而欲作”之时,就“镇之以亡名之朴”,就是让人不必急于出山做出一番功业,先尽可能夯实基础,拥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筑基在境界上与凡人武夫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如关注它修行阶段方面的问题。网文常见的分段是初期中期后期,但每个阶段靠什么区分的,就用一句不重要加以略过了。我们现在就来尝试设定一下每个阶段的具体含义。当然,这些具体的设定其实都不太重要,我们过一下这个流程只是看有多少能用的东西罢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理应有四个节点。在《悟真篇》中提到“坎电烹煮金水方,火发昆仑阴与阳。二物若还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这里就包含几个重要的意象:四象,戊己真土,电与火则是指代龙虎之气(龙阳中之阴,虎阴中之阳)。整个筑基次第按其中注疏的解释是:龙虎弦气和合成四象,四象因为彼此都含有土因此能完成最终的和合。那筑基的三个节点就可以设定为龙盘虎踞、四象和合、真土成基。这是后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无须设定,就是单纯的凡夫俗子。可能有人说炼气怎么办?但又有哪个境界不进行炼气呢?气的存在也不是修仙者与其他人产生区别的地方。如果为了形式上好看,第一个节点可以设置为太一之气啦,混元一气啦。只是真一之气的名头是用于金丹的,不要用在这里。这是五行四象筑基。

如我刚才所说,这些次第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真土的意象在筑基中贯穿始终以及最后结成金丹这些作用(金-中-土)。土作为根基同时具有两种意思,一是万物和合中最根本的同一性,二是万物作成中彼此得以有序分立的差等性。整个筑基可以视作不断追寻己身根基,土的力量逐渐显现的过程。这有什么用?其一,凡人战斗只能短兵相接,根基之土显现的筑基境界者则能够控物。其二,是能够借土对五行灵气进行感应与催化,迅速将战斗场地的属性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改变场地效果)。配合阵法和控物改造场地能够在开战前就压制住敌人力量(可以借此把情报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说白了,就是能够离体远距离操作的灵力对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环绕周身的气进行了降维打击。但我还是要做出一点限制:再怎么说这么初期的灵力,其力量强度也不可能比人体经气强化后的力量高。根本还是在身体举止,一招一式。而且修仙体系力量强度设置的太高的话,佛教体系、儒家体系、武道体系就都没有存在意义了,这是个问题。不能把这些东西包装成炼体、炼神识的法门然后偷塞进修仙体系来解决,最后搞得修仙体系一团浆糊。

接着说金丹。先来看它的修行阶段吧。《道枢》里提到了九转金丹和真一金丹两种金丹形态,配合《悟真篇》提到的黄芽甘露,我们将金丹的四个节点设定为金丹之种(丹种)、丹熟、九转、真一。我们并不将金丹期设定为在筑基突破金丹之时金丹就已结成,剩下的是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将整个金丹期理解为不断完善金丹的过程:筑基的最后真土显现,人借助真土抓住了万物的流向。在决心突破之时,万物于真土中凝聚为一粒丹种。但种子无天雷鸣响不可出世,金丹无地火熬制不可炼成,被收入种子内部的龙虎(雷火)也不甘心就此被压制。因此突破到金丹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天雷劫与地火劫。从另一个视角看,此劫是人为了彻底降伏体内的龙虎之气而引爆了对方。在金丹彻底结成后,金丹会主动接管全身灵气的调理,容不得体内还有各自为战的龙盘虎踞。所以此两者都不能容忍金丹诞生。但它们的反抗也是让丹种苏醒的契机。人虽然可以用自己的神智操控灵力去抵抗天劫,但必须逐步将主导权交于金丹,用金丹来抗衡天劫,接受天劫的考验。否则即使金丹炼成也会是先天不良的状态。丹种从丹田中生出,便是真正进入了金丹初期。而丹种笼罩全身,即能够操纵全身灵气之后,便是抵达了丹熟节点。初期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丹种已在丹田处击溃了敌军的主力,剩下的就是领兵统一天下的过程,难度不大。那么丹熟之后呢?九转是什么意思?九转可以不是真的要反复来回九次。九转的最终目的是构成自我循环。就好像心脏起搏最终目的是让心脏自己跳动,健康的状态也不是让金丹天天盯着谁,而是让灵气进入符合身体运行机制的轨道中。所以九转就是金丹初掌身体后反复试错寻找最适合自己运行轨道的过程。只要最终构成了通畅的循环,金丹中期就结束了。最后一个节点真一,意思是身体彻底得到了统合。因为金丹再怎么能治理灵气也不可能真的对皮肤毛发进行操作,所有的组织器官都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则的。要让这些末梢部位也能“通气”,只能靠时间磨合。也就是说,只能静养,急也没用。当然,只要不是补过头了,多使用天材地宝还是有用的。这样,金丹期的修行次第设定我们就过完了。

