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认识抽动障碍,关爱抽动儿童
近几年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后抽动障碍的就诊人次更是达到了高峰,并且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焦虑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同时也影响到孩子以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所以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不能忽视,不能静等孩子成长发育长大后自然消退。

一、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主要特征: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
一般认为的患病率: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患病率:5%〜7%
慢性抽动障碍的患病率:1%〜2%
多发性抽动障碍的患病率:0.3 %〜1.0%
但近年来,有逐步升高趋势:
◆ 大多数起病于:2〜15岁;
◆ 起病最多:以5〜10岁最多;
◆ 平均起病年龄:7岁。
◆ 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通常8〜12岁抽动症状最为严重。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5 : 1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强迫症状,存在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还有共患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部分孩子伴有神经损伤,存在精细运动协调障碍、视觉运动统合及执行功能的障碍,也有个别孩子共患头痛,睡眠障碍,共患病的存在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抽动障碍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
严重的抽动障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个性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多发性抽动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破坏性行为、功能损害以及和与学业相关的问题。

二、抽动障碍的分类
01.运动性抽动:
简单性的运动抽动表现:如,眨眼、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斜颈、提肩、耸肩、扮鬼脸等;
复杂性的运动抽动表现:如,蹦、跳、跺脚、打自己、走路回旋、触电样全身耸动、或反复出现一系列连续无意义的动作,也包括一些模仿行为和猥亵行为。
02.发声性抽动:
最常表现为:不自主的清喉样咳嗽、吸鼻子,嗓子“坑坑”发出声音,重的出现尖叫,重复语言,甚至于说一些与家庭教育自身素养不相称的脏话。
03.感觉性抽动:
还有部分患者在运动性或者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也可以认为先兆症状或者前驱症状,孩子会诉说咽喉痒感、痛感、冷热感或者其他异常的比如腹部有气体上串感觉,从而做出一系列的抽动动作。
三、抽动症的病因和症状
大多数学者认为抽动障碍发病原因是:由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心理、免疫、感染以及环境等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是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常见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食用一些巧克力,甜食;总是被人关注和提醒;或者接触过敏东西等因素后容易加重或者诱发反复出现。
四、抽动障碍的诊断方法
抽动障碍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主要是依据抽动症状以及相关伴随着精神行为表现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
详细地询问病史是诊断正确的前提。
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是必须的,目的在于排除一些疾病以及尽可能地发现一些相关的原因。
特别提醒: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抽动动作,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明确诊断以及排除一些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石春雷主任说:在日常接诊中,在面对孩子的疾病问题时,有这样几类家长,他们的做法都不是可取的。
1. “谈药色变”型:“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物都是有毒的,特别是西药……
2. “自行治疗”型:***家的孩子用这个药效果好,我也给我家孩子用……
3. “无需干预”型:哎呀,小朋友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一大自己就好了,不用治疗……
4. “扩大疾病”型:医生、医生!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特别严重了啊……
治疗不仅要对抽动的症状控制,亦需要关注共患病的治疗,同时还要对家庭成员进行科普指导以及心理干预。
同时,鼓励孩子要积极参加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游戏,看惊险恐怖片等;注意饮食,遵医嘱忌口等。
抽动症的治疗一定要明确治疗的主要靶症状
也就是目前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或者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
有的时候是抽动本身,有的时候是共患病问题
比如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是影响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问题。
还有共患强迫、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
我们应该首先处理的是孩子们这些情绪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家庭氛围以及成长发育影响很大,危害性更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