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Metro】武器简介(制式篇)

战斗刀:

刀具,和任何一种其它的武器或者工具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消耗品,但在使用者悉心的保养下,一把刀具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出乎意料地长。这意味着即使在核大战过去已经有数十年的现在,仍然可能有不少人持有状态良好的制式,而非地铁土制的战斗刀。曙光号远征队的成员山姆很可能就携带着一把这样的刀具。

折叠军锹:

军锹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适用于挖掘掩体,清理废墟等一系列工程作业,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战斗中给敌人开开瓢(边缘开刃效果更佳,起到的效果近似一柄手斧),虽然在单纯的工具一途上,双手握持的长柄工兵铲会更好用一些,但它很显然不能和短柄的军锹一样可以方便地随身携行。一般来说军锹会有固定式和折叠式两种样式,后者可以进一步地压缩携行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但是相应的整体结构强度会比前者要差一点。


左轮手枪:

和一眼就能看得出是“地铁造”的土制左轮相比,这种左轮手枪无论是在做工上还是在整体结构上都更像是战前的产物(或者至少,仿制战前型号的产物)。它使用.44马格南弹药(特殊弹种包括穿甲燃烧弹),早在核大战爆发之前使用这种弹药的手枪便以大威力而闻名,在地铁中也是一样,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一至两枪,它就可以放倒人们可能在地铁中遭遇的绝大多数变种生物,不过,受到弹巢容量和射速的限制,这种武器不太适合在极近距离上使用或是用来同时对付多个敌人。
通过增设枪托或是不同的枪管组件,这枝手枪也可以转而变成一只适合中近距离精确射击的卡宾枪。

说到弹药么,在现实世界中.44马格南弹在前苏联/俄罗斯这里并不流行,非要说的话历史上倒是存在一款和史密斯&维森Model 3型左轮手枪配套的.44俄式弹,但那种弹药即使在战前也已经是问世超过一百年的老古董了。



克列斯特的手枪:

米勒上校的手枪:

米勒上校在腋下携带的这枝手枪因为完全被枪套遮蔽的缘故难以识别其具体型号,但从枪套的形状来看,它更有可能是TT-33而不是马卡洛夫,因为后者使用的皮质枪套在扳机护圈的位置有很明显的外凸,相比之下TT-33的皮质枪套在相同部位就相对平滑一些。



“骏马”:

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准确地说,是在第二次,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这种手枪就已经成为了美国军队和民间最受欢迎的半自动手枪。作为一名在核大战前极为活跃的军火贩子,汤姆自然不会放弃将这种武器倾销到俄罗斯的机会,在核大战的爆发阻断了汤姆和他手下的归路之后,这种手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手下的帮派用来武装自己的武器之一。为了使这种武器更加适合在战后的废土上使用,汤姆帮的人对它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之中手枪弹药口径从俄罗斯本地几乎不使用的.45ACP弹修改为更常见的.44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出于某种缘故,这些手枪的工艺不仅不粗糙,甚至还称得上装饰精美,一种很常见的的装饰是在握把贴片的中间镶嵌一枚十美分的“墨丘利”银币。


当然,如果一切从实战的角度出发的话,那么这种手枪的确也可以按照类似比赛手枪的模板来做进一步的改进,这包括对握把、枪机、枪管和供弹具的大规模改装。一般来说,在把这样的改造推进到极致的情况下,这种武器的持有者将得到一支火力凶猛而且容弹量很高的冲锋手枪,不过不知为何,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人为这种武器增设枪托以将其转变为一支卡宾枪。


“赛加”霰弹枪:

“赛加”霰弹枪是一种采用10发弹匣供弹的自动霰弹枪,在需要更持久的火力时它也可以使用20发弹鼓供弹,和传统构型的各式霰弹枪相比,这种武器的弹容量更大,再装填速度更快,而且无需射手特地额外适应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持枪姿势:从其外型便可以看出,这种霰弹枪是在AK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内部结构到基本的操作习惯上二者有着相当大的互通之处。在全自动模式下,这把武器爆发出来的近距离火力仅次于霰弹机枪,但这种武器的全自动射击一则不好控制,二则会极大地加快弹药消耗的速度,因此在没有遇到明显的紧急状况时,射手还是应当尽可能地手动将武器的发射频率控制在单发为好。


