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传考研艺术基础(336)考点详解(2)

2018-10-26 10:34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知识点详解】

考点一:客观精神说

1)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2)理论提出:

①观点一:柏拉图

   A.提出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B.观点:他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是其摹本,而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因而艺术世界更不真实。

提示:柏拉图“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按照柏拉图的思路,世界上有三张桌子:一张是画家画的桌子,一张是现实中的桌子,一张是作为桌子的概念的桌子。柏拉图认为,画中的桌子摹仿的是现实中的桌子,因而最不可靠。现实中的桌子既不完善,也不能永存,也不是最真实的存在。只有桌子的概念,不会因为现实中的桌子的毁灭而消失,它才是真正真实的存在。

   C.优点: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D.缺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②观点二: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提示: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选择题考点。

   A.提出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B.观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C.优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提示:

       内容与形式——黑格尔的这句话可以用在“内容与形式”的相关题目之中,作为一个观点支撑。

   D.缺点: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③观点三:刘勰《文心雕龙》

     A.提出人:刘勰(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

     B.观点:刘勰《文心雕龙》的首篇就是《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当然,刘勰在这里所说的“道”,既有自然之道的意思,也有古代圣贤之道,即善的意思。因此,他所说的“道”还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④观点四:朱熹

      A.提出人:朱熹(宋代)

     B.观点:到了宋代了,理学家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更是走上了极端。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其中,观点三和四是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这种“文以载道说”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中传考研艺术基础(336)考点详解(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