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收兵权始末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上客
1. 这个鸟位烫屁股!
公元960年,一个只有33岁的禁军将领,通过政变上位,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宋,这个禁军将领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这位刚刚登基的青年人立马感受到了皇位的温暖——不对,好像有点烫屁股!!!(难怪李逵曰之“鸟位”)
因为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变了!
赵匡胤篡的天下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五代更替,有太多的“前浪”了。这位李筠的资历,远在赵匡胤之上。


注:1.使相是一种官名。晚唐时期,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
2.殿前司正长官为都指挥使,次官为都虞侯。后周时,殿前司低于侍卫亲军司,但为周世宗最精锐信赖的禁军。
所以,赵匡胤托李筠的儿子带个话儿(可能陈佩斯带话效果更好):“我没做皇帝的时候,你想干啥就干啥;我做了皇帝,你就不能让让我嘛?”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
赵匡胤这么说,一方面说明跟李筠起码还算熟,还有就是面对这种老资历,建国之初实在不好对付。不过李筠不买账,仗着早年任职禁军
《续资治通鉴》记载:“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闻吾至,必倒戈归我,何患不济乎!”)
认为灭周夺国的赵匡胤一定不得人心。于是太祖先命石守信、高怀德等扼隘口防止李筠西下太行,之后亲自带兵亲征,平定泽潞,李筠自焚而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建隆元年(960年)九月,扬州李重进叛乱。李重进本是郭威的外甥,久典禁军,甚至比赵匡胤踏入禁军任职以来的时间都要长。赵匡胤本来想让手下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搞定,但赵普“劝帝自行。”十月下旬,太祖亲征,为防止李重进在禁军中的影响,原侍卫、殿前司高级将领基本未参与征讨。十一月中旬,破扬州,李重进自杀。
李筠、李重进都是老资格,而青年将领赵匡胤骤登大位,如何摆平这些功勋宿将,实在是个大问题。泽潞之乱、淮南之乱,赵匡胤亲征的目的很明确:
1.”后浪”赵匡胤现在当天子了,“前浪”们乖乖听话,你们要是要叛乱,李筠、李重进就是下场。迅速平叛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①成德军节度使郭崇,“有异心”,但李筠兵败后立刻入朝表忠心;
②保义军节度使袁彦,“及闻禅代,日夜缮甲治兵”,筠兵败后立刻“治装上道”,朝见天子。
2.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兄弟们,我还是跟你们一起去放心,我可不想再看到黄袍加身了。
然而,天下仍然暗潮涌动,新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2. 兄弟!前浪!
坐在鸟位上的赵匡胤,面对暗潮汹涌的天下,内心忧虑。“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手握兵权的将领,就是皇位上的刺。赵匡胤宁愿在皇位上坐出痔疮,也不愿被刺扎成仙人掌。
曾经有个段子叫“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摆在赵匡胤面前的是,要把兵权夺回来,总共分几步?
①关系不牢靠边站
侍卫亲军司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跟太祖关系不是很铁,首先被夺兵权,分别改任永清军节度使和建雄军节度使;
② 点检登天成历史
随后,赵匡胤将矛头对准了禁军最高长官——点检。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曾派人散布流“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曾经的点检赵匡胤看现在的点检,倒是越看越别扭。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害怕引火烧身,上表自请撤销兵权,随即废止都点检一职。关系不错的韩令坤,也被解除兵权,调为成德军节度使。
③ 一杯浊酒释兵权
赵普曾经怀揣心事的跟赵匡胤谏言:“给石守信等调换官职”。太祖说:“兄弟们不会背叛我,你不用瞎操心。”赵普幽幽的说:“我也不忧虑他们叛变,但是他们没有统领的才能,万一手下人想富贵,他们搞不定!”
《续资治通鉴》卷二记载: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
于是就有耳熟能详的“杯酒释兵权”:
某天,石守信等入宫跟大哥“对瓶吹”,赵匡胤却一脸愁苦:“最近睡不着觉啊!”“大哥咋滴了?”赵匡胤说:“皇帝虽好,谁不想当呢?”石守信等说:“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我们咔咔削他!”宋太祖扫了一眼兄弟们,顿了顿说:“要是一旦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不想为,能行吗?”沉默,再沉默后,石守信都明白啥意思了,真要“削”只能“削”自己,赶忙跪地求这位曾经的“义社大哥”指条活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你们不如回去多买房,多养小萝莉,天天肥宅水,朕同你们当儿女亲家,大家还当哥们处,岂不是好吗?”(本段为戏谑写法,读者不必当真)

翌日,诸将“皆称疾请罢”。随即开始人事变动案:

此后,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不再同时并设,甚至缺而不设,侍卫亲军司逐渐以下属马、步二司为直属机构,地位大大下降,将领政变可能性大大降低。
④ “前浪”退休养天年
我们随便列举了一下当时几位将领的年龄数据:

