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绍林的“孤独”和“愚忠”

2023-06-21 17:17 作者:黑暗de空间  | 我要投稿

我以前觉得张导演只是精分,矫情,不懂细腻刻画人物,可如今把他改编的一些内容串连起来看,很难不认为他带有明确目的。


我将他剧中之孔明体现出的“特别”人物意义,大致划分为三种。


一,孔明水平其实没那么高,思想境界也没那么高。

例如:

央视版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计谋成功,而是诸葛亮太紧张,弹琴断弦,出了意外事故,司马懿才心疑退兵。这故事其实从根本上否认了空城计。

央视根据毛版演义内容改编,导演不会不懂最后诸葛亮的话是“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但又故意改成“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编剧境界似乎比罗原版“悠悠苍天,曷我其极”更低俗。

最后孔明临死前的大梦幻灭,直接令他自己堕入无底深渊。



二,孔明并不受信任。

唐老师的孔明六出祁山前,跪在地上哭求刘禅,周围大臣们一整片丧尸冷漠脸。

火熄上方谷前,王平还在给身体很差的诸葛亮捶背,可在上方谷诸葛亮伤心淋雨时,王平却是一脸嫌弃地躲了一脚,并没有呈现继续关心诸葛亮的样子。这前后态度的对比,很难说导演并非故意。

并且,我发现张绍林给“反派”魏延的心理刻画却比原著丰富。原著魏延是长了根反骨的工具人,但央视的魏延却显出了一个反派压抑、叛逆的综合人格,还在有些片段展开了他的视角——张绍林导演的魏延视角还颇为人性化,让魏延作为将领代表去发现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神人。诸葛亮曾经一口咬定他有反骨,又不给他大展雄才的机会,可自己却一次次计划泡汤。例如上方谷诸葛亮计划落空时,魏延视角展开了。

上方谷魏延归来时凝视诸葛亮


三,“愚忠”很洗脑。


最后,孔明临终前巡军,全体士兵给他疯狂下跪磕头,简直如给万岁爷磕头一样。而此刻我联想到,剧中孔明也是这样给刘禅卑躬屈膝的,很像一个老奴仆。其实孔明巡军时,张还安排过一个老兵给孔明送刘禅的蝈蝈,令孔明无奈的剧情,被王扶林删了。

我觉得卑躬屈膝这个形式展现给现代观众看,是十分体现封建尊卑等级观的。再进一步分析,央视刘禅跟演义版的区别是:他已经沦为半智障了——那么诸葛亮是给智障卑躬屈膝;而央视诸葛亮后期则是一个有点钻牛角尖的形象——那么士兵就是给极端者跪拜。这是不是证明张绍林要把“愚忠”体现得淋漓尽致呢。

以上种种,皆令本人感受到张绍林对于孔明的态度是带有明显批判的。他拍一些底层士兵被孔明的情绪感染、煽动,仿佛视孔明为“万岁”,但又让孔明身边某些有知识经验的人以至整个朝堂,以逐步怀疑到彻底失望,或清一色冷漠的态度对待孔明。所谓有果必有因,因此唐版孔明后期的极端甚至狭隘情绪,正是张绍林所需要表达的东西。


1.孔明个人思想走极端、情绪开始不稳定。

2.单纯的底层或憨憨们继续信任孔明。

3.朝堂所有人都反对孔明,孔明身边某些亲近的人也逐渐觉得孔明异常。


张绍林用以上三点来告诉观众他心中的“是人就有缺点”、“忠心变愚忠”的可悲可叹的孔明,以及蜀汉集团后期分崩离析的局面。


从这一些内容来看,张给予孔明的遐想,确实比85版孙光明导演要“丰富多了”。他想探讨一些演义讲不到的内容,这我觉得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吧。


但张导演之所以显得那么精分、狭隘,是因为他太二极管了。历史上孔明既然能挥师北伐,不可能朝堂上所有人都反对他,清一色丧尸脸。孔明身为军师,自己一个人淋雨,让周围人等着,不顾自己身体也不顾军心,十分离谱。周围人宁愿等着孔明淋雨都不关心他则更加搞笑。假如他看过《三国志》,应该也知道孔明本人就是有完成统一大志向的人,而且后期他是一个权臣,他不至于只为了完成刘备的愿望,也不太可能在刘禅面前故意整得那么卑微可怜。历史上的诸葛亮个性稳重,不是打鸡血的,不至于看到一点阳光就灿烂得如同穷小子中了一千万,遇见失败就要淋雨。《三国演义》的孔明也不是那么偏激的。

为何唐老师的孔明听说孟达要举事,就激动成这样了。八字都没一撇呢,所谓大喜就是这样表现的吗?所以张绍林是故意让孔明这样偏激的。演员的表演离不开导演的建议。


此外,本人觉得,蜀汉集团后期人心崩离,有先天条件、地域环境、派系集团、传承制度等等复杂历史原因,但张导演直接令孔明变得情绪化、极端化,对于揭示复杂的历史原因其实没什么作用,反而在无意中令他个人给整体局势背锅了。


并且,我觉得张导演多少不够尊重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其实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存在过的人,而是代表了正义、坚韧、忠诚的精神,拥有鼓舞后人的浩然之气,而张导演身为央视三国导演,心胸不够宽广,他选择灌输给观众他自我审视下的孔明形象,以未必存在的偏激否定了世世代代老百姓心中的精神偶像。


张绍林的“孤独”和“愚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