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之始,情之起——评《白蛇:缘起》

某日,一大学友人突来讯息,问我要好看的动漫。
我答:迪士尼的就适合一家大小一起看。
他回复:是他自己想要看,还说我以前最喜欢看了。
实际上我并不能算是动漫迷,只是对故事的追求不拘一隅罢了。可在当时的环境里,买本漫画都算是助长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甚至于有人去学日语,都会遭来鄙视的目光——除非你表示自己学日语不是为了去日企工作,更不是要去当卖国贼,而是为了未来可能的抗日事业做好准备。
我略思一会,给他推荐了两部适合大人看的老动漫,《星际牛仔》和《剑风传奇》,并顺便捎了一句话:不正经的动漫自己网上搜。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原本就很熟悉,很快就问我:
没有新的吗?
现在是不是不看动漫了?
——这两部作品我直到前两年才补完,真不知道究竟谁是动漫迷……
我问:为何突然要看动漫。
他答:现在没什么好看的,找点新鲜
最后,我干脆把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和《天上红莲》这两部小说介绍给他。
这两部小说很是正经。
实际上,我想推荐给他的动漫还有不少,其中有一部与众不同,那就是《白蛇:缘起》。

现在是2019年5月开头,电影正式上映时间是2019年1月(记得是被延期了),所以现在不算是趁热度了吧?

而之所以没有推荐给他,原因很纯粹。
——因为她是国漫。
在不关注动漫的人眼里,动漫=幼稚。
在一般看动漫的人眼里,国漫=幼稚。
在用动漫赚钱的人眼里,动漫=利益,管他是中日德美法,还是天顶星人,DEKARUQIA!只要能赚钱,哪里的都成。
可不赚钱成吗?
当然不成。动漫公司要维持,新作续作要制作,投资方要赚钱,老板要发财,员工要吃饭,孩子们要上学等等等等等等……于是乎,钱就成了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哪一种故事载体都得到具现。又于是乎,为了支持喜欢的作品,喜欢这部《白蛇:缘起》的人开始了N刷,在宣发不给力的情况下化身成为“自来水”。
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次“自来水”行动是宣发后来弥补的一次策划,也不能说这不是一次人们真心实意为自己喜欢的作品自发宣传的集体无组织行为。
最终,《白蛇:缘起》从最初票房惨淡,到最终收官4.4亿,回本还有点盈余(源于某些人的说法,不保证准确真实)。与之前的《大圣归来》那个国漫崛起之票房相比,相距甚远。
同样是古典名著IP 改编,同样制作精良,为何会如此?
究其原因,一个是宣发不力,一个是天时不对(大圣那时处在国产保护月中),还有一个就是市场定位。《白蛇:缘起》是偏向给大人看的作品,在本来就狭小的国内动漫电影市场中变得更加小众。其本身也只是套了个古典名著的IP,不像FATE、新海诚之类已经打响名头的IP,所以一开始她的局限就明摆在那。然后宣发不足更是将她往深渊里踩。
我之所以会知道这部电影,全是因为去看FATE樱线剧场版后觉得叙事太烂,出来闲逛时无意间在一排排海报后面看见了她。对于白娘子各个版本的故事熟悉,且有些兴趣的我才会想看看。而同行的影友一见到那迪士尼味道的人设就没了胃口。之后的某天我一个人去看,只用了一人的票价包了全场(之前做过这样的事情还是在新版《追捕》CV1501687)。看完之后我个人觉得,虽然不至于让我疯狂安利和二刷三刷,但若有人问我,我会跟他说还行,可以去看。

如同网上众多评论那样,《白蛇:缘起》的叙事是有些瑕疵,可故事整体完整,不像FATE樱线剧场版那样弄得连原游戏党都看不下去,除了下打斗的画面和被删除的暗示十足的吸血片段尚能入目,可在我们这里的电影院就只剩下打斗的光影。
同样是打斗,《白蛇:缘起》的打斗场景做得是相当不错。动作流畅细致自不必说,打斗中的来回,困难、努力、反转、再被压制、挣扎、再反转,因果相依,逐步上升,教科书式地展现了一个个能够吸引观众目不转睛的成功动作场景。相较之很多动漫、影视作品中的打斗,空有来回,没有努力,没有因果铺垫,没有逐步上升,看不到对阵双方的努力、挣扎或智慧,乏善可陈,难以调动观众情绪。

