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直播错误
若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视频、论文我都是跳着看的。
鬼谷直播的视频录播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54y1d7Wk?from=search&seid=17970204414449354215
关于“恐龙古旧”
这是直播主要解释的内容。视频读了两篇论文,第一篇《Dinosaurs and th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Revolution》,论文核心思想是排除掉化石采集的影响,如工作人数、工作天数、岩石可用性等(如果不排除,按实际出产化石,白垩纪晚期恐龙多样性会持续升高),模拟当时恐龙种类的真实曲线,于是得到一条水平的恐龙种类曲线,表明恐龙多样性保持恒定,没有收益于白垩纪陆地革命。第二篇《Untangling the Multiple Ecological Radiations of Early Mammals》,用来说明哺乳动物收益于白垩纪陆地革命多样性爆发。但问题是,第二篇论文用的是未排除化石采集影响的数据。。。。。。既然白垩纪晚期恐龙种类上翘是受益于化石采集,这说明哺乳动物也会同样受益,没听说过有人专门挖恐龙化石碰到哺乳动物视而不见的。总之,恐龙选了一篇不利论文,哺乳动物选了一篇常规论文,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


看到有些观众逻辑没转过来,这儿举个例子说明一下:A国统计局计算流感死亡率,参考的是流感直接导致死亡的人数;B国统计局是直接、间接致死的都考虑。两国的统计都很权威,于是某百大UP引用这两个权威统计,得出结论B国流感死亡率高......这种错误的结论不能怪A国或B国的统计水平,只能怪某百大UP没逻辑。
关于“啄鱿鱼”:
在视频50分钟左右,鬼谷对啄鱿鱼进行了辩解。逻辑大概是:“因为没有论文论证喜马拉雅鱼龙的食性,所以它的食性未知,所以把喜马拉雅鱼龙当成是掠食者作为定论是错的。但说喜鱼啄鱿鱼是可以的,因为没有定论嘛。。。”然后鬼谷批判了一番不搞学术研究的科普人,“在论文里看到一句话就当真,分不清证据强弱”。此外还有个观点“喜鱼只有一具化石,所以嘴巴宽可能是个体特征”
1、“把喜马拉雅鱼龙当成是掠食者作为定论”,可能许多爱好者心中是当作定论的,因为从前网上基本只有这一种声音,大家也不会去管到底有没有论文论证。但我想问,鬼谷的观众在听到“喜马拉雅鱼龙啄鱿鱼”时,就不会把这当成是定论吗?
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把这当作定论。一些爱好者认同这种观点,是因为喜鱼那稀少的化石证据指出这是最可能的答案。不能因为考0分和考59分都不及格,所以0=59。不能因为化石完整度不达标就认为它信息为0。在目前的证据下,“掠食者”的可信度是大于“啄鱿鱼”的。
2、关于“喜鱼只有一具化石,所以嘴巴宽可能是个体特征”这个观点,犯的还是0=59那个错误逻辑。
3、既然证据不足时说“啄鱿鱼”是可以的,那别人说“喜马拉雅鱼龙是掠食者”也是可以的。鬼谷为什么又批评挺喜鱼掠食者的科普人是“在论文里看到一句话就当真,分不清证据强弱”呢?
看不清证据强弱的人到底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