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评课】《囚绿记》程翔

这里是程翔老师《囚绿记》教学实录的语音转文字。
师:今天上午呢有两节课,我和同学们一块来上两节课,第一节课呢是阅读课;第二节课呢是写作课。今天我们的课就开始吧,好,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现在同学们手头拿到的是一篇《囚绿记》,作者叫什么?陆什么?这个读三声,好,注上音,陆蠡(lǐ),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叫范蠡,所以他在做人名的时候读三声,不做人名的时候呢?有一个成语叫做管窥蠡测,“蠡”呢就像是一个瓢一样的一个工具,就是用来勺水用的,管窥蠡测,那个时候呢读二声,记住了吗?记住了。好,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章抓紧读一遍。
生:(默读课文……)。
师:好了,停下来吧。都应该读完了吧,同学们首先要缩写这篇文章的文题,你们说这篇文章是什么文题啊?你说?
生:是记叙性散文。
师:记叙性散文,嗯,记叙性散文呢,他还可以分为很多,你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呢?
生:应该是写景的。
师:好,写景的。好,你坐,有没有其他的意见,那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借物喻人的。
师:是什么?
生:借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
生:嗯。
师:借物喻人是属于记叙性散文吗?
生:好像……
师:属于吗?
生:不大是。
师:你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它应该是借物抒情,就是借景抒情散文。
师:好,你坐!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考虑考虑,这篇文章的文题究竟是什么,来抓紧,四个同学一组吧,四个同学一组抓紧来讨论一下,好,停下来,哪个同学想发表意见?你现在对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不是有一个新的认识了,或者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来,哪位同学来讲,你来说一下,来,你来说?拿着话筒你来说?不大确定是吗?
生:是。
师:刚才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一直在讨论这个文章的内容它写到了什么,然后想出来的都是写作手法的。
师:写作手法,咱们首先要解决它的文题,你先坐,其他同学呢,你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篇记叙性的,然后是以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
师:好,你坐。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感觉到有一点困惑,对这篇文章我怎么能给它来确定它的文题呢?刚才第一个同学说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记叙性的散文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首先确定它是一篇散文,可以吧?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是文学的四大样式,它就属于散文,好,这个写下来同学们,这是一篇散文。那么我们接着来讨论,散文又可以分为叙事性的散文、议论性的散文等等,那这一篇呢是属于叙事性的散文,这个没有问题,叙事性的散文,它叙的是一个什么事呢?我问同学们,它叙的是一个什么事呢?来,你来讲?
生:它说的是他把一桌绿叶囚禁在自己的屋子里,然后等他走的时候又把它放了出去了,你坐,他写了把绿囚禁了又把它放了出去,这么一个事情,好,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问同学们了,作者或者说等同于文章当中的那个“我”,我们就把它说等同于,你说把他不等同于也是可以的,因为文学作品是不能够完全等同起来的,但是散文呢,叙事散文呢,有一定的记时性,我们把它等同起来也是可以的。那么老师又有问题了,这个作者或者说作品当中的这个我,喜欢不喜欢绿啊?你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首先从第四段,毫不猜疑和了截爽直,可以看出他看见绿感觉到一种喜悦,然后就一点不迟疑的决定了,就是说感觉出一种喜爱,后文第五段,他对绿色的这个描述就说我提着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个地方就说感觉出作者对于绿色的一种喜爱。
师:好,你请坐。
师:同学们,作者是不是在文章当中用了很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绿的这种喜爱啊?咱请一个同学把其中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吧?把话筒传给他,后边那个同学。大家看着书, 看着课文。说第几段?
生:第四段。
师:嗯,读吧。
生: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嗯,我要问你了,同学,这段是说他抒发自己热爱绿的感情吗?
生:我说的是他选定这间房间的理由。
师:嗯,这是他选定这间房间的理由。刚才老师让你读的是表达他喜欢绿的那些抒情的段落。来,你说,你来?
生: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师:读的很好啊,声音也很响亮,吐字很清晰,这一段是不是他在抒发绿的感情同学们?除了这一段还有吗?还有没有啊?还有吗?来,你来读?
生: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师:好,同学们我们听了这两段之后,会感觉到作者或者说作品当中的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绿是吧?后来他就囚了这个绿,囚了这个绿之后,这个绿就发生了一个变化,你们找一找在哪一段当中?找一找那个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好,你来读?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他囚绿了,最后这个绿变得要枯死了,好,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产生了一个问题,来,产生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我看一看有几个?一个、二个、三个、四个,还有同学没举手,没产生问题吗?我觉得读到这里的每个同学都应该产生问题,前边我们读的那两段,是表达他那么地喜欢绿,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对绿的喜欢,后来呢他就囚了它了,他喜欢他就囚了它了,最后这个绿呢?就变得枯萎了、枯死了,读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你应该产生什么问题?产生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我再看一看,产生问题的同学请举手?这次就多了,我想问这个同学,你产生什么问题了呢?