AK系列:
AKS-74U:

AKS-74U是专门缩短了枪管长度的短突击步枪,在战后的地铁中,人们省去了这种武器代号中的数字,而简单地将其称之为AKSU。由于枪管缩短的缘故,这种武器的有效射程和精度都比普通的AK-74要差一些,而基本上和冲锋枪持平,但若是仅将其作为一支和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同台竞技的武器,它在威力和穿透力方面的优势便难有对手了。作为短枪管带来的代价,在开火时AKS-74U发射的弹头往往在火药燃气尚未充分做功的情况下就已经飞出枪口,为此这种武器专门在枪口部设有大型的消焰器来抑制其过大的闪光,此外,因为导气装置更靠近枪管后部的缘故,这种武器的射速相较于普通的AK-74略有提升。

AK-74M:

自AK系列枪械诞生以来,它便几乎没有缺席人类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在战后的地铁中也同样如此,交战双方无不将这种武器大量配发给自己的作战部队,用它在地铁那狭窄阴暗的隧道中互相残杀。这种武器优异的性能在历次地铁内的战斗中都为自己攫取了丰硕的战果,久而久之,地铁里的居民开始称这种武器为“死神”。


RPK-74:

简单来讲,这就是一种在AK-74突击步枪的基础上更换了枪托、供弹具和枪管而得到的一枝轻机枪,为了确保这种武器能够拥有更强的持续火力和更远的有效射程,RPK-74标配的弹匣容量被增加到45发,除此之外100发弹鼓也是这种机枪常用的供弹具(当然,在所有使用5.45x39mm弹药的AK系列武器中长弹匣短弹匣或者弹鼓都是可以通用的,只不过不同武器的使用方法通常不会用到某一种或几种供弹具罢了)。总而言之,这种武器的火力十分凶猛——而且精确,不过略低的射速、再装填速度和反应速度会使得它在近距离的突发战斗中慢半拍。

AK-103:
考虑到AK系列庞大的生产数量,在战后被保留下来的显然不会只有AK-74系列这一个分支,像AK-103这样更后期的AK系列武器同样在废土中流通着,而且显然也不是“完全地”保留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更改了所用的弹药口径,从7.62x39mm回到了使用5.45x39mm枪弹的路上,事实上,如果这枝武器的使用者愿意下功夫改进的话,它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更换枪托、枪管和护木等组件迅速地切换成为精确射手步枪或是轻机枪。





“萨米”:

“萨米”是由汤姆帮所属的武器工匠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发出来的改进型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它可以放心地使用战前的军用穿甲燃烧弹,而不用特别在意更为老旧的AK系列武器多少需要留意的过热损毁问题,整体而言,它的开发者希望这支步枪扮演的角色比较两级分化:开发者为这支步枪准备的改装套件要么将性能的重点集中在较远距离的精确射击能力上,要么则专注于让它能够在中近距离上获得强大的压制火力。根据需求的不同,这枝步枪可以在半自动、三连发点射和全自动射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AK-2012:

AK-2012是核大战前一年才刚刚列装部队的新式突击步枪,因此相比于几乎无处不在的传统AK系列,这种武器的保有量非常稀少,只有特种部队才有使用它们的资格。我们可以将这枝步枪视为传统AK系列的自动机构和P90的整体构型与供弹方式相结合的产物,这使得这枝步枪的结构变得非常紧凑,而且拥有以突击步枪标准而言堪称可观的弹容量*。
*话虽如此,AK-2012要如何实现这种构造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它的导气装置后端直接顶在弹匣的安装位置,而弹匣本身似乎也缺少像P90弹匣那样在进弹前先让弹体旋转90°的设计


“斗牛犬”:

“斗牛犬”是一枝无托式突击步枪,它在火力、精度、自重和经济性方面都要强过传统的AK系列,但射速相对要慢一点,其设计者显然有着让它取代后者的雄心壮志,不过直到核大战爆发时,这种武器都未能打响名号。在战后的废土上,它倒反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名声。和处处透着“精致”二字的AK-2012相比,这种步枪要显得粗犷许多,很多零部件都是简单地焊接在机匣上了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直到大战爆发之时它都还是原型枪的缘故,但这一特性在战后废土上的复制品身上还是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虽然号称是AK系列中的新成员,但“斗牛犬”步枪实际上只有限地保留了旧AK系列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但也相对更容易出故障的内部机构(从其实际结构来看,它的导气管在靠近机匣的位置向下弯曲,因此它采用的自动方式很可能是气吹式,要不然就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短活塞式自动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装),在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时,这种武器的维护难度以及寻找备件的难度也更高了。因此在当前的废土之上宁可继续使用传统AK系列武器的人着实不少。