修行次第可以参考,但重要的还是发掘金丹意象的内涵。金丹,就其本质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设定为小天地/小宇宙/小世界。金乃是天地的中心,是大中之色,永恒之色;丹则是自成一体的圆满。而在炼制金丹的过程中,虽然我只强调了金丹逐步统合人的身体,但须知人乃是天地之枢纽,身体则是天地之和合。“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就好像朝堂聚集着全天下的英才,也积聚着全天下的矛盾一样,虽然不能说人只要统合好了身体就相当于统合了天地,但这两个层次之间极强的关联性会让修身有得之人更易于治国平天下。天地-人-金丹,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而在金丹出现之后,人只需要观察金丹的状态,就可以明白自己身体的状态,也可以借金丹的运行感应周遭天地灵气的运行。金丹在性质上是与一个世界接近的,只是层次不同罢了。因此对于人来说,金丹就是天地在人体内的显现。(感应,人副天数这些东西虽然不科学,但在修仙小说的设定架构中它必须是科学的。)

上述这些东西其实很难证明清楚,本身设定上的事也没法讲得太清楚,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想象这所谓“金丹是小天地”的设定?有些小说很干脆的就是设定大能体内会诞生宇宙(其实这也挺抽象)。我不反对也可以这样去设定金丹,但我们首先还是得看金丹究竟是什么。一个对这些意象很大的误解就是,金丹就是在丹田这个地方有一颗金色的珠子。但实际上金丹根本没有实体,它是真土的凝结。而真土,换成佛教语言的话,就是空性。我们内观看到的这颗珠子只不过是金丹向人显现的相罢了。炼制金丹是全身性的事业,是要以周身为鼎,内藏为材的,断然不可能局限于脐下三寸那一块小空间(这些说法都只有让人联系某种理论框架去解读自身体验的意义,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用我在《设定构造 灵力篇》里的说法,金丹无外乎是人与天地的结构联系的具象化,是“联系”这一纯然的中间体,因此金丹才会是灵力的贮藏所。同时,作为这一联系,金丹又是人的先天之性。我们观察金丹之相,从外部来看将金丹视作金色珠子没有问题,但如果从内部来看就只是混沌,是万物在天地开辟之前的样子,纯粹的气流,或者就用金丹的另一称呼,金液大还。如果说佛教心识之中万物未显化之前是融化在因缘之海里的,那么修仙体系中万物未形之前就以气的形式存在于金丹内部的气海之中。所谓金丹小天地就是这个意思。总结下来就是,天地之结构在人体内显化(天地灵气进入体内),人进一步将全身结构投影成金丹(全身灵气凝结为金丹)。金丹统合一身,其内部具足万物的气态本体,随着人对天地万物的感应而显现对象(金丹随时调用灵力操控周遭对象)。金丹之相将整个天地之结构收束在方寸之地中,人就不需要费劲去解读不会说话的天地,直接与金丹交流,让金丹代替自己操控万物即可。愿意的话金丹甚至可以具象为一个遥控器。

或者不妨换个视角来思考这件事吧。一个问题是,难道人体内的东西就真的是从属于人的吗?是不能越人这个范围一步的吗?答案可能与常识恰恰相反。金丹作为先天之性,反而要说人属于金丹。一个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区隔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内外,结构内部可以包括结构外部。人之深处恰恰是人之外部整体。“道者万物之奥。”或许我们反而要依据金丹小天地将人定位为一个通道:人是天地通向天地自身的路,金丹无非是这条路的集中显化。(也许金丹只是通常卷曲着的气海维度在人体内的舒张形态…这个想法我无力思考了,留给有学识的人吧)总之,小天地就是大天地,小天地是大天地的另一个显现形式,是大天地的灵魂,两者在金丹中抵达圆满。