生:就是他既然这么喜欢绿的话,为什么到最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葱的颜色,最后枯死了?
师:是这个问题吗?能这样表述吗同学们?他表述得准确不准确?不准确是吧?好,你来表述一下?
生: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之前这么喜欢绿色的作者,在这个时候甘心让这个绿色变成这种萎靡的状态?
师:应该换个问法?这个同学你换个问法?就是这个我,既然如此喜欢这个绿,或者换句话说,这个作者也知道他囚了这个绿,这个绿会死掉的是不是?他为什么还要?
生:他既然知道把那个绿关起来它会变得枯萎,然后会死的,他为什么还会?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读这篇文章啊,应该很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看文章的这个题目,大家看黑板啊,来看“囚”这个字,从这个字的字形上你看出什么特点?一个人被怎么样啊?被关起来了,它这个字非常的形象,告诉了我们囚的意思,一个人被关起来了,他是失去了什么?自由,作者囚的是人吗?不是,是绿,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第一,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你明明知道这个绿你囚了之后它会枯死的,你为什么还要囚它呢?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二个同学举手了,好,举手最早的这个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生:就是在第八段。
老师 :第八段。
生:第八段作者本来是喜欢这个绿的,但是忽然他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他,然后他要用那个绿色来装饰他的简陋的房间,然后他就想更加与绿接近亲密,所以他就把绿色囚禁了。
师:好,好的,你请坐。这位同学的解释,就是他忽然产生了一个什么念头啊?自私的一个念头,这样解释大家能接受吗?能接受吗?还有其他同学要说的,来,那位同学?你先说你对他的解释能接受吗?
生:不完全能接受,我还有自己的想法。
师:好,有什么想法你来说说?
生:从第十段可以看出,有一句是描写“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觉得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因为之前他部分是出于自私的心理,因为这个植物他不能了解人物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所以他认为植物触犯他的自尊心,他就为了一种报复的心理把植物囚禁起来。
师:是因为报复所以才囚它,好,你坐,你坐,还有同学要发言啊,你来讲?
生:我觉得在第五段说过,“他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应该是把绿当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对绿的那种极端的爱所以才会把它囚禁起来,就是他对绿的一种爱到极端的表现。
师:好,这位同学你来讲?
生:我觉着吧,说的他这种自私,我觉得不是完全的对,因为他说是他要装饰他的房间,前面又说对它的喜欢,是说他喜欢的非常的极端,这个绿在我的房间就一定是我的,就把它装饰他的书桌。
师:好的,你坐。同学们,刚才几位同学的解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你们从课文当中找的依据,你们不是自己胡乱想的,是有依据的。但是这样解释呢,就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就是这篇文章我们读了之后,我们觉得这个作者啊是个自私的人,对吧?难道作者写《囚绿记》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个自私的人吗?那肯定不是,是不是?肯定不是,哪位同学要讲,好,你想讲什么?
生:我说一下我刚才的看法,我刚才想到既然他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中国当时处在一个很黑暗的一个现状,饱受凌辱,表达了对自己精神上的一个寄托的感觉,所以才把绿囚禁起来。
师:这个绿和精神上的寄托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你认为?也就是说这个绿它不仅仅是个植物,它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象征,
生:他前面说绿“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他那么喜欢绿色,他想在那么一个空间里创造一个念想,让自己不完全失去希望,让自己获得希望和信心,所以才把绿色囚禁起来。
师:好,你坐。这位同学的思维啊,开始朝着深刻的方向发展了。这个绿,它不仅仅是一个植物,它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象征,把它叫做一个意象可不可以啊?可以的,那么既然它是一个意象,它象征着生命等等,那么象征着这些东西,我们说囚绿记这篇文章,它的文题属于什么样的散文呢?属于咏物散文,属于咏物作品,咏物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借一个物,来象征某一种东西,某一种内容或某一种精神,我们把这种作品呢,叫做是咏物作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因此这种作品它往往要表现作者的一个写作意图。同学们,看黑板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缩写这个文本的文体,因为文体和思维规律密切相关,你只有按照这种文题的特点和规律去理解它,你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明明知道他囚了这个绿,这个绿会死,他既然如此喜欢这个绿,他干吗还要囚这个绿呢?