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教师的成长,需要实现对学习与进步的自我监控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现对学习与进步的自我监控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捷
在李家同博士所著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一书中,读到一个实验,生动地解释了一个结论:“即便了解到解决烦恼的方法,如果不付诸行动,心理压力依然存在,且会增加”。
下文引用书中记录的实验:
在两个笼子( A和B)中分别关有1只老鼠,然后对它们实施电击。但是,只有A笼子中有一个踏板机关,踩踏后可以同时停止对两只老鼠的电击。A、B两只老鼠受到的电击次间完全是一样的。
在受到几次电击之后,A笼子中的老鼠掌握了停止电击的方法。那么,大家认为可以通过踩踏踏板停止电击的老鼠A和一直担心电击却无计可施的老鼠B之间,哪只老鼠的心理压力会更大呢?实验的结果证明,虽然两只老鼠受到电击次数与电击时间完全样,但无计可施的老鼠B的压力明显要更大, 很快就出现了衰弱的现象。

由此可以得出,虽然承受压力(电击)的时间、次数完全相同,但由于了解了如何控制痛苦,由此带来的压力与不安便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在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下,压力是最大的。而在了解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之后,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状况可控的感觉,即使现状完全没有改善,也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心理压力。
虽然实验是以最经典的“白老鼠”来进行的,但依然可以给我们启发——能够掌控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成为什么,是这样的重要。教师的成长,也能从这一个实验中得到启发。
就像书中所说,当人们对自己的未来有计划,且认为自己可以掌控,能主动付诸实施的时候,就会感觉心安,行动起来也不会显得慌乱。相反,当人们感到盲目,漫无目标地打发时间的时候,就显得心慌,做起事情来也应付了事,做人也不踏实。

当下,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自己将如何发展,未来会怎样,没有设想,也没有规划。同时,受到部分自媒体诱导,总看到行业中少数灰色区域。迷恋于抱怨中,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无尽的抱怨深渊,成为群体中那个牢骚满腹的个体。一旦如此,更容易彻底沦陷在愤怒与无助中。例如,总觉得各种评选对自己而言是不公的,总觉得任何的机会对自己来说是匮乏的,总相信单凭努力是无效的……久而久之,自己也变得慵懒,主观上不愿意努力了。
我知道,有时候这部分教师偶尔也想“搏一把”。但长时期抱怨让自己显得空虚、颓废,行动起来也没有方向,一味瞎忙。所以,很快又卷入重复的抱怨中。

有时候,他们还会再次燃起激情,因为有行政力量的牵引,他们需要跟着,更准确说是被迫跟着一个项目,做些看起来有意义的事。但主观上不愿意,不努力,不出力,进入项目不久就对项目本身开始抱怨。发现了么?抱怨的人习惯抱怨。抱怨让自己越来越易怒,越来越无助,越来越恐慌,抱怨的声音也越发响亮。
除了这些,他们最终将一无所有。
那么怎样做,才有助于想要躺平,陷入抱怨深渊的教师们,走出不良的体验中呢?
首先,毫不犹豫地删除那些诱导你抱怨,让你产生不良情绪体验的信息与公号
即便,他们有时候伪装得像是在替你呐喊,为你说话。或者,总是以“10W+”这样恐怖的点击量来让你觉得你的选择代表着“绝大多数”。缺乏正能量的文字,往往强调自己是“新时代的马丁路德金”。而你所要警惕的,恰好是“我要脱离这样地乌托邦群体”。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伪善的文字,只是需要你点击和转发,它们控制的,是你的无知罢了。你在与之交换获得的,是自己糟糕的情绪。

其次,坚持对自己有更多的反思,永远相信努力才能让自己的每天更加心安理得。
以最容易让教师失去研修与成长兴趣的暑假为例。
你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的目标,告诉自己近阶段目标是什么?在暑假中想要达到什么?例如,我希望在开学初的第一单元,上一节非常优秀的作文公开课,让大家共享我的研修成果。注意,这个时候,有些文字会跳出来,告诉你“上公开课就是作秀”,你无需花费精力去争辩,因为这个套路你很熟悉了。接下来,只管努力,为了这个目标去备备课,去看看别人的案例,去学习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章……做到这一切,说白了都是一个教师“分内”的事。但之前的你,却不屑去做,因为你觉得,这些都是虚伪的。
当你开始行动了之后,你可以做得很轻松,很有针对性。做这一切的同时,心里就有了一个小愿望——达到自己设定的小目标。

接下来,你可以围绕目标细化一下方案,让自己显得更从容。
例如刚才所说的几件事,可以排排顺序。先上网找一个课例,然后再去寻找同伴的帮助,让他们分享一些理论的文章,储备知识,最后再进行一个完整的备课。让自己呈现出一个专业的优雅姿态。一步步推进,让自己的目标达成看起来越来越有可能。
每一步都是进步的关键,即使每一步都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一步叠加起来,就离目标更近。对步骤顺序的设定,对自己行动的控制,可以从小事做起。
当然,你还可以有一个预案——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向谁求助?例如,可以阅读哪些书本?可以上什么网站查找资料?这样的预案会让自己心安,感觉有备无患。
改变很快就能被察觉到。有了规划,自己的日子不会单调,自己也不会荒芜。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有些还像之前的你,依然把心思投放到对现状无谓的抱怨上,回过头来你会觉得之前的自己很可笑。曾经也爱抱怨的你,如今已明白:抱怨的成本很低,抱怨的效果很差,但抱怨付出的代价很高——自己会越来越感觉到心悸憔悴,越来越感觉到委屈与消沉。
特别说明:不要以为对自己的控制仅此而已,实际上还有更高级的方式。

第三,注重处理好“我和周围”的关系。
关系1:我与他人的互助。可以让自己有一些伙伴,原来就有的,联系起来。目标设定后,约一些同伴一起执行。以上文的习作教学为例,找几个同年级执教的老师,邀请大家分享方案,或者时各自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进行合作研究。借助他人的力量,取长补短。
关系2:我与时局的顺应。调整自己的目标,目标也需要被不断审视,需要和当下的时局相关联。在一个时段中,需要做的事不同。如新课标颁布后,对学习任务群的研究成为热点;对习作升级为“交流表达”的关注,成为研究难点。不仅要研究课怎么上,还需要从理论层面去了解为什么有这些变化?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要知道,任何一个变化都不是凭空生产的。所以,顺应时局,让自己顺势得到提升,才是最佳的选择。
关系3:我与团队的配合。在与团队配合时,青年教师们需要更多从团队合作的层面思考问题。在合作中评估自己是否有契约精神以及能否按照事先约定做出全新计划,能否以自己参与的团队发展为先,对自我进行约束与调整。
在我带领的青年教师团队中,这点几乎成为决定因素。

与团队的配合,决定了一个青年是否还能有机会参与以及是否还有人愿意与之合作。不少青年是参与一次折损一次,参与一次丢失一些伙伴。因为在团队中,“自我优先”的先天元素会影响青年做出判断,他们容易忽视团队的合作精神,让整个团队焦急等待,甚至为其担忧……
和团队在一起,整个团队就成为你研修的背景支撑力。相信你就不会成为那只无助的“小白鼠”。能和团队一起成长何其有幸,千万不要一意孤行,以小失大。

不过,团队的包容性就在于:能接纳一个发现问题并做出反思的新生力量。所以,团队依然欢迎青年教师反思、调整后回归。因为团队本身也需要不断被补给。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努力不能停。你停下来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继续努力。环境能成就你,也能成就其他人取代你。所以,不要总是一幅怨天尤人的狼狈样。比尔·盖茨说: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