人欣赏一个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情绪体验。
你通过大屏幕、3D、IMAX感受声与画面的感官刺激也是一种情绪体验。
你通过字里行间,或一个唏嘘的动作,被人情感动得稀里哗啦,也是一种情绪体验。
你对人物快要摔下瀑布的那一瞬间产生的紧张感也是一种情绪体验。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多种情绪体验,但《白蛇:缘起》里最重要的那个情绪——爱情,却因为一些明显的叙事瑕疵,令观众的体验并不完美。就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只告诉我们,他们两个家族有仇,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才不能相恋。可究竟是怎么样的仇恨,多大多具体的仇恨,我们不知道,被一笔带过,以至于当我们听到那句“啊,罗密欧!为什么你是罗密欧”时,产生不出太多的共鸣和感触。

所以人和妖为何不能相恋?为何就不能相恋?许宣自己不也说了:
人间多的是长了两只脚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样?
后面许宣将自己变成妖怪这段也看不出有多牺牲有多大的抉择。狐狸跟他说变成妖后有什么什么不好,观众听起来,和故事中所讲述的、依照《捕蛇者说》所构建出来的悲惨人间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不会有太大感触,甚至由于名叫肚兜的那条狗的一句“我尾巴呢”完全变成了一个笑话。
而变成妖怪有什么好处?你去富坚义博的片场问问户愚吕弟就知道。

然而,不可否认,许宣这个自己变成妖的决定,比那个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那个他的懦弱的转世许仙要好太多太多,让他对小白的爱更加令人可信,更加令人动容。当然,变成妖怪的这一选择也在后面的剧情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处不必细谈,多说就是废话),但一部好的作品中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她所要表现之人情,所要给予观众之情绪体验服务。
每一部作品都有作为兴趣中心的主角,创作者试图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赢得身为观众的我们对这主角的同情(也可称为认同感)。爱情则是人类精神所追求的最原始最单纯的情感之一。在最后当西湖桥上许仙遇上白娘子,再熟悉不过的《前世今生》乐起之时,先前还沉浸两人生死离别之中的观众,心中积压的对人物的同情/认同感一下子就被释放出来,心理得到了满足——虽然看过《新白娘子传奇》,或知晓白蛇故事的人们一早就知道会是这样,不过这种已经被剧透的感知却变成了一种期待,当《前世今生》响起时,期待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满足。

回顾本文一开始的话题,
友人问我要好看的动漫。他说,现在没什么好看的。
真的没什么好看的吗?
国内电影啊电视剧啊多到爆,国外仅是超级英雄电影就拍了不知道多少部。可为什么没有什么好看?因为剧情雷同、套路、烂大街?这部剧的人物和那部剧的人物傻傻的分不清?个人觉得最根本的在于情绪,观看作品时情感得不到调动,看完情绪得不到满足。
歌德在剧本《塔索》里说过:
当人类因磨难而沉默时,
有一个神允许人们讲述自己的苦痛。
生活中那么多的艰辛,那么多的不容易,电影、电视剧是当今人们可以讲述(宣泄)自己内心(潜意识)苦痛的方式(幻想)之一。现在很多人为何只看大片,也只在电影院看大片,场面越大越好,因为除了声与画面的感官刺激,他们在作品讲述的故事里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为何我不将《白蛇:缘起》介绍给大学友人?单凭故事和观感而言,比起某某女儿国、某某白骨精、几生几情几世等奇幻电影也不遑多让(如果说比他们好会招人骂),但就是因为她是动画电影,是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再加上年纪越大的人会因为社会的艰辛和尔虞我诈,对越发单纯的情感越发的失去信任,所以……就没有所以。倘若她拍成真人版的话我肯定会推荐,且不说可以有流量明星或大牌明星或实力派的戏骨们来保证足够的投资,故事方面个人觉得起码比国内大部分奇幻爱情电影要好看得多。反过来说,那些真人电影变成动画电影会怎么样呢?比如说《复联》系列?变成动画电影的他们能有多少票房呢?
以上所述,有待商榷。
(除了影院座位图外,其余图片源于网络)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