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碎碎叨叨的东西(一)
最近我挺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打游戏或者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听点人物访谈的,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我真的很开心也很放松。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喜欢听点东西的情况,喔,好像那种做作业的时候听歌的人也不少吧,哈。前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听那个李玫瑾老师说的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真的蛮有趣的,我觉得。我感觉李玫瑾老师她对一些事和人的看法还是挺细腻的,她在分析一些案件里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的时候,总是能挖掘出很多很独特的点。比如她讲那个美国有名的校园枪击案时,她就很强调凶手赵承熙小时候的经历:有写过很多另类的小说,和周围人的关系,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移民的经历等等。里面让我很感触的是她分析的是赵承熙小时候写的小说,都是写一个五岁小男孩杀死他的父母或者老师这样的剧情,她从里面得出赵承熙对周围环境是很愤怒的,虽然赵承熙并没有在那时候杀死任何人,他父母都是好好的,但他就是对周围的环境有着一种敌意。然后这一点再结合他小时候有移民的经历,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说实在话,听李玫瑾老师这样观点,我是有多了一种对这个世界观察的角度。 那有些人可能就好奇了:“挨,你怎么又对犯罪心理学好奇上了。”哈哈,其实我想说我对在任何人的身上发生的寻常或者不寻常的事都感兴趣。我就是那种比较容易从一些人的经历中获得非常多感触的人的,可能这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吧,也是我和一些人之间显著不同的区别。再举个例子,我刚刚看的一篇心理案例: 小李,男,21岁,大二学生,很腼腆,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偶尔被老师提问,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一样。下课经常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同学叫他去玩,有时他只是冲着同学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小李是一个大二的男生。他自述:念高中时,有个单一又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和所有学子一样,都是奋勇拼搏,为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最终考上了大学。我并不满意,因为是一所本三学校,想想自己原来成绩都是本一线的,居然滑落到本三线,而班上的同学三分之二都考了本二线。我觉得高中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所以上了大学,我不想继续努力念书了,于是就开始混日子,每天过着浑水摸鱼的日子。我封闭自己,虽说是一个男生,可是性格内向,相貌普通的我并不太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所以和别的同学也很少交流,至今一个朋友也没有,可能班上的同学都很少注意到我的存在。但其实我的心里也有很多苦恼,平凡而普通,我感到十分的自卑。在班里我不是一个出众的学生,有的任课老师竟然叫不出我的名字。我太平凡了,不,应该说我太不出色了。虽然每天我也像其他同学一样上学、放学,可我总感到自己是在做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陪读。有朝一日他们都毕业了或者考上研究生了,我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周一到周五,有课,就拿着书本到教室找个后面几排的桌椅坐下,随意翻开书本,等待老师上课;若没课,就睡觉,睡醒了就吃饭。我在想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消极也很乏味,我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我能怎样做呢? 以上节选自《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作者 李秀锦 不知道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受,但我看完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两个字: 真 实 。确实是这样的,小李的自述也许没什么非常高深的理论作支持,也没有什么非常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修饰,但就是让我很有感触和共鸣。有时候朴实无华的话语不代表我没有认真的在和你们对话,而是我太认真的想要表达我自己的看法了,所以不得不把那些无谓的修饰给拿来了。我是很喜欢那些非常“简单”的人,他们写的东西可能并不深奥,但读起来却总让人不禁去思考,去思考很多非常巧妙的问题。 现在我在听一些有歌词的歌的时候,我都会在想作者在写这首歌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是以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写完这首歌的呢。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我只有在听到他们自己写的歌的时候,我才会听到很多最深处的东西,才会打动我的内心。 比如《救救我哆啦A梦》里的一段歌词 充满失败里的每一天中,被喜欢的女孩经常无视。 昨天在打工的时候,被店长训斥了55遍。 把任意门拿出来吧,想去远些的地方。 嘛,虽然你已经不在这里了。 至少在梦中,也想当一次英雄啊。 就连在网络游戏中都成为不了神明。 把时光机拿出来啊,想要回到那个时候啊 虽然很没用很没用的我,但是会打心底里笑着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很多人吧,他们接触的东西太浮躁了(包括我也是,所以我也在尝试让自己静下来写点东西,或者做点什么事情都好),一些值得思考和共鸣的东西真的太少了。