可是这个设定有什么用呢?《圣斗士》里有小宇宙的设定,结果最后好像也就在特效上用得比较多。这样一个设定,我能够想到的就是为金丹真人增加一个行动的维度。金丹真人于金丹中见得真性。如果金丹真人彻底理解了金丹小天地的意义,他就完全没有必要与其它人在现实维度进行对抗,完全可以直接从气海这一事物的本质(潜能/本-能)维度进行干涉。首先,任何的实体攻击都几乎会被无效化,失却作为行动力量来源的气。其次,从气海维度观察事物可以直接看破事物的动向,因此能够作为一种预测手段运用。须知大能之间的战斗不只是实力的强弱,对战局的掌控能力,推演预测能力都很重要。金丹就像一个如你心意的辅助ai,能够快速回应战局的变化,模拟可能的状况。以上还是正面硬碰硬中利用气海维度进行辅助,如果直接通过气海维度进行攻击是什么样子呢?情况类似于夺舍时会出现一个神识空间。当人把自己彻底放开到天地结构之中后便能主动进入气海维度。气海维度内一片混沌,唯有金丹这样自成一体者可以稳定自己的神形。气构成事物的本质、动因。从气海维度看事物,事物就像一个个气球,因为被气充实着才能在现实活动。现实维度里只能砸烂这个外壳让气自行流出,气海维度则可以直接干涉气离开这个外壳。这对金丹以下修士几乎是毁灭性打击。而佛教体系必须同样走到能进入因缘海的地步才能减轻气海维度来的攻击。而不修金丹的儒家体系的话,养气法养出的气相对难干涉一点。但要真正制止气被操控,只能依靠召唤历史中的圣人之影镇压自己。儒家同为我国自己的学派之一,虽然也有气的修炼方法,也可以进入气海,但他们的修行关注的还是德行礼仪这些现实影响比较大的。没办法,儒家缺形而上这一环是这样的。不过气海维度内也难以识别具体事物。如果脱离现实维度自己身体的锚点太远,又不熟悉对方的气,有很大的可能会丢失目标。

说完金丹期次第与本质后,我们最后简单思考一下金丹境界(金丹期修为就是金丹境界吗?)。金丹是大中,圆满,稳定的象征。要撼动金丹境界者的心神,就如同要撼动一个世界。他们与天地是一体的。他们的目光就像天道意志一样能够脱离一身之荣辱,能穿透问题抵达内核。所以,金丹境界者最为普遍的性格特征就是平静、淡然。“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就是金丹境界者的认知。同时,也是他们的极限。即,金丹境界是一个完满自足的,足以一路修炼成仙的境界。但这种完满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就是到达极限了。只有有缺者才能不竭,只有复归者才能前进。这就是元婴境界的方向。元婴境界已经不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境界了。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寻求古代文献的帮忙。没有古代文献辅助也有好处,就是方便制造与现代思想的接点。关于元婴境界,我的设想是:金丹在天性的层面,元婴则来到天命上;金丹本能,元婴本心;金丹主形,元婴入神;金丹常式,元婴变数;金丹真人,元婴真我。

首先看元婴修行次第吧。我先前在讨论金丹时有意避开了神智(神念、神识、精神)。神智的功能是调谐,金丹的功能是调理,两者是有冲突的。处理金丹与神智的关系将是元婴境界的重点。当金丹修士走到真一这个节点之后,他仍可以继续强化金丹:存神其中,洁白其心,身合天地。最终走到以金丹气海融合一方天地并诞生小世界天道意志的程度,以这种方式成就通常意义上的清静仙人。所以金丹境界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境界,它并不是必然走向元婴境界的。从金丹到元婴,乃是“惊险的一跃”,这取决于我们究竟能不能有那么一瞬间重新认识到本心。“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金丹是完满的。它具足“五十大道”,但它并不完美,因为它将五十大道皆具其中,而没有允许“遁去其一”作为唯一的变数。“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就是这唯一的变数。缺乏这遁去之神的金丹,可以在当下的框架内不断强化(提升幅度是S曲线的上半部分那种),做到无敌,但却不能主动推动框架进化。所以,要晋升入元婴境界,首先要有自我变革的勇气。同时,要有契机。这个契机不是刚刚抵达金丹的真一节点就会出现的。它需要反复的轮回。“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唯经历过世间兴衰浮沉,才能观察到轮回中一闪而逝的一阳来复之契机。但观察到不代表就可以立刻进入了。人必须在金丹里也模拟出此一阳来复。但,这就要求人先经历一次冬天,一次终结,一次死亡。这就是金丹晋升元婴的劫难——生死劫。

