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理性
一遍读完,那些个疯疯癫癫或是装疯卖傻的人,使得故事迷离晦涩。
合上扉页,细细回忆。
疯的人不疯,
精明的人不曾精明,
丧失一切的人反而拥有更多。
《李尔王》不同于之前那些命运引导,因死亡、背叛、欺瞒而为悲剧的主旋律。单从机械的层面,结局无疑和《哈姆雷特》等一样,有正面的成分。正如最开始,李尔王用卫兵的人数来衡量两个女儿的孝心一样。
埃德加拯救了父亲;肯特致死伴随李尔左右;奥本尼赢得了最后的战争;李尔王的女儿宽恕了他、王位得以奉还、理智也回归了。
可他们到底是一无所有的……
葛罗斯特最终也没能认出埃德加;奥本尼早已找不到最初打仗的根源;李尔王的女儿离他而去,王位毫无价值,理智也只能接受可怕的现实。
到头来,一场空,整个剧每个人都是悲剧本身,每个清醒的人都愚蠢可笑,他们个个都一无所有,或者更直白一点,从最开始就是一无所有的。
他们甚至不曾拥有“自己”,可能拥有的只有“活着”这个残酷的事实罢了。
李尔王的疯狂如同保护他的甲胄,又如同他真实的“理智”,让他看清一切。
我们看到的李尔王,既不是李尔,也不是那个王,可能也并不是“人”。莎士比亚在剧中将李尔王层层剥开,探讨一个至今被每一个口口声声说“活着”的人忽略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复合的存在,
首先脱去外在标签,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剥去我们的职业和身份,我们的皮囊是什么?
抛开我们的皮囊,我们首先是,人,本身。
那么,最终,抛开“人”的概念,我们是什么?
文中李尔王和埃德加的相遇,疯狂和“疯狂”的碰撞,无疑将这个问题放在了最表面。
同时,我们的感官也好,固有的思想也罢,这一切原本理所应当的存在似乎都成为了无法接近真理的桎梏。
最初,李尔王出于自己的“理性”,看不清女儿们的真面目;中间,葛罗斯特失掉了自己的“眼睛”,方才看清了许多事情;埃德加因为不再是“埃德加”,而得以尽到最终的义务,成为真实的“本我”。
说到底,我们究竟是谁?是我们本身吗?
当在土壤里腐烂发臭都稀里糊涂,无从思考出属于自己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何尝不是同李尔们一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