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文精选】社会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2022-09-16 11:11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想要学好主题写作,一在于方法、二在于积累、三在于实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积累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从今日起推出【论文精选】专栏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如社会专题、文化专题等等。同时将附上文章的出处、论文概述,以及为什么推荐大家学习这篇论文如全文主要研究思路与核心观点,运用的理论等等,帮助大家补充学习。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可以添加我的微信领取哦!!!

图片

推荐论文1:《乡土中国》与“乡土”世界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论文概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教授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以及与当代社会科学中若干重要理论的比较,探讨了《乡土中国》中的概念是否仅仅属于"乡土中国"的问题。本文认为,费教授提出的若干概念,具有超出"乡土中国"的更广泛的适用性。

推荐理由: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的经典著作,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为我们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本格局、特征以及传统社会的一些风俗人情等提供了理论智慧。

《乡土中国》作为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研究,在社会研究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借助本文,可以快速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除了社会话题,本文还可以与艺术话题联系起来。例如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农村、农民形象特色,都与其背后的乡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推荐论文2:集体记忆视域下纪录片乡土情怀的呈现与重塑

出处:《青年记者》2022年第8期

论文概述:

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基础,结合音乐纪录片《大河唱》,探讨纪录片中乡土情怀表达的必要性及其理性呈现问题,进而分析如何重塑乡土情怀的社会记忆。

推荐理由:

乡土情怀是文艺作品常见的表现领域,纪录片亦如此。2019年播出的纪录片《大河唱》以皮影戏、花儿、秦腔、说书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乡土情怀。该片播出后,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乡土情怀记忆的呼唤。大家可以简要了解一下该部影片,同时结合文章内容,更好的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内涵。

推荐论文3: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

出处:《青年探索》,2022年第2期

论文概述: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症候和符号化表意实践,从“内卷”到“躺平”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亚文化建构与流变过程,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向传播和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多元解读引发大众的共鸣。改善社会心理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是优化社会心理结构和规避病态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应合理区分社会消费中的物质主义与正当物质消费的区别,应警惕“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需要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

推荐理由:

在网络媒介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下,社会话语体系也不断被重构,“内卷”和“躺平”以颇具形象性和趣味性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出现,随即产生巨大传播力与影响力。通过对“内卷”和“躺平”的理论梳理与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现状、当下网络文化症候与社会文化心理。对于学术写作而言,在谈到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年轻人文化心态等方面时,可用“内卷”“躺平”等社会现象作为案例。

推荐论文4:风险社会视域下主流媒体的功能向度

出处:《青年记者》,2021年第20期

论文概述: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众传媒既为公众提供风险认知和风险预警,也带来风险强化和风险放大,由此形成“风险的传播”还是“传播的风险”的结构性悖论。本文分析全媒体环境中传媒风险放大效果的外在表征,提出主流媒体具有对话、连接、治理的功能向度,对减少风险传播悖论或有裨益。

推荐理由:

自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发表《风险社会:通向一种新的现代化》以来,“风险社会”成为人们认识20世纪末以来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理论范式。在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和思考中,大众传媒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学习本文可以更好的了解在风险社会视域中传媒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我们对风险社会的多维思考。在学术写作中,涉及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及相关话题时,可把大众传媒、主流媒体、媒介技术作为论述切入点。

推荐论文5:疫情危机下的媒介化生存与认知加速

出处:《人民论坛》2022年第2期

论文概述: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之中。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大大加快了社会数字化生存的进程。

现代传播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为人们提供了可表达、可获得、可互动的多种可能性,观念与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生成中,自我认知在事物的类属、性质与属性中跃迁。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不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则、风格、习性,不断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

推荐理由:

疫情之下,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人们的数字化生存带向了人类前所未有之道路。媒介技术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认知结构。网红经济的崛起、在线社交的勃兴、视听节目收视率的增加,无不反映着媒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媒介化生存与认知加速的理论视角切入,为大家观察这些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推荐论文6:社会加速论视域中影视剧创作的语境变化与发展策略

出处:《中国电视》,2021年4月

论文概述:

“社会加速”给影视创作的各方面都带来深刻影响。结合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从创作思维、创作方式及创作机制的角度,透视影视创作侧的变革,并从"创作""传播""接受"三个维度,剖析社会加速给影视创作带来变革的深层动因;结合优秀作品及当下时代的审美表征,指出影视创作良性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推荐理由:

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的代表人物哈特穆特·罗萨对当代社会进行批判性诊断时,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重新诠释了“现代性”问题,对传媒学术领域有着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加速社会理论考察当下影视艺术的“快餐化”创作问题,很具有启发意义。比如《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姐姐向”的作品层出不穷,为的就是紧跟“她经济”的社会热潮。但这一类作品往往时效性较差、内容浅薄,长久来看,并不利于剧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荐论文7:否思新闻加速: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

出处:《新闻界》,2021年第4期

论文概述: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认识与批判现代社会加速现象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因此,该文在梳理社会加速研究的理论嬗变基础之上,试图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引入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并对当下新闻加速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反思。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引介不仅为新闻加速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弥补了对新闻工作者加速困境缺少关注的空白点。

推荐理由:

当下新闻生产以技术发展为核心的加速现象,与罗萨“加速定义”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速度越来越快,且媒介手段愈发多元,如人们可以使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手段进行信息传播。新闻生产的加速在方便新闻生产、传播、接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虚假信息泛滥、信息过载等。

推荐论文8: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

出处:《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

论文概述:

建国初期,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分割的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但是,城乡关系当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先推进城乡发展中需要一样化的内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攻克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推荐理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对城乡问题多加关注。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图景与未来方向。城乡话题不但要回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都有着密切关系。

推荐论文9: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出处:《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1期

论文概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对已有的环境和生态破坏起到有效的治理作用。

要更好地做到高质量发展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就要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扶持,加强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并引入市场机制。

推荐理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矛盾变化,应着重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现阶段,人们对青山碧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更加迫切,因此要注重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推荐论文10: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论文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开始形成并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世俗化现象或"世俗化伦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巨大成就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且还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现象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如不予以消除或抑制,势必会形成许多负面效应,阻碍或扭曲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推荐理由:

从历史的角度看,与很多国家相比,在现代化之前的传统社会,作为总体上非宗教社会的中国,就存在着明显的世俗化取向,而这种世俗化取向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得以有效形成的一个更加重要的根源。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建设。具体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取得如此成就,当代中国社会因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未来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大家都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论文精选】社会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