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要当一个七品芝麻官,难度远超你的想象


清朝入仕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
学界一般认为科举始于隋代
初步发展于唐代
完善于宋代
明清时代科举入仕

取得生员意味着可以进入官方的学校体系
府学、州学、县学等学校去读书
01:37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光童子是参加了17次
43岁时才和22岁的儿子曾国藩
一起考取了生员
等级并不稳定,清朝的秀才有“岁考”



主考官挑选很严格,一般是礼部提名若干候选人给皇帝,确定主考官那一天所有候选人都要带上行李到午门那里听旨
被选中的官员当场进入贡院,住的地方被贴封条,考试结束前不能与外界往来

殿试与之前考试有所不同:
殿试一般不会再淘汰
会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名



善于考试之人,不一定善于做官
宣布殿试名次的仪式被称为“传胪”
在太和殿举行
形势隆重
要设卤簿仪仗和丹陛大乐

文武百官到场
贡士们穿戴整齐排列在官员后面
等待皇帝落座,所有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鸿胪寺官员开始宣布名次

俢撰和编修都只是六七品的小官
翰林院是国家文才的储备库

国子监


清朝中后期,满人或者旗人也开始追求科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