VSV(VSK-94):

VSV(VSK-94)是一枝结构紧凑的适用于中近距离的狙击步枪,通常会和消音器搭配使用,在核大战爆发之前这种武器就已经小批量地配发给了俄罗斯的一些执法机构。不过,在战前提到这种武器的时候,我们普遍指代的是在使用9x39mm亚音速弹的9A-91小型突击步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武器,战后地铁中流行的,被以同一个代号指代的武器则更像是在5.45A-91(可以理解成使用5.45x39mm弹药的9A-91)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在战前5.45A-91仅仅只是一个发展计划,而并没有进入量产的阶段。
以地铁内的标准来衡量的话,VSV算是一种工艺精湛的武器,但在战前它实际上以相对简单的结构和低廉的成本而闻名,这大概能够解释为什么用途类似但结构更为复杂,成本也更高昂的的AS微声突击步枪在地铁中没有较广泛地配发。这种步枪的弹匣容量较小,只有20发,因此除非绝对必要,否则还是最好不要全自动射击,而是以可控的点射为主。


Dshk重机枪:

Dshk重机枪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发完成的一种大口径重机枪,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时这种重机枪开始被新型的NSV重机枪取代,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然在部队中有大量地留存。这是一种极为坚实可靠的武器,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在战后的地铁世界中它才会被各个站点和势力用与充实自己的防卫力量。它发射的大口径弹头有着足以一击毙命人类和绝大多数变种生物的威力,但是它的自重使得这种武器只能以固定的形式部署在防御工事或是载具(详见专栏“地铁系列载具一览”)之中,通常在机枪阵地的附近会设置有探照灯以保障其视野,有时候探照灯也会干脆就固定在枪管上。

为避免连续发射导致枪管过热,地铁中的人们为这种机枪的尾部安装了一个温度计,不过即使不考虑过热的问题,射手也最好有意识地控制发射的频率:除去战术上点射的精度通常优于连发之外,这种机枪使用的12.7x108mm弹药在地铁中同样算是稀缺资源的事实也会时刻提醒射手们这是一种不太适合“放开了打”的武器。



“轻拍”:

这种别名为“轻拍”的武器在战前被称为VKS(VSSK)微声狙击步枪只为一个目的而存在:在远距离上悄无声息地干掉哪怕是身着重甲的目标。为此这种武器的消音器不可拆卸,而且别出心裁地采用了12.7x55mm SC-130大口径亚音速弹。这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这种武器的弹道下垂比较严重,但一名熟练的射手应该有能力适应这个特性。良好的隐蔽性、大威力和高精准度结合在一起使得这枝步枪几乎成为了远距离上无可挑剔的寂静杀手,唯一的问题是,这种武器自身和其使用的弹药在地铁世界中极为稀缺*,只有那些最为出类拔萃的狙击手才有可能得到使用这种武器的殊荣。
*地铁世界中的VKS微声狙击步枪似乎仍然沿用了12.7x108mm弹药,但是从其弹道下坠的程度和消音的程度来看,它至少也该在12.7x108mm普通弹的基础上进行了减装药和加重弹头的亚音速改造才对,超音速弹丸由于音爆的存在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消音效果的


自动机枪:

MKII手榴弹:



地雷:

这是一种被汤姆帮和其它势力大量布设于海参崴周边地区以充实防卫的爆炸装置,任何物体的靠近都会立刻触发这种地雷的引信,导致它在一至两秒后爆炸(期间可以听到比较明显的电流充能的声音),对不慎触发地雷的不幸者而言,这个时间一般是不足以逃出地雷的爆炸范围的。但正如前所述,由于任何物体的接近都可以引爆这种地雷,在已知地雷方位的前提下,你可以很方便地投掷一些杂物来提前引爆它们。又或者,在自觉艺高人胆大的情况下,尝试以低姿态小心地靠近它并解除它的引信。

型号不明的导弹/火箭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