以上仅为摘录,太祖即位之初,
“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宋史纪事本末 卷二》
举几个例子说一下这些人资历:
1)后唐庄宗兴教门罹难,王全斌和符彦卿等在宫中抵抗,王全斌扶着庄宗至绛霄殿,痛哭而去(《宋史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而那时候赵匡胤还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直到10个月后方才诞生于洛阳夹马营。
2)赵匡胤早年去复州依附王彦超,老江湖王彦超没有接纳太祖。北宋建立后,赐宴来朝的王彦超。酒酣耳热,赵匡胤问:“为啥当初不容纳我呢?”王彦超倒是反应极快:“小水勺容不下您这大龙啊!”
(《宋史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记载:太祖。。。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
赵匡胤摆平了其他人后,要开始摆平“前浪”了。
开宝初年,王彦超、武行德等藩镇入朝,太祖赵匡胤在后苑赐宴,太祖说:“你们都是老骨干了,还镇守着外面藩镇,为国操劳,不是我体恤“前浪们”的意思啊!”王彦超立马就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当然王彦超跟太祖有旧交,很可能是唱双簧),说:“我没啥功劳,长期拿工资,现在老了,该退休了,跳跳广场舞,逗逗小孙子,是我的愿望。”武行德等人困兽犹斗,又念叨以前的功劳。太祖心想别逼逼了:“这是老黄历了,就别谈了。”(事见《宋史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宋史纪事本末 卷二》)。第二天,罢免了武行德等人的节度职务。
当初,赵匡胤想任命符彦卿主管禁军,赵普说:“No,it is impossible”。太祖说:“我对符彦卿那么好,他怎么忍心负我?”赵普一句话噎死了赵匡胤:“陛下怎么能辜负周世宗呢?”赵匡胤低头不言,遂罢。
当然,说句题外话,赵普也因为嘴快吃过亏。赵书记经常说太祖微末时候的不足来进言。赵匡胤心里妈卖批:“你咋辣么爱说我屌丝时候的事呢?”然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宋史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3.藩镇落幕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
一句话,这一句话足矣概括五代乱象。
初,帝既克李筠及李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卷二》
赵匡胤长叹一声,寻找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赵普于是献上三策: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① 稍夺其权
1)置宅地
太祖召诸节度使于汴梁,赏赐宅地留住他们,而命文官出守州郡,号“知州军事”。在约800年后的法国,路易十四为了圈住那些骄傲不逊的贵族,也使出了这招,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宫殿——凡尔赛宫。
2)设通判
乾德元年(963年),宋平荆湖,首次设通判,作为州长官的副职,进行监督。凡是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施行。其后又命令所有节镇的支郡共三十九州全部隶属中央,“天下节镇无复领支郡者矣。”
3)派朝官
乾德元年,特命朝官谓知县,用以分节度使之权。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太祖命右赞善大夫任天雄军所属永济县知县,符彦卿“郊迎”,这是朝官任知县的开始。朝官是中央干部,地方锻炼,因此敢于和节度使分庭抗礼。
② 制其钱粮
设置转运使,处理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从此地方财富亦归中央。通俗点解释,就是一切财政大权归一把手所有,收上来的税留点抽烟买酒的钱就行了,剩下的IC.IT.IQ卡,通通告诉我(太祖)密码。
③ 收其精兵
赵匡胤为了限制藩镇,于是下诏选拔“肌肉男”送到汴梁,补禁军之缺。至于肥宅老弱,都留给藩镇,谓之厢兵。意思很明确,“肌肉男”充当禁军,天天健身房蛋白粉,就是近卫军兼边防军的功能;肥宅老弱,在本地做做打扫卫生工作就可以了。

5.遗憾
太祖虽然咔咔的削弱兵权,但是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顺利,西、北边境的诸多将领享有很大特权,比如商贾贸易的税金赏赐,军中事务的便宜处理,使得边将可以有丰厚的财力招猛男,养间谍。比如当时赵赞守廷州、姚内斌守庆州、董遵诲守环州、王彦升守原州、冯继业守灵武,防备西夏;李汉超守关南、马仁瑀守瀛洲、韩令坤守常州、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守棣州,防备契丹;郭进守西山、武守琪守晋州、李谦溥守隰州、李继勋守昭义,防备北汉。
其中,郭进守西山二十年,李汉超守关南十七年,董遵诲守环州十四年,其余镇守八九年的将领更多,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谓不英明。
然而遗憾的是,宋朝在外事上更多的给我们是一种积弱的印象。后世子孙不解深意,只记得“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徒然将大好河山丢失,可悲!可叹!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 李焘
2.《宋史》元 脱脱
3.《续资治通鉴》,清 毕沅
4.《宋史纪事本末》明 陈邦瞻
5.《旧五代史》北宋 薛居正
6.《中国通史》当代 白寿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