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威服欧洲,美国全球霸权,中国距离超级大国还有多远?
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了一则号外《十问中国之未来》。在那个军阀割据生存艰难的年代,构建了一幅百年后的中国治理蓝图。
时光略过92年光阴,先辈们的遗志大多得以实现,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
而在互联网上,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和老一辈人相比,有了根本性转变:
外国的月亮不再比中国的圆,被打倒的“臭公知”再也无法撼动中国的舆论基调。
那么,从“美朝治世”到中国再度“成为世界中心”,我们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样的?今天王小帅就抛砖引玉,和大家一同探讨现代版《十问中国之未来》。
第一:中国的GDP何时能超越美国,重回世界第一?
钱袋子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迈向世界性大国的最重要基础。
1900年前后,美国的GDP超越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龙头老大,但是美国真正取代英国的时间却在1945年之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全面衰退的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是美国的债权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还完了英国的外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为了换取美国援助,不仅打包卖掉了几乎所有的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甚至还欠了一屁股美债。
截止到1950年,美国一国拥有的黄金储备独占世界50%以上,这才给了它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攫取世界利益的初始本金。
说回中国,我们现在持有天量的美元外债不假,但是和当年英国欠美国的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战前美国实施金本位,一战后美国有《中立法案》,所以英国人付给美国人的钱可都是实打实的黄金。
今天的美元美债是信用货币,它想发多少就发多少,我们中国拿到手上一张张绿油油的纸,因为随时都有贬值的危机,所以它的价值远没有过去英镑那么值钱。
2020年,中国GDP换算成美元为14.73万亿,而美国为20.95万亿,前者占后者的70%,刚好是鼎盛时期日本的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中国GDP总量有望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
但是国统局的保守估计,我们还有至少20年的路要走,我们的产业链还不够高端,我们的系统性风险远未解除,没人知道未来二十年会发生什么,但稳定的发展环境一定是我们追求的第一目标。
第二:中国军事实力何时能力压群雄,震慑宵小?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说: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武器的批判。
讲老实话,目前的中国地缘环境依旧困境重重。国家统一未能彻底实现,三条岛链还牢牢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西南方向的邻居不怀好意,东北亚的局势一点就炸。
1981年,苏联发起“西方81军演”,五十万苏联红军用简单粗暴的“核弹轰”和“坦克冲”让资本主义国家直呼“苏联一个礼拜就能从东德推到大西洋”,五支红海军舰队拥有不输美国的全球投送能力,在古巴,在东欧,在埃塞俄比亚,强悍的军事投放能力让美国投鼠忌器。
目前而言,中国的陆军有实力让一切胆敢踏上中国土地侵略者有去无回,但我们的海军依旧不够强大。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布局,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庞大。
非洲的基建工程,中东的石油资源,巴西的铁矿石,美洲的农产品,还有每年上亿规模的远洋集装箱,这些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需要一支甚至多支舰队的保驾护航,从蓝海海军到深蓝海军,任重而道远。
第三: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何时能超越西方,真正引领全球?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次农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每一场生产力发生质变的革命,都成为了后发国家追赶世界的赛道。
在信息时代,中国抓住了这场变革的末班车,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我们的欠账还有很多。2018年,中国科研经费为2980亿美元,差不多是美国5834亿美元的一半。
而在过去,我们的科研经费曾经历过不及西方国家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窘境,这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许多需要长期投入的高精尖民用项目上,落后西方很多。
我们有两弹一星,我们有高铁有空间站,但华为的芯片困局至今未能解决,这是西方几百年科技发展积累下来的先发优势,时至今日依旧余威尚存,我们想要发展超越,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或者说给科技工作者的待遇投入一定要继续提高,提高到哪一步?
我认为至少不比那些天天上热搜的明星低,那些明星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出场费,这真的合理吗?
嗯对,我知道这是资本炒作,是市场定价,但经济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锚定效应”,就是对大多数产品的估值,它都要有一个参照物,像船锚一样将被定价品与参照物紧紧相连,比如铁矿石和钢筋。
那么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和国家未来前途挂钩,理应获得更多更丰厚的报酬。
第四:中国何时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价值输出,攻守易势?
关于这一点我想多说几句:苏联什么时候最强大?是它那拥有上百万军队,数十万飞机坦克,万余发洲际核导弹的时候吗?都不是。
苏联真正的强大,是遍及南美的切格瓦拉,是踏遍非洲的恩克鲁玛,是日本的赤军,是法国的五月花,是越南的胡志明小道,是一代又一代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青年。
我非常不赞同“扶持傀儡”的说法,因为一群没有理想的人搞运动,充其量就是今天低配版的“黑命贵”。
人不能万岁,但思想可以永恒,苏联和它一度拥有过的共产主义理想,才是它成为世界性大国最重要的杀手锏。
那么回到中国,我们早在四十年前就不再对外进行文化价值输出,这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舆论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一定会被敌人占领。
自1949年起,西方长达七十余年的对华抹黑早已经根深蒂固,说句那啥不正确的话,今天的英文互联网上,不友好的外国对华言论占到7成以上,唯一那部分对华友好评价还被某些媒体拿出来跟宝贝一样反复炒热度,这叫啥,这叫蒙着眼睛哄鼻子——自欺欺人。
这样做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造成很多人误以为外国大多民众对华友好,完了出国一看,直接世界崩碎。
美国的文化输出一向很高明,以好莱坞为首的文娱产品充当着美式价值观传播的急先锋。
拯救大兵瑞恩?多么的伟岸光正,忽悠的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去当“上帝的选民”,却对五十万新冠亡魂视而不见。
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输出也很厉害,可我们今天的文化产品,一直缺乏有能力在国际上刺刀见红的竞争力,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中国的崛起之路始终会有一块短板。
第五:中国何时能确立超越美国的全球治理模式?
封建时代,中国是天朝上国,东亚的国际格局在朝贡贸易的体系下平稳运行。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英国为首的老欧洲初次在白人世界推行国格平等的现代观念。
此后三百年时间,几乎每一个长久的世界性国家,都有一套自己处理世界问题的基本准则,美国人在“自由”之下推行“霸道”,苏联人在“民主”之下“大国沙文”,换句更直白的话说,谋求利益的手段不一样,但竖起的旗帜一定要站得住脚。
着眼中国,城楼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绝非虚言,可这只是纲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搭建骨架和填充血肉。
过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得到成功实践,今天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步推行,或许在未来,我们还将推出更多的战略构想。
说句题外话:网络上盛行的“入关”学有一定的道理,以明末之中国比喻世界格局也无可厚非。
但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美国,不同于西方的全新治理模式,荀子云: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只有先进取代落后,光明取代黑暗,自由取代桎梏,平等取代剥削,才是中国治世的终极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或许在未来,当中国解决了硬实力的问题后,与西方的路线博弈才真正开始。
总结一下,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国,我们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路线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一部分成就。
过去七十年,我们的父辈们用辛劳和汗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了不起的国家工业化历程,所以今日,我们能在国际场上和美国人平起平坐,谈笑风生。
所以今日,我们能在家刷着手机看着电脑,不用担心被“民主”的炸D伤及性命。
一场疫情加速了美国的衰落,这是我们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但却不是我们主动出手的时机。
因为矛盾不能被掩饰,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将聚焦国内,探讨那些发达国家或趟过,或深陷其中的发展巨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