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汇总--中华文明的凝聚力

民族文化与凝聚力
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汉语就是中国人存在的家园。人有语言,于是人有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呈现出来。万事万物,整一个宇宙向人呈现,因为人在语言中了。
而不是科学观的去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人是高级动物的表现,发明出一套符号工具的系统。用一个个词语做符号,给外部事物贴上一个个标签,然后把这些符号组成在一个句子里面,用一句又一句的句子来保存和传达信息和知识。
因为有了语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感情,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起来的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在他所属所在区域的那个母语给他的。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的,也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征的消失,是应该这样看语言的。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的词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那些凝聚了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也就是中国的人生态度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词语是无法翻译成欧洲语言的。比如:缘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恩爱:讲的是交互性关系,一日夫妻百日恩啊,恩是双方的,恩是跟爱连在一起的恩;比如慈孝;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发展,也给所有的民族带来了文明认同的危机。冷战后,美国自由主义推行中,遭遇无数抵抗,引发很多冲突,包括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有外来文化传播的地方,就会出现文化反弹。越曾经伟大的文明,反弹越激烈,因为它自尊心强。
a. 中国:有推广西学的严复,就有捍卫传统的辜鸿铭;有陈独秀、胡适的新文化运动,就有章太炎、章士钊的文化复古派;有自由主义,就有新儒家;有西医,就有中医;
b. 伊斯兰世界:西方文化越流行、越强势,文化本土主义越要强化传统文化与之抗衡。
c. 西方世界:担心东方化,中国模式的扩散,一带一路的影响;也同时担心伊斯兰化。所以大量右翼政党当选,限制移民,保护传统;
米尔斯海默,2018, The Great Delusion 《巨大的幻觉》“自由霸权为什么行不通?因为民族感情,因为世界各国总有顽强的、生生不息的民族感情抵抗外来的自由主义。”通俗讲:很多国家根本不想要西式的民主主义,他们想要的是民族自豪感,是宗教归属感,是文明的认同。
——刘瑜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