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评价一部电影总要根据导演想讲什么,而不是电影讲出来了什么?
这部电影一开始的故事估计是想解释鸭子,然后给笑人的行为铺一个理由,因为他看见了太多好人自愿赴死,却救了贪婪的坏人这种事情,所以产生了若是天下无恶人,则世界美好这种想法。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最开始的故事,不够吸睛,不够细腻,转折突兀,一开始就想上“价值”,非常之尴尬,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我是本着不看完不能评价的原则坚持下去的,如果没有人吹是神作,这里我就已经弃了。
如果刚开始可以用大量主角的沉默,注视,和哄抢,丑态的人做比较,观感上会更好,懂的人会懂,不懂的人后面也会有角色的对话给他们讲,太多的道理真的有点尴尬。
后面有了一个新人物殷凤,这个角色刻画的非常浅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要衬托主角的观点是电影主要观点,在刻画这个角色的时候有很多设计上的矛盾点。殷凤,一个内心向善,但是因为村子遭祸而生出杀一人救千人想法的人,居然不会在言语间透出自己是个罪人的愧疚感,居然会去指责主角做的不人道,要取人性命,一个认为自己是罪人的人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立场去指责另一个“罪人”的,只会疑问究竟是直接杀了痛苦更小,还是让一个好人在道德里面滚千刀更好。但偏偏在电影的最后一段说自己是个罪人,该死。如果 这种愧疚感是中途产生的,也没有任何出伞慢了,手部握紧伞,丝线标投偏,发现了装没看见,要杀的人跑了却没有想追的想法的特写,电影里倒是有一幕她说不想追了,但是那一幕无论怎么看都确实 是因为主角让她产生兴趣了。
从各种行为来看,殷凤是一个果决杀人不眨眼并且坚信自己理念的人,从她说的话看,她是一个干事不过脑子容易动摇天真甚至有些只许官兵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蛮不讲理的蠢女人。
笑人和主角团的冲突,他为什么从“幽灵”变成了大地怒火的宣泄者,为什么会从质问彼岸花的存在变成维护彼岸花存在甚至推动彼岸花散播,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这让笑人的存在有些立不住,他恨的从天地变成了被天地鼓弄的人,这跳转未免有些太快了,后面的台词里也没有提到他的经历和转变的原因。
内容还是那些老生常谈,一人换千人,换不换?两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三个选择,我们还可以离开。世间因果循坏,报应不爽。最后一句人类太健忘了,也就是历史总是重演。不管导演内心烧了多少团火,作为一个观众,只能听到导演说他有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