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悬疑作家陈忱;论心理学之被动型无欲

2022-12-19 21:07 作者:陈忱90后作家  | 我要投稿

被动型无欲

它是用来形容想做一件事,又怕做不到,所以从来不表现出想要的样子。

对于欲望,人人有之。我们会经常性地不满足,所以对于想要的东西苦苦追求,但最后的结果大多差强人意,这会让我们觉得极度失望……

陈忱

从此准备,追求,努力成为了一类有点“尴尬”的事情。因为从结果上看,努力之后的得不到似乎与早早放弃没什么差别,反而显得有点“小可怜”。

由于这些内心戏,“被动型无欲”似乎成了年轻人的常态,我们“嘴上说着不要,内心却表现得很诚实……”

“佛系”真的无所谓?还是“认真”在崩溃?

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

例:社交恐惧症。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对他们而言,“主动”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和过度解读。于是选择被动再被动,来避免触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陈忱

与此同时,他们还经历着一种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既想和他人亲近、建立联结,又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进行关于自身思想和情绪的洞察是两回事。自我意识指的是一种“无比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状态

这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下意识的遐想中,自己彷佛一直在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断审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在人群中会有种“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错觉——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需要展现自己,或是该为自己发声的场合,他们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存在,去表现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在人群中没有背负着那么重的“偶包”。

陈忱

而自我意识高的人,则常常在人际和关系中产生羞耻和尴尬的感受“主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我说错什么话了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

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他们相信,只要不主动发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侵入式的反刍思考,避免尴尬和羞耻感的折磨。被动对他们而言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悬疑作家陈忱;论心理学之被动型无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