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史资料》 第十八辑 广州饮食业史话
作者:邓广彪 (摘抄:解放前的四时菜谱、流行筵席、菜式别名) 四时食谱 四时食谱是比较注重产新季节,亦即天气时令物产等几方面结合起来,互相调换变化,灵活运用。 春季 蚧黄生翅、鲍鱼鸡丝、燕窝羹、蒸银边、盐焗鸡、烧乳鸽、烧羊肉、响螺片、玉树鸡、炖花菇、竹笙鸽蛋、蒸挞沙。 夏季 清汤生翅、冬瓜盅、白云猪手、瓜皮虾、鲜莲鸭羹、百花鸡、羌芽鸭、凉瓜田鸡、冬笋火腿、夜合香虾仁、虾子鲜菇、清汤鱼肚、蒸三黎鱼、夏荷米沙肉。 秋季 滑鸡生翅、焗禾花雀、片皮鸭、西菜鲜陈肾汤、三蛇羹、煀海鲤、炖蚬鸭、烧水鱼、酿椒子、鲈鱼球、凤果田鸡、骨香鸡。 冬季 红烧包翅、御寒生窝、粟子鸡、腊味饭、炖鹧鸪、绍菜扒鸭、油泡、红烧虾子豆付、蒸嘉鱼、杏元炖水鱼。 流行筵席 解放前又盛行过办红白事宴饮之筵席。比如暖堂酌(新婚夫妇交杯)、喜酌(迎亲时正日用)、梅酌(结婚翌日谢亲用)、会亲酌(请新女婿岳母等)、寿酌(生日拜寿)、斋酌(丧事)、羌酌(生子满月)、开灯酌(生子次年正月用)、进学酌(开学读书)、春茗(商业联络)等等,名目繁多,均以当时传统菜、流行菜、四时食谱等菜式互相调换变化,只不过加上一些好意头名称。举例如: 暖堂酌之带子成群(带子羹),早子肥鸡(红枣切鸡),白发齐眉(粉丝虾米),百年好合(莲子百合)。 寿酌中之海屋添筹(鸡茸冬笋螺片),长寿仙翁面。 进学酌之勤心上学(芹菜猪心),开卷生香(腰干卷)独占鳌头(煀鲤鱼、或称鱼跃龙门)。 春茗中之大展鸿图翅,当红烧乳猪以及好市发财(蚝豉发菜),金银满掌(蚧黄百花酿鸭掌)等等。 菜式别名 粤菜中别名很多,其缘起固难考究。可能当时人们出自良好祝愿,在宴饮时互祝添丁发财升迁等好话,饮食业便迎合人们心理,巧立名目,用以财。或者谐声,或者象形,并赋以诗情画意。其中以历史故事命名者有之,用民间吉详语者有之,以当时戏剧名者有之,种种式式,可谓应有尽有,比如称鸡为凤,称虾为龙,称鸭鸽为鸾鹊,称夜香作百合,称菜薳为玉树,称响螺为粉蝶,称肾球作红梅,称红罗白作金笋,称豆苗作龙须等等,今录一部份如后: 珠联壁合(合桃虾丸)、富贵有余(炒鱿鱼)、连生贵子(桂花耳莲子)、富贵白头(蚧黄椰花)、百年好合(莲子百合)、根基长寿(生根鸭掌)、好市发财(蚝鼓发菜)、蓝田种玉(玉簪田鸡)、凤凰展翅(鸡丝蚧黄翅)、雪里藏珍(蛋、虾、蚧、鸭、火腿、芫茜等)、雪映宫梅(蚧黄、虾肉菜薳)秋菊红桃(蚧黄菊花)、石上鸣蝉(石班鱼、鲜菇、青豆)、松江吐艳(蚧黄鲈鱼)、高梅傲雪(雪耳蚧王、肾球)、舌战群儒(猪利鸭利榆耳)、凤入竹林(竹笋鸡腰)、红炉烘雪衣(云腿螺片)、合浦还珠(蚝豉、合桃、虾肉)、春苗飞絮(豆苗雀肉丝)、夏夜风生(夜香虾扇)、柳绽黄金(菜薳蚧黄鸡丝)、兰溪蝶舞(火鸭芥菜)、夜渡银河(蚧茸夜香)、竹报三多(竹笙、广肚、肾球汤)、月下追贤(鸽蛋鸭掌)、蟠溪独钓(菜薳鲈鱼)、绿林红粉(蚧黄芥菜胆)、苦凤莺怜(凉瓜鸡鸽片)、荷池映美(鲜莲田鸡片)、花开并蒂(肾球肚仁)、蟾宫折桂(桂花耳鸽蛋)、鹤寿松龄(虫草白鹤)、银烛生花(桂花耳竹生汤)、凤苑瑶琴(瑶柱田鸡)、粉蝶穿花(菊花螺片)、寒鸦展翅(菜薳鸡丝翅)、伯牙陈琴(虾子田鸡芽白)、渭水求贤(竹笙肾球田鸡)、金玉满堂(蚧黄北菇唐)、鸿门宴会(蚧黄燕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