那我们说怎么来解释呢?那就说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系,可以不可以同学们?接受吧?接受。所以你们刚才讲的都是非常非常小的方面,那么我们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同学都会觉得他是可理解的,那每一个小的方面呢可能不够完整,比如说周敦颐写爱莲说,他干吗要写爱莲说呢?这和他的写作意图有关系,是这样吧?刘禹锡写陋室铭,他干吗要写一个破房子呢?这和他的写作意图有关系,因为这都属于什么文章啊?咏物作品,这都属于咏物作品,而咏物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托物言志,你看这就叫文题规律,我们今天学的不是小说,我们今天学的也不是诗歌,也不是戏剧,我们学的是这样一种文题,我们就要从这种文题的特点规律上入手,去解读。那好了,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对不对啊,这就产生这么一个问题了?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好,我给大家讲,我们用一种方法叫做揣摩法,我们去揣摩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那有的同学说了,揣摩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胡猜啊?是不是同学们,不是。那谁能来说说揣摩的方法是什么?揣摩的规律是什么?一个同学举手了,你来说一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联系上下文去猜摩,揣摩,我觉得还是应该是自由,囚禁了一种自由。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四个人一组,来揣摩揣摩好吧?来互相交流交流,一会我们再来说揣摩的方法,互相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好了,停下来,停下来。刚才我说了揣摩呢不是胡乱猜想,它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要紧扣住它是咏物作品,它要托物言志,因此我们说这个揣摩要扣住哪一个字啊?扣住哪一个字啊?扣住“物”这个字,同学们,学什么文题就要讲究什么规律,这就是人的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如果人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你的头脑就是乱的,我们首先缩写了它是散文,是咏物作品的散文,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散文,那么好了,我们去揣摩作者意图的时候就要扣住这个作者托的这个物,那么我问同学们,作者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呢?是什么?
生:常春藤。
师:噢,是常春藤,也就是这个绿是不是啊?噢,这个绿,同意吗同学们?同意的举手我看看?哦,还有不举手的,你看,还有不举手的,嗯,好,我就叫这位不举手的同学,你说为什么不举手?
生:因为我觉得应该他里边还有一个象征别的东西,因为囚字里边是个人,我觉得他囚的,当时发表是在1940年,我查的资料是1940年,可能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被囚禁的应该是中国人。
师:你有依据,但是没有把它给点透。你再说一说,也就是你不同意这个物是绿,是吧?
生:嗯。
师:那么这个物是什么呢?物是人呢,不是托物了,那就是写实了。
生:应该是那就是中国人民那些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那也不是托物了,那也是写实了,托物,同学们就是文学手法,直接去写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那就不是托物言志了。好,你来说?你先说你同意托的这个物,是绿吗?
生:我同意托的物是绿,然后这个同学的观念,我认为应该是以写绿身上的精神来放大到反映中国人民的精神。
师:我问你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其他的先不要回答?
生:我认为托的物应该是绿。
师:好的。有不同意的吗?我们在理解这个文本的时候啊,就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是咏物作品,但是他所托的这个物说绿是不完整的,说常春藤也是不完整的,常春藤也绿在这里是相同的,好,你举手了,你来说?
生:我感觉除了物之外还有,应该还有作者吧。
师:作者是个人,他就没有什么托了,是吧?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托的这个物就是常春藤的精神。
师:精神也不是托的,精神是他要表达的那个本体了,这个物是个玉体。你来说?
生:我觉得作者托的物是以常春藤为例,所有那种向往自由,生长的那种植物呀还有什么生物。
师:嗯,你坐。你来说?
生:我觉得托的物是被囚禁的常春藤了。
师:这位同学就讲的比较接近于这个事实了,也就是同学们以前你们在学陆蠡作品的时候啊,你头脑里已经种下了一个印象,这个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吧?爱莲说好个物啊就是莲花,那个陋室铭啊,那个物就是那个破房子,但是囚绿记你说作者所托的这个物,仅仅是这个绿,这就说明你的思维定是在起作用,你对咏物作品的这个“物”,你理解的太窄了,当然这个窄不怪你,因为你们以前所学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题,就是这样的一种物,可是囚绿记这部咏物作品呢不一样了?他告诉了我们这个“物”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物件,你们看题目,你看《囚绿记》,《囚绿记》他所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哎,你举手了吗?你要说,你要说什么?
