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 Weekly Vol.03 | 100年后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CY WEEKLY
VOL.03 100年后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在社交媒体随处可见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成为了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新感知器官,我们感知艺术和欣赏艺术也因此产生了新的方式。通过电子媒介、人机交互等新技术,艺术拥有了新的形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服装、材料、工业设计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游戏等娱乐形式,广告视频等宣传方式,以及艺术作品的媒介等等,都随着电子媒介的新感官形式的出现,最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机交互可穿戴: Behnaz Farahi
目光之衣
与人互动的智能面料
作品:Caress of the gaze
方式:3D打印,计算机数据可视化,仿生,Grasshopper







An image sensing camera can detect age, gender, and orientation of the subject's gaze.
Caress of the Gaze,由美国艺术家Behnaz Farahi通过3D打印雕塑结合智能软硬件创作。当你的眼神落在它身上,它就会感受到你,并且做出反应。它就像第二个人造皮肤并对我们看到的东西做出反应它不仅“懂得眼神”,还会如呼吸般的扭动。它像活物一样穿在你的身上,有着自发的生命力。


生物面料:Neri Oxman
混合活性纤维
纺织生物替代品
作品:Hybrid Living Fibers方式:混合生物材料,3D打印,计算机参数设计

(HLF)纤维系统的新兴领域衍生出了新颖的技术,可以将活性和生物活性剂封装或吸附在基于纤维的结构中。这些复合材料的目的是:利用纤维结构来提高生物制剂的生存能力,以及利用生命系统的功能特性(例如蛋白质表达,材料生产,病原体颗粒的检测或消化)增强纤维。




通过湿法纺丝和拉伸过程可以制造出坚固的藻酸盐纤维。这种纤维目前正在纺织和时装工业中用作生物材料的替代品。在这项工作中,探索了湿纺藻酸盐纤维内的封装活细胞,将其作为功能性材料形式来支持生物工程和生物合成的输出。


数字模拟: Maxim Zhestkov
粒子数字雕塑
“数字艺术界的浪漫诗人”
作品:Computations方式:Houdini




莫斯科艺术家Maxim Zhestkov将运动设计与自然界中的模式融为一体,其最新的CG计算机生成艺术作品“Volumes”,展示了数十亿有色颗粒的节奏运动,正是探索了这种融合。





在整个影片中,粒子在模拟的画廊空间内进化,像是被无形的力量刺激、挤压和推动,它们集体移动和变化,生成各种新的形状。 “Volumes”呈现艺术家对事物过程背后运行的生命和宇宙的模式的探索。这些颗粒集模仿海洋和海浪的膨胀起伏过程,单个颗粒形似成熟的莓果,随着浪潮更迭不断闪亮。

他的创作往往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现现实场景,通过数字雕塑形状、环境声音和粒子的运动使冰冷的画廊白盒子和观者发生互动,打破物理世界的限制,引人重新思考空间、生物及自然的张力。


催眠艺术电影' Layers ',视频显示了一不断改变其形状的块。从立方体、棱镜到球体。用锐利的分层颜色显示其复杂的内部几何形状,探索外部和内部的并置。




计算机生成的黑暗几何形体被隐形的3D物体解剖,以显示色彩丰富情感充满活力的内部结构层次来探索动态图形中的数字雕塑。在形状的交叉处,遇到的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可被视为4D宇宙中物体的3D形式的呈现。

增强现实视频:陆扬
“人机逆向动作捕捉项目”
Human Machine Reverse Motion Capture Project
作品:《人机逆向动作捕捉项目》《陆扬妄想曼陀罗》《陆扬妄想世界》
方式:增强现实UE4,动作捕捉,3D扫描



宝马艺术之旅奖得主陆扬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制作的作品
这个项目是与虚拟和增强现实体验的领先生产者Acute Art合作完成的,艺术家创作了一个增强现实艺术作品,在其中,他自己的数字化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一个体格巨大的人物形象。

陆扬最新的“人机逆向动作捕捉项目”中的舞者
这件作品不禁让人思考: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身体是否能够克服物理限制,进入诡谲的形而上学领域。陆扬运用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下舞者的动作,然后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制作集成到最后的作品中。




《陆扬妄想曼陀罗》



《陆扬妄想世界》
影像作品《陆扬妄想曼陀罗》,《陆扬妄想世界》是艺术家陆扬以自身为原型创建的一部数字化无性别人类模拟作品。在作品中,陆扬以科学和宗教的视角,通过3D动画的镜头来探索人的大脑及身体机能的运转机制,同时探索人的行为与大脑的关系,思考人类意识的存在。

虚拟拍摄:lilmiquela,Imma
虚拟偶像红遍IG
方式:3D人物建模Maya,面部捕捉,C4D
随着计算机性能越来越高,更多的技术得以实现和迅速发展。其中电脑生成动画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简称 CGI) 这些年就被广泛运用于电影、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甚至时尚和艺术圈都开始拥抱这数字化新纪元。




虚拟偶像的存在早已不算是新鲜事,比如鼻祖级存在的雀斑脸Lilmiquela、一头粉发的日本女孩imma。imma看起来是那么的逼真,甚至连皮肤纹理、妆感细节都毫无破绽,就像一位真实的少女。


但是imma的确是一个虚拟人物,imma由总部位于东京的CG公司Modeling Cafe创建出形象,目前则由日本第一家专门的虚拟人类公司Aww负责运营。imma只有头部是虚拟的,由3D技术完成,身体则来自真人拍摄,两者进行合成后,在网上po出来的一系列照片看上去几乎以假乱真。


Lil Miquela(账号@lilmiquela),她在Instagram上拥有242万粉丝——远胜许多真人网红。Lil Miquela有着健康的小麦色肌肤,脸上有点点雀斑,其形象设计模糊了种族差异。



Lil Miquela为《Paper Magazine》拍摄的内页
同时,她有着自己的音乐事业和独立三观,时常针对时事发表观点.作为一个非人类的虚拟角色,Lil Miquela凭借一个账号就赢得了Chanel等奢侈品牌的广告合同。


增强现实游戏:任天堂
口袋里的魔幻世界
作品:Pokemon方式:增强现实AR, 定位跟踪
如果有什么可以吸引人们去玩AR增强现实游戏,那么任天堂的 pokeman go绝对是当今人们的不二选择。这款使用可穿戴设备Pokémon Go Plus的游戏希望让玩家通过探索现实世界收集和对战口袋妖怪。



这是一款视频游戏,游戏中口袋妖怪将遍布我们身边的真实世界,玩家需要找到并捉住他们,也可以让他们互相搏斗。如果玩家靠近一只妖怪,App会通过震动来提醒,打开App后一个格斗场景便展现出来,玩家可以用Pokéballs来捕捉口袋妖怪。这个游戏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游戏里加入了 AR 增强现实,让现实情景和虚拟宠物显示在一起,沉浸感非常的高。




AI艺术: Lauren Lee McCarthy
作品:How we act together方式:机器学习,P5.js,面部识别




How We Act Together这项作品聚焦在社交互动中的小手势上,要求参与者重复这些小的手势,直到精疲力竭。直到这个手势不再让人感觉自然,它含义将开始改变。通过重复询问手势唤起了我们有时在野外社交互动中遇到的不适。我们对以注意力分散和失去联系为特征的对话越来越熟悉。



整个交互由软件编排。参与者根据屏幕上的命令进行操作,直到他们符合识别其手势的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度量标准,他们的表现才开始。该软件验证了他们的人类表情和动作,使他们能够接触到一起互动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