当然,你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你是得付出你一定的时间去观摩的,也就是说你得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一些电影或者歌曲吧,他们所要讲述的故事是很长也很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也就是说你第一次看或者听他们,和你隔了很长时间后再去看或者听他们,他们给你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估计蛮多人都过不了门槛,他们也许在第一次看过后就会默默离开了,因为get不到任何感受啊。但可能我就是喜欢慢慢品味一些东西的人吧,我就很喜欢那种坐下来慢慢聊天的感觉,所以我才会去经常听一些访谈的东西。 我有时候真不觉得那种看很多书的人非常厉害,他们也许理论非常厉害,但他们有的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特别复杂,我就不太喜欢他们那种看法。我对很多事物看法都挺单纯的,可能我本身就是个比较单纯的人吧,我有时候想一些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把他们很简单的处理。比如有的人说他感觉非常孤独,然后又讲了很多东西,那我就会直接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他会孤独上,然后再结合我和一些人的经历就会得出属于我对他的看法。嗯,其实之前听了好多人说他们的忧郁和烦恼,我发现他们有的人好像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特别是有些人满口道理和逻辑,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我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出他的问题在哪,感觉他还是在掩饰自己的内心。这难道不是件很可悲的事情嘛,我们很多人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步步走了过来,学了二十几年,可有些人却连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真正究竟喜欢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有很多人还把爱好全部推脱到金钱上,认为自己还赚不够一定的钱,所以也自然而然就没时间去寻找自己的爱好。真的,,,你首先就得认识充分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还是有各种各样的人的,有的人喜欢赚钱,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思考,有的人喜欢创作。我觉得我们还是得拥有一些东西的,一些让人能去思考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还是存在不少会去认真思考的人,请不要忽视他们的存在。 嗯,,,好像不知不觉又说了很多东西啊,那这篇文章就不发动态了,就发在专栏里给一些人慢慢品味吧。可能想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你只有不断的坚持做一些你喜欢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吗种全然放松、全然把自己内心打开的状态下,你才会吸引到他们吧。我还是很想要做个真实的人的,想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那种把自己扮小丑给大家取乐的事,我始终还是接受不了。 我还是个比较遵循自己内心想法的人,有时候我觉得我边写东西边听着手机播放的东西,老感觉自己像回到了过去那个老旧收音机的年代。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年纪小的一辈家里还有没有那种老旧收音机的,我家以前就有那种收音机,,,喔我家还有那种放磁带的磁带录音机的,我小时候还经常拿它来播放歌曲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有一盘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专辑的磁带,真的,我小时候超喜欢听,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哈哈。挨,有时候还是挺怀念以前的,那时候哪有那么多先进的设备啊,只有一些老旧到不能老旧的机器,但自己当时却非常的沉醉在其中。现在该有的东西都有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自己的内心总是空着那么一块的,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想找回来。所以我会去思考,会去回忆过去,会去看看或者听听别人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会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好多的感受。 再聊回开头吧,我最近也翻了翻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东西,当然我最想看的东西还是关于犯罪心理的案例的,但我发现这部分的东西太少了,可能也是因为案件不对外公开的关系,我基本就没看到几篇取材于现实的案例(一些媒体公开的案件除外)。我看李玫瑾老师也说过关于案件的问题,她本人的主张也是不想把案件公开化,因为这会伤害到被害人的家属,他们还是要继续过生活的。但她内心也是有不少无奈的,因为她虽然从事犯罪心理研究,但她在工作中很少能接触到刚犯事的犯罪嫌疑人。那有人会问了:“挨,明明监狱里那么多罪犯,为什么会接触不到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是有疑虑的,当然,最后李玫瑾老师也说了,你去监狱里研究的那个不叫犯罪心理学,那个叫罪犯心理学,因为那些人已经被法院判决了的,等同于他们犯罪的动机都被定性了的:喔,你是因为怎么怎么进来的,他又是怎么怎么进来的。所以老师还是很苦恼的,她还说了那么一件事,有一次她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一桩案子的嫌疑人,准备对他作研究,但案子的负责人就是不让她去,说,你不能进去,只有律师能进去。那老师就想好吧,结果她一扭头发现,新闻记者进去了………所以有时候真的挺无奈的。李玫瑾老师最后还有点无奈的说了那么一段话,我觉得也挺有感触的:“无论是检查官还是法官,你不理解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吗。我希望他们知道,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不是为了我个人,不是为了我写论文,也不是为了我的名气,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认为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对这个社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