一阳来复的契机正是捕捉遁去之神的契机。遁去之神绝不现实化,它只是纯粹的灵感、时几。人也不能捕捉此神,只能在观察感悟后尽可能保持其不丧失,作为度过生死劫的指向灯。观察一阳来复之后人会突然福至心灵,这时便进入元婴第一节点——微明/神机。这之后有两种选择。一是不渡劫,微明会逐渐转化为鬼藏(心里有鬼),只能通过引入天道意志彻底镇压,但仍能以金丹跻身仙位。鬼藏不等同于心魔。心魔是以欲诱人,而且其概念偏佛教了。鬼藏则是遁去之神神出鬼没导致精神持续受惊的状态,是对事情隐伏的祸患的担忧。天道意志大公无私,昭昭天明使得鬼藏无处生成,所以可以镇压。但也会因此丧失遁去之神这人心之几微,慎选。第二种选择是渡劫,“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在意识完全黯灭之后,人才能首次从死之境地观察世间。文明将死亡从人身边赶去,把自然界的恐怖力量隐藏起来,告诉人们死亡只是那个令生者畏惧的鲜活之物逐渐僵化的现象。如果天人合一是像这样建立在对幽冥的视而不见上,那这种合一未免过于脆弱了。自然不是为人而在的。但“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与天地是并立的,绝不在自然界的恐怖力量面前退步。所以虽然“万物并作”,自然凶猛之时几欲致人于死地,但人却能超脱死地,赞天地之化育,于是“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如此,死劫根本无须度过,它本就可以作为另一面收归生中——死之中本就孕育着最强烈的生机,它作为“极”会将生的力量增强到极致,就好像我们现在也会用死来加强语气一样(笑死,哭死)——死只是把气海的另一面,虚无重新拱卫起来,时刻激发灵气激励神智,达成真正的生生不息。唯将死亦收入生中,生才不只绵长,而且伟大。

死生一体。明悟了这一点,我们便在万物皆寂的死亡现象中重新赢得根源的生机,这才是万物的本源,气之本体。于是虚无维度内蕴于气海,金丹转化为玄珠。玄珠与金丹同体异名,只是从虚无维度观看时金丹之相变化成玄珠之相罢了。于是我们就跨越了元婴第一节点进入元婴初期。元婴第二节点我设定为入神。根源生机被察觉到后便化身遁去之神,一路上升直到破开天门入主神智。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过程或者行气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过程。天门不是任何实在的障碍或者气的难通之处,而是神智对作为遁去之神的根源生机无端遁走的不熟悉,不理解。元婴初期实际上是试图让根源生机在死亡状态以外亦能显现的过程,就是让死亡作为极来增强自身专注能力,达到入神状态的过程。心神是元婴境界的主题。然后,元婴第三节点——化神。为虚无所激发的气追随遁去之神而上升。这种上升不是空间的上升,而是一种高昂的状态,是气散入无形,气化成神的过程。上升之气尽管在原地好了,只是它的层次会逐渐升高,变成如同星辰或神灵一样指引人前进方向的存在。只是在投影之相中这可以表现为空间上升。元婴中期是入神状态的常态化,是金丹配合神智调整全身灵气,为入神状态而特化的过程。金丹大道允许自己包裹所有的道,元婴却只允许自己走上唯一一条道路。因此即使只有相同的身体条件,特化了的元婴实力也会比金丹强得多。最终上升之气化成无垠之天,玄珠之相从金丹中分离进入上丹田,元婴中期便算完成了。元婴第四节点,逍遥。玄珠在上金丹在下彼此遥相呼应,仿佛轮回重现。元婴后期不再是单纯内里的修行,更是外部的磨炼。元婴后期要通过磨炼深化自己与物反矣的玄德,这就要求元婴修士从格局出发,谋事于未形无名之时。而神智生来便是要统合全局的。它与构成格局活眼的遁去之神相呼应,以气促成格局的变动,如游戏一般。元婴后期会将自己的格局逐渐打开,逐渐学会以神解局,神游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终彻底从局中跳脱,如同大梦初醒一般重新认识到道即是人与万事万物的质朴游戏。从此天地关节全部打通,神行无碍于天地之间,元婴大成。这之后和金丹一样依然可以强化元婴,但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了。