生:如果题目是囚绿记的话,那“囚”就是一个动词“囚禁”的意思,那这个绿指的就不是单纯的自由了,应该是一种被囚禁起来的绿。
师:好,你坐。今天给同学们讲一点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讲语文的核心知识,他非常重要,学语文学什么呢?学核心知识,在这篇文章当中的这个物,不是一个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就是囚绿,作者所托的这个物就是囚绿这个行为过程,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绿这个物件,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真正去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你看作者喜欢这个绿,我是这样的喜欢呢,我就有了一种思念是吧,我就想要怎么样啊?想占有它,是这样吧?我得占有它,我得把它牵到我的房间里来,结果呢?这个绿就开始枯黄、枯萎,最后估计要死掉了,就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启发我们什么呢?你喜欢过一个东西,然后你就去占有它,这位同学你来讲?
生:我觉得爱不是占有,是放手。
师:当爱变成占有就会怎么样?就会造成?
生:往坏的方向发展。
师:会造成什么?
生:死亡。
师:好,同学们先来看第一点,我们所受到的启发,当爱变成占有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伤害,对不对?这就是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可是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表现这个意思呢?我们从文章里边似乎能够找到一点一种提醒,我看看,他说,哪句话?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把这句话划下来,芦沟桥事件发生了,如果我们再去联系作者他的生平事迹,知道陆蠡怎么死的吗?知道吗?你说?
生:被日本人迫害了。
师:被日本人迫害了,被日本人杀害了,祸害这个词还不够,被日本人杀害了。知道他为什么被日本人杀害了吗?
生:就是他写的那个散文。
师:噢,他写《囚绿记》写的。
生:就是他算是一个革命烈士吧。
老师:是革命烈士。
生:因为他写这种文章,被人杀害。
师:噢,你坐。芦沟桥事件发生之后,作者当时是在上海一个孤岛,当时叫做孤岛吗,当时被日本人抓住了,抓住之后日本人就问他,你拥护国民政府吗?他说我不拥护,他说你认为你们日本人能征服我们中国吗?他说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后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好,当你知道了这点的时候,那么你再说这篇文章借物,托物言志的意图是什么呢,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好,那位同学高高地把手举起来了。来,你来讲。
生:我想是不是,那个希望是不可能被外界的这种压迫残害所毁灭,他是永远青葱,往上生长的一种。
师:这个语言呢没有组织好,说的有点着急了,好,那位同学,你来讲。
生:有句古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得太笼统了。噢,你来讲?
生:我就感觉是说,作者借被囚禁的绿,这种反抗的精神来喻自己,来喻中国就说日本人再怎么占有它,中国人中国自强不息,中国永远不会屈服于日本的这种压迫统制,他们会奋起反抗,然后就说争取自由的光明的未来。
师:这里边倒没有表现出奋起反抗这个意思。他告诉了我们什么,那位同学你来说?
生:是说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
师:这个孩子,我问你,这个绿他是以什么来抗争?
生:向往阳光。
师:以什么来抗争最好?
生:死亡。
师:以死亡来抗争,你坐,来,你说?
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师:咱不说这个词,太高大上,同学们当一个生命体受到了强大的外力的侵扰,生命体本身无法抗拒这种侵扰的外力的时候,这个外力只能改变他的外形,不可能改变他的生命的本性,是不是这样?这个常春藤就是这个样,你把我牵进来我没有办法,我无法抗争你,但是我最后以死来表达我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是这样吧同学们?这是不是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啊?当我们理解到这里,我们是不是知道了《囚绿记》作者的写作意图啊?好,那么最后老师还有个问题,你陆蠡不是把这个话直接说出来不就完了吗,你干吗绕了这些弯子,写了《囚绿记》呢?你就直接给日本人说,中华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是不屈不挠的,不是两句话就完了吗,干吗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啊,为什么?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好,小伙子?
生:我觉得有可能当时那个日本人控制那个新闻线的出版印刷什么的,他要这个说法肯定发不出去,也会被捕。
师:好的,你坐,其实不用那么回答,这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它只能这个写法,就这么简单,它是文学作品当中的什么?咏物作品,所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阅读这个文本,同学们要掌握什么呢?就是阅读任何一个文本一定要按照这个文本的表达规律、表达方法去认识它,要不然的话你对文本的理解你就把握不准,就好像有的老师在上《背影》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了,老师,朱自清的爸爸不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思维就说明,你没有按照文明作品的规律去解读它,你拿着今天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受老师的那个教育,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那个思维规律去解读文学作品了,那是不行的,有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像愚公移山,老师,这个愚公太笨了,干吗还要挖山呢?你自己搬家多省事啊,那我说,这就叫不懂文学作品的人,才会提这种问题,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要按照寓言故事的规律去解读它,你不能拿今天省事不省事,现实生活当中的这样人的生活的常理去读一篇寓言作品,懂了吗同学们?所以阅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题规律去解读它,这就叫语文的核心知识。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休息十分钟,上下一节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