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关于死亡,我道听途说了不少,自己从没认真想过。不知道要想什么,该如何认真。
有些人,和死亡走的很近,情不自禁去思考,这是正常的。这句话听着怪怪的,但没有贬谪之意。或者这样解释比较好,死亡是生命的再一次出发。它如朋友,靠近你了,也只是想祝福你。如果你担忧死亡,不如敞开心去拥抱它,它实际上并没有恶意。
社会中常见的死,比如压力大,想死了算了。这种死,我觉得不算死。死亡是自己的事,这种死顶多是给别人个交代,实际上你还活着,或者还没死绝,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他们就是你。这可以叫做社会性死亡。但你死了,要社会认可,听起来很荒谬。新闻上一女子轻生,跳入江中又大喊救命,不是坏事,海水让她一激灵,抖掉了人世纷纷的虚饰,她意识到自己生命比一切都珍贵了。总之,社会性死亡不是死亡,社会性出生也不是出生。你认可了自己的生命,也认可了死亡,才算。否则,你只是孔孟的幽灵,溺死鬼,水鬼,奈何桥上往复的人流。
想到海明威举枪自尽。再用木心的话:“真的以死而殉道,一定理解尊重那不死而殉道者;真得道而不死者,也一定理解死而殉道者。” 我尊重敢死的人,但我会赖活着。生活人事的浮沉不会让我想去寻死,这还太小儿科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一种博大的“活着”的生命观。我不知道海明威被什么所击倒了,因为他算得上真正的猛士,打拳无敌手,飞机失事两次死里逃生。他要生在我们土壤,可能就不舍得死了。
还有个狂人,福柯,真的去“寻死”,(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敢玩弄死亡的,他算天下第一号,不仅尝试快死,也积蓄慢死。最后死于艾滋,形骸放浪所致,他自己清楚得很。有些原始部落,文化里就带着寻死,折磨自己,与魂灵交通,来增进自己。古代的巫师也爱这么做,把自己弄半死不活,通灵了。
传统文化中的神鬼,都是人间的东西,和死亡没关系。鬼算得上心理学的一个源头。报仇的,吓唬人的,都有动机,有了动机,就落回人的把戏了。日本的鬼有些不同,见人就杀,管你好人坏人,似乎不守“道上规矩”。但这与民族有关系,狂,热,燥,下克上,隐隐中露出推翻道德的心,所以鬼也狠,这还是有动机的。
苏轼从《赤壁赋》中透出来的生死观就很开阔。客觉得自己渺小,不能和仙人遨游各地,永恒世间,这实际上是贪婪,不想死。苏轼说:“你看,你活的都是别人的,瞎活,所以不甘心。来,我带你感受下生命的美好。”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客人一感受,眼神明亮了:“咦,真的是!”开开心心睡了。“死生亦大矣”的王羲之,介于客与苏子间,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还差一些悟出来。
关于死亡,这是随手想到的,所以不做结尾。
但还是忍不住说,死亡和生命,其实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