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影评
在正式开始写影评之前,我想讨论一下所谓“文化输出”的含义。什么是文化输出?说不清楚。西方世界似乎闻风丧胆,甚者有前些年的“谨防中国文化输出”。文化文化,以文化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谓文化输出不是流于表面的所谓神女劈观,海灯节;不重于所谓鱼灯,传统手艺。而是能引起全世界共鸣的、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然则真正打动人的是神女劈观的勇气与抗争精神,是海灯节“纪念”英烈的核心本质,是鱼灯中寄托的牵挂与乡愁。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去看《阿凡达2》的。没看1,但是看完觉得这1不看也罢。抛开炫目逼真的特效以外,不得细品。
推荐指数:9/10
个人评分:8.5/10
观前提醒:刚看完电影刷朋友圈看到朋友说的:“没看1的推荐先看1再看2”。实际上《流浪地球2》的性质属于是1的前传,和1有多处照应——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先看2也不要紧。但是鉴于制作团队确实死命自己卷自己。先2后1难免会觉得高开低走,建议看完1或者看完2也别回去看1。(乐)
我们进入正题啊。
抱着续作必烂的心态来看2的。事实证明,不能凡事都把期望值整这么低,心脏容易受不了。所以本着客观唯心主义,2确实卷死1的事实下,这部续作的各方面可以说都远远地超过1。
首先一定要说的是——还得是阿鲲老师,音乐配适度很高,绝对是牵引点燃观影体验的,呃,烧烤必备的啤酒;部分经典场景沿用1的BGM,经典且适宜。
下面是2绝对优于1的部分。
其一,镜头语言。我不太能准确定义“蒙太奇”,但是真真能做到每个镜头干净利落,一方面是细节上的暗喻,一方面补全第一部设定。称得上是酒酿圆子上面那一撮干桂花,提味增香,正因为恰到好处而必不可少。例如临末了大楼前《打结的手枪》,不必要,但是少了确实不够香。抛开细节放大来看随剧情逐步推进,镜头语言运用越多样。大到铁幕大楼,小到微微灯光下等待破旧收音机中消息的人民——即使是默片也能感受环境乃至心情。
其二,人文情怀。科幻片应当宏大,但是不能缺乏微末。作为那个理工出身的电工(虽然咱也理工出身),在大部分文章中其实是缺乏人文情怀的——有,但不多。我们举《三体》的例子,我们只能看见时间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飞逝,主角们从冬眠中醒来。在大刘的笔下角色更多是“工具”而非有情感的“人”。《流浪地球2》相对1更加重视了群众视角、个人(家庭)视角,情感在引起共鸣的同时推动剧情,比例把握恰到好处。
其三,人物塑造。演员的表演能力与角色塑造使得《流浪地球2》真正变成了地球的群像,而不是《刘培强传》。有一线的战士、科研人员、建设者,自然有普通的民众,也有谈判桌、发言席上坚定的表态者、发言人(相关细节下一点再议)。当然这一点和演员本身是分不开的——李雪健老师是神,谁支持,谁反对?刘培强是一个视角,而非全部的视野,多视角适时切换,如拼图一块块归位,最后化为完整的闪烁蓝色焰尾的地球图景。人物塑造丰富人物关系。如果整部电影是一个大的线索板,那么一个个角色钉上板子,用红线引出到另一个人身上——由此而来的是当角色一个个退场(从板子上取下来)给观众带来的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出人人都会,怎么把“取下”的过程合理化,优化方见塑造功力。
其四,我津津乐道的所谓“文化输出”。 “面对天灾,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中国人骨子里从来就有“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在的。“移山”是个很好的名字——愚公移山。前些年网上很火的一段话:西方的火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而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唯有诺亚方舟,而中国有前赴后继的鲧禹治水。没有完整看过这部中篇原作,但是听师父说,和电影一样,原作中计划也是由中国提出的。中国人不过分信仰神明,中国人向来创造神明——我更武断一点的说,中国人的神明向来是有担当,勇牺牲,为国为民的英雄们,——所谓“中国的脊梁”,化为天上的群星“为走夜路的人照个亮”。然后就是“一个都不能少”——部分的、虚幻的生存不能定义为生存(这点和1否认“种子计划”一样),国人的精神一直是“为人计,为子孙计,为千百年计”的,难做评判。另,“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牺牲”本身不值得歌颂,但是牺牲是值得歌颂的,点燃核弹这一幕尤为震撼。往高处升华,《流浪地球2》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践行国际责任的大国风范,显示出中国对于人类团结一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倡……不多赘述。讲中国故事,不一定要完全讲中国的故事。以中国视角,中国思想构建剧情,世界体系。随着深入,其义自见。
其五:线索伏笔。监控摄像头贯穿全剧,多次出现,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当然这个次数太多略显刻意),最终才表现作用,安排相当精彩。
其六:相对于第一部,很多梗和笑点能做到更贴近当代。所以作为贺岁档比1更为合适。另,欢乐轻松整体安排在前半段,节奏安排合理,轻松带观众进入设定时代与世界。
正经的写完了来吐槽一下。理论细节方面挑不出什么毛病,当然这个因为不够专业+学艺不精,整体下来科幻感足,量大管饱,对应特效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甚至有点可惜这电影为什么不整成3D。第一眼看到太空电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想这个东西的可行性以及实现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支持(这个可能就是三体后遗症了,纳米材料什么的)。鉴定为纯纯油饼,人家是科幻电影啊,看就完事了。另外就是即使到电影最后2065年了,你什么年代了还在用传统手机和传统耳麦,然后还有贯穿全电影的Π形机器人——合着你们科技没发展啊hhh。所以其实还是老问题,大世界观下的个人/生活细节没有注意。(前面磕磕绊绊的合着吐槽挺流畅的草)
主观上我其实想给9.5的,但是正是因为确实喜欢,所以多严格一点,上面吐槽的细节扣0.5,这种片放贺岁档不错,再扣0.5,把推荐指数拉满就行。
最后引用一下《流浪地球1》的主题曲词,当然,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觉得这是最符合整个系列意境的句子了。《流浪地球》系列必然还有第三部,还是为制作组祈祷一下吧(笑)。
最后的最后,用我喜欢的这首《戏歌》的结尾结尾吧,这倒是自己的私心了。
我锁都丢了 我还要钥匙干什么呀
但你说了 戏得唱完
你老说我没目的 我老跟你说人不都这样儿么
现在倒好了 我明白了 你在哪儿呢
这世人一个个儿都在呢
你在哪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