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想(一)6.16-7.26

2023-07-26 20:38 作者:小学二年级的sj  | 我要投稿

以下文字均是从纸上誊过来的。 开启这个随笔,意为记录读书的感想,几句话的那种。不料越写越多,便干脆作为随笔,但由于之后也许还有那种几个字的感想,所以仍然保留原题《随笔》 1.小说三篇中“对话练习”一篇极适合拍微电影。 2023.6.16 12:14 2.书籍是文化区分的重要因素。各国的孩子多看他们国家的作品。中国孩子可能读鲁迅、史铁生较多,日本的孩子可能看川端康成、太宰治看得多。中国文学多样性很高,不好提取共性;然而衰、性、凉却几乎不约而同地是我所看过的日本作品所共有的。如此文化环境下所熏陶的孩子自然区别于其他民族,各种观念之类的。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客观存在的差异,而已。 因此写出的作品也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基因”的体现。 2023.7.5(期末考完之夜,读挪威的森林)

3.一些书似乎有极度相配的音乐与之“不谋而合”,当然也是主观的,我实际上一直不清楚到底是这两个事物天然相配,还是因为我在读书的时候恰好听到这个歌又循环播放而建立了联系,我觉得大概率是二者的共同作用。 这些音乐也许与书的风格、情感贴近,在阅读时产生了“共振”的效果,使人更易陷入其中。(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如余华的《兄弟》与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Gotye),《挪威的森林》与光るとき(羊文学)。 4.览遍群书,看遍日漫影视,似乎所谓高中生活应该比当下更精彩些才是。恋爱、冒险、合宿、浴衣、草坪与河流与风,夏日祭、学园祭,燥热的空气中浓烈的汗水交织,冬日温暖而安心的缠绵。即使这些存在于现实,现实是否能够反射出那般多姿多彩的生活呢?提出这个疑问的我也只是在自我安慰罢了。 感伤已不是一时的了,但促成我写下这篇文字的却是几分钟前的扪心自问(大概不能作名词):“我有必要去憧憬那种如梦似幻般的校园生活吗?”前人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不要去成为第二个xx,而是去成为第一个oo。”xx指伟人(牛顿、爱因斯坦etc.)oo自然指被说教的人,像我这种觊觎他人生活的人。 曾经的我从类似基督教赎罪的角度释过心结(大概是在初二被君名困扰时),即“今朝为真理献身,来日沉醉于理想的生活中。”然而这种思想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没有先前那般牢靠。 但我仍相信着。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转移视野,负重前行,直到看到死亡前的黎明。 2023.7.26(补课晚自习)

感想(一)6.16-7.2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