过完了元婴修行次第,我们再对元婴本身进行一下解释。有的小说对元婴的想象就是金丹碎裂之后里面崩出来一个小人,仿佛是自己的分身一般。人中之人,其实这个意象非常有趣,只是需要更多的开发。但如果因此就把身体贬成一具皮囊就恕我不能接受了。元婴这个名称我先前已说过,它是金丹的异名,可以说元婴是金丹的本来内涵之一,只是我们有意将其分离出来而已。而元婴这个词本身指的是一种纯真无暇。我对其进行了一些延伸:婴儿“贵食母”,他必定是和玄牝/天地根相连,也就是和根源接通,从中获取营养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根与灵根???)用好听一点的词,我选用了金丹的又一个称呼:玄珠。玄珠之相像是一个黑洞,气在里面过了一圈便成为炼化为神,显像为天。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元婴之元于时配春,而春天的生机是在冬天蕴成,因此就必须发掘轮回中死而不亡的意义,把死亡/虚无接续到修炼中。而虚就不是气这个层次的东西了。炼气化神,炼神反虚,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对准了虚这个极值一样的存在,炼气化神的过程就找不到目标。由此我把化神乃至一切与神相关的东西都收入了元婴境界,以和金丹境界区别。(强行分离是这样的。)所以最终元婴被我诠释为遁去之神、游戏之神、逍遥之神。人如赤子般逍遥游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我设想的元婴含义。

把元婴放在神智的层面讨论,它亦可以被理解为初心。初心颇与现代思想相接。初心是使我们永葆青春活力的力量。咳咳,扯远了。总之保初心者才能担负起天命。天命这个说法过于儒家,道家不信这个,用个更自然点的说法就是元婴有它自己的道路。“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走上任何的道路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如果不努力维护道路的边界,虚无是随时可以吞没道路的。因此不要觉得坐进此道就万事大吉了,这只意味着人的功业才刚刚上道。道与天命一样沉重,甚至道还必须亲自去寻找,去开辟。每一条大道都是伟大者留给后人乘凉的大树,是伟大者(圣人)为后人,为文明所筑之基。元婴也是筑基,或者说修道本就是筑基。“道者,蹈也。”道是万物的基础。筑基境界虽然说是筑就仙道之基,复人自然之性,但亦不过是跟随前人把内藏于身的文明力量发掘出来而已。否则何不学野兽/妖兽激发血脉力量,以力为尊、以蛮为勇呢?道法自然,自然从来不是天然,自然恰恰是需要奠基的。大医治未病,自然也是因为大道预先奠基过才能自然。所以修道以筑基始,自应当以筑基终。始终一体,才有未来。走到人之极限的人,摸索人之边界的人,就是在为文明置基。而这些探索极限之人须如元婴般恒德不离,才能为天下承其重。所以,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亦是元婴的内涵之一。而有道者“功成事遂身退”,“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最终离世间而去,飘然成仙。我在设定元婴仙人时主要参考的人物是张良、姜子牙。除此以外只要能把一条道走到极致,以庖丁之道亦可成元婴仙人……像这样从后世道教描绘的仙道图景离开,向着更远古的大道之思返回,或许亦是一种元婴吧。

最后谈一下元婴境界特有的虚无维度吧。虚无在这里我没有设定为空无一物的虚空,而是设定为否定着的强大力量,我称其为终极。终极事先给出事物的轮廓:它迫使万物复归其根,从起始处再次沉思如何构建自己的轮廓/框架,而非在万物成形后的剩下的虚空里打转。说的简单点,终极就是冬天时对一年进行总结,为未来一年的行动重新设计新的计划。换句话说,终极无外乎是筑基开始筑造前的设计过程罢了,就是面对虚空时思想如何引导虚空自我否定,创造性地搭建起物之模型。所谓“虚无制有形”。以上说法过于抽象,如何去想象这个终极的虚无维度呢?气海维度可以观看事物的本质动因,虚无维度则能从格局出发观察事物的极限。从虚无维度看去,事物本体会被一个可能空间包裹起来,里面满是其未来的行动轨迹,就仿佛诸世界线的集合一样。元婴修士可以逐步剪去不用的世界线,挤压事物的活动空间;也可以引导其构建新的格局,释放更多的可能性。这些行为修仙体系内元婴以下自然是无法抵抗的。佛教体系的话,因陀罗网重重无尽,达到此境界之后会领悟无限,终极对无限只能说互有胜负。儒家的话,同样领悟终极的知天命者不可限制。这些境界可以并列。以上是亲自进入虚无维度才能达成的。正面交战的话,元婴修士不需要特别去预读对方动向,遁去之神会直接标记对方格局的活眼,进攻活眼可以有效诱导对方朝自己想要的轨道前进。同时反向利用虚无维度可以达成瞬移,这样就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了。

仙道境界这样就算写完了吧。本来是想一口气搞完儒释道三家境界体系的,结果一个仙道体系就整了一万字,想象力都枯竭了。整体看下来我不是很满意,元婴境界的开发并不足够,整体也有些混乱……当然,所有这些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完此篇文章之后有没有新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来,是否感到旧框架的些许碎裂呢?就让道从那里伸展出,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吧。


修仙小说设定构造(3)境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