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023-08-13 03:08 作者:樨_瑾  | 我要投稿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句诗是苏轼的,我觉得,我大概是这一年才逐渐理解了,为什么世人大多喜爱苏东坡,不过我总是偏爱王安石一点。 上学的时候,因为课业太多、事情太多,对历史社科、文艺影视作品的认知或者说涉猎,还是比较浅显的。年轻的时候总是太过于焦虑,也太过于浮躁,但是又偏好理想主义,然而对现实认知不够的结果,往往是理想主义变成了空想。 后来逐渐学会了适当“摆烂”,与其说是“摆烂”或者叫“躺平”,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断舍离”,也就是常见的:给人生做减法。 其实这一代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心路历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这句话真的是有道理的。 相比于上学期间,这几年没有那么地“忙而无用”,甚至于说,除了增加些没什么用的奇怪知识点以外,就像没学到什么一样。但是这四年的社会大学,却教会我的是另外一种东西——生存智慧/生存哲学——这可比纯粹读研能学到的东西多多了,就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区别一样。 中国人总是那么地讲求实用主义,我也必不可免地受到影响,凡事总希望能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以前没有正确地理解这种“实用主义”,总归是有点浮躁。马克思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前总以为改造世界靠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可以,现在却发现,所谓的改造世界,其实就是靠一点一滴的小事和努力,去构造一个更加有希望的未来。 这一年我补了好多旧作品,又追了许多新东西,我开玩笑说,我在“文艺复兴”。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是促进思想的解放,我个人的“文艺复兴”,更偏向于坚定我的信念和给我安全感。 不得不说,我幸运于周遭有太多深刻理解“唯物辩证”的人,我跟着他们,总能更新我的认知库;而“唯物辩证”,总能带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的,我选对了路。 年轻的时候不信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套理论,也不信什么“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现在么,却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心理安慰,人终归是需要点人文社科的温暖的。 而我写这些,是真的发现,26岁的我和18岁的我,以及22岁的我,恰好如三个阶段的变化,也是正好看到一个好的编剧笔下的榜样人物不卑不亢地说出理想中那些该说的话,回想起对于近期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我在和某人讨论时我在意的唏嘘和无奈,忽然发现,真正人格独立的人,是可以做到——照亮该照亮的、驱散该驱散的而无惧自己这束光会被“黑洞”吞噬——这一点的。有一刻我是发自内心地觉着,人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说出那句“我无意与任何人为敌,但谁若是与真理为敌,那便是与我为敌”,而不必受阶级、财富、地位的绑架与桎梏的。 中国的学生从语文教材、历史教材和科学教材里,见到了许多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有的人从这些人生里看到的是向世俗屈服,有些人则看到了不公,有些人则教会了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斗争”。以前的环境里,总有人说人不能太单纯,要学会世故,可是我知道身边总有些人朝着“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一目标在努力,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要给自己不断地拓宽容错空间,所以,博弈终究是手段,根本上的,其实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挣得一个有希望的容错空间罢了。 我只是觉得,这一年我的心境变化很大。 看到过一个说法,沉湎于遗憾是因为什么都想要,我以为我明白了“月盈则亏”、“慢即是快”这个道理,可是思维反刍这个催化剂,是很难消除的,所幸的是,时间确实可以帮助消除。其实,更主要的因素是,新信息的覆盖频率可以随着认知和经历的扩充而增加,于是,仿若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刻一般,26生日那一天,我确实感觉到了——人的前25年,是用来完成大脑的真正成熟这一任务的——与此同时,和解、放下、平和等等词汇,变成了对自己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就做到的事物。 所以决定在26岁伊始,将思绪整理出来。 行文仓促,碎碎念至此,也算是一份生日礼物了。 机缘巧合下加了莉莉肖的微信,昨天看到她发出的一段话: 其实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心中都非常清楚,所谓的“命运”未必会眷顾你的努力,也未必会嘲笑你的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婉转的借口或是一个做作的谦辞,只是因个体的极度渺小才衬托出它的冷酷。但于我们而言,一生之中能够全心全意为一个堪称梦幻的理想而全力一试的时光的确宝贵,或成功或失败,或小有声名或无人问津,在多年后某一个独处的黄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回忆,会偶然间从记忆的深处一跃而起,重新煮沸我们逐渐老去的胸膛。--湘遇选调公众号

这段话给我的触动很大,给我的启发也很多,重要的是,我敬佩她不惧的勇气,以及勇气背后所支撑的强大的认知体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