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第五章-学习力
一、匹配 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地方法论
每次到舒适区的边缘坚持一下,然后回到舒适区停留一下,调整好
了再到舒适区边缘……如此反复。
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
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都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
的,那写再多也没用
拆解目标、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专注于错误地反馈
本节重申了之前的观点,即要掌握好分寸,也就是匹配。遇到难题,将其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分解到自己努努力就能达到的程度。以跑马拉松为例,一般的马拉松都是二三十公里。寻常人压根就做不到。但是如果将其分解成一公里一公里的小目标。今天跑一公里,然后几百米慢慢增加,一两个月内相信跑个半马应该没有问题。很快达到目标了。增加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自信。遇到难题,一开始往往没有解决的思路,但是尝试拆解问题之后,思路就来了。拆解问题,是个很高深的学问,值得每个人终身学习。
二、深度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地好出路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
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深度缝接新知识
输出成果去教授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
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本节的核心是怎么才算学会和掌握知识,如果只是简单的听和看。没有思考。那么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今天读了,过了几天就忘了。读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思考,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中,并尝试用新知识去解释事物。那么才算掌握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其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关联 高手的暗箱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
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获取关联能力
1、足够的热爱和投入
2、足够的输入,来自各方面的知识
3、保持好奇心
4、尝试用它来解释其他事情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零碎的知识点,容易被遗忘。通过关联将知识点串起来,并尝试去解释它,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四、体系 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
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寻找触动点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
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
联的终极方法。
知识分为有效和无效的知识,能够生活中能够用上的就是有效知识。关键时刻帮不上忙的知识,学的再多也是无效知识。平时唐诗宋词背的再多,临时作诗作不出来,那么都是无效知识。理论知识如果无法实践,就失去意义了。
五、打卡 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打卡的动机不存粹,那么后续就不会有行动力
不要让打卡成为一种形式,忘记了定下的目标
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
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用记录代替打卡
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
设下限,不设上限。
打卡如果只是形式,那大可不必。要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想去做,想去完成的事情才能产生行动力。以我自己为例,每天跑步,下限是五圈,不设上线。心情好就多跑几圈,但是至少要完成五圈。跑步是我自己想去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形式。这样才能每天坚持下来。
六、反馈 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
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
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积极的正向的反馈和消极的错误的反馈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学习。失败乃是成功之母,错误的反馈也是成功的垫脚石。
七、休息 你没成功,可能就是因为太刻苦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适当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出发。
想办法把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就对了。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强迫自己无止尽的学习,只能适得其反。适当休息,补充能量。才能更好的出发。这也是客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