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河北古建——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又名大佛寺,位于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改名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名“隆兴寺”,沿用至今。是国内现存较早、规模较大、保存相对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河北正定隆兴寺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一、发展历史: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寺院始建,初名龙藏寺。寺内现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描述了初建寺院的情况。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显为标榜“大唐中兴”,敕天下诸州各置大唐中兴寺、观。不久神龙三年(707年)春二月庚寅日又下诏“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因此龙藏寺奉敕改额为龙兴寺。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后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开宝四年(971年)兴工,至开宝八年(975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 清康乾盛世是隆兴寺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两位帝王曾多次驾幸隆兴寺,并两次敕令拨国库银两对隆兴寺大规模修缮和增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后,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至此达到了鼎盛时期,而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赐额“敕建隆兴寺”,从此“龙兴寺”更名“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清咸丰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堪,僧堂损漏。寺院游僧日少,门庭冷落。 二、寺院布局: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 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三、各建筑介绍: 1.山门:已损坏 2.天王殿: 天王殿为隆兴寺第一重殿。始建于北宋初期(982-988年)。护法的四天王位于天王殿两侧,依次为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分别手执琵琶、青云剑、青蛇、混元伞。 大肚弥勒佛尊奉在天王殿正中,在寺院天王殿中已成为定制。这是完全汉化的一尊佛像,形象来源于五代后梁时期的契此和尚,又称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
3.大觉六师殿遗址: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历经金、元、清代重修,毁于民国初年。现只剩台基。 殿内原供有释迦摩尼和他的六位导师,还有菩萨、罗汉等,是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庙宇。
4.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于隋代,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才改名摩尼殿。大殿结构参照宋《营造法式》,虽历经明清多次修葺,但仍保持北宋风格。 大殿面阔7间(约35米),进深7间(约28米)。十字形平面,呈有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面阔进深2个方向的次间都比梢间狭窄一些,布局奇特。 大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后代重修),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龟头屋)。外檐檐柱边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
(上图为梁思成所著《图像中国古建筑史》隆兴寺摩尼殿平面图) 构件 檐柱用材粗大,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有普拍枋,阑额端部做卷云头式样。补间铺作以用45°斜栱。 空间特色 四面抱厦有门窗,仅有栱眼壁略通光线,故殿内采光通风欠佳。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立体结构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精美的塑像堪称雕塑瑰宝,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殿内各壁还满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摩尼殿内四壁有彩绘壁画,绘西方胜境、四十八愿、二十四诸天等佛教题材。壁画绘于明成化年间。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上述两墓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壁画分布在大殿檐墙内壁、四抱厦内壁、内槽扇面墙内外壁及内槽北壁,原有壁画528平方米,现存387平方米,均为整壁绘制,气势磅礴、场面恢弘,在殿内528平方米的檐墙和扇面墙上满绘壁画,篇幅之大,十分可观。据绘画风格及有关题记分析,大部分壁画应绘于明代,其整体布局采用了元明时期常用的“分幅兼通景”式。在绘制手法及技巧上,属工笔重彩人物画,继承了唐宋以来“墨线成型,冷暖适度”的传统方法。摩尼殿壁画共绘人物近千身,主要人物和情节均设置竖栏墨线榜题,在每幅画面人物的安排布置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场景栩栩如生。
彩塑观音像,亦称背坐观音。据碑文载,此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她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形象,闲逸自若踞坐正中群峰重峦叠嶂,祥云萦回缭绕,山泉喷涌的五彩悬山中。头戴宝冠,帔巾自肩前下垂绕两臂向外飘起。头微右侧,身稍前倾,左足踏着五彩莲花,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脸庞秀丽,神态恬静,弯而长的细眉之下,凤目微张,稍下俯视。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姿。使宗教概念与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体,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观音像。通观整个画面,娴静的观音与壮观热烈的背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艺术整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雕塑绝技。
5.戒坛: 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都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戒坛屋顶为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每条屋脊上有六只神兽索命,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也就是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这种布局风范在中国也不多见。 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6.龙藏寺碑: 隋碑第一!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立于隋代开皇六年,青石质,碑为龟趺。此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碑刻无撰书人姓名,欧阳修《集古录》认为撰者即碑末署名的张公礼。 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
(图片来自微博@每天都要小鱼干儿)
7.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位于大悲阁右侧,座西面东,平面和外观与慈氏阁相同。创建于北宋,为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建筑手法保留着突出的宋代特点。历代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葺。1956年国务院拨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时所添腰檐,恢复了北宋时建筑的原貌。这阁采用了大弯梁和插柱造手法。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这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是佛教取法轮常转,自强不息之意。
转轮藏经阁,直径高达6.9米,木构材质,置放于阁内底层正中圆形地坑中央,木制重檐八角亭台式。这部转轮藏的结构重心仅着力于一点,即中心轴上,而这条10.8米长的八棱形木轴,上端被四根方木牢牢固定,下端则直接顶在了最下方的轴托之中,而轴托里有一个铁球,铁球上端有八幅扁铁上穿到中心轴中,铁球下端被限于一个石臼之中,略留活动余量。这样,当人推动转轮藏,只需克服些微的摩擦力,就能使之转动起来,极为轻快方便。 而藏身是转轮藏最具实用功能的部分,也就是实际上的藏经书的部分。资料显示,这一部分的通高为2.66米,呈八角形,边长为2.65米。藏身的每一面均隔离为三开间,中心那间面阔约为0.96米,次间面阔0.66米。为避免重力过大而损伤中心轴,三层枋依对角上下相错,同时,为使整体更加稳固,每两层枋间施以斜戗。外槽柱上端施普柏枋及阑额、由额,由额下以雀替支托。额间嵌浮雕云龙纹的华版,明间华版上雕升降双龙,次间对称各雕一行龙。转轮藏的藏身底部各转角处各有一个方形卯孔,应该是供人推转时放置把柄之处。周边饰有雁翅板,每面长2.65米,高0.32米,边框内浮雕蔓草纹,风格粗犷豪放。 此外,该转轮藏的梁、柱、斗拱的许多做法,均与宋通直郎李诫奉敕撰的《营造法式》之制符合,这让我国著名建筑学专家梁思成确定:“为宋代原物无疑。”在建筑界,这部转轮藏最被称道之处,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把高大的转轮安置在地面以下,一是烘托出了转轮的高大,二来也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这种设计理念,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雏形。 据史料载,转轮藏系南朝梁善慧大士始创,宋朝一共建有9座转轮藏,后来,历朝历代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极为少见,正定大佛寺转轮藏阁所存的宋代转轮藏为其中最古老的。另外,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殿和北京智化寺藏殿,各遗有明代转轮藏一,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各遗有清代转轮藏一。
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转轮藏原物,且能正常转动。
(图片为梁思成所著《图像中国古建筑史》转轮藏殿结构图) 8.慈氏阁: 该阁外观为单檐歇山顶,青瓦中心,绿琉璃瓦剪边,下层前出抱厦,上层出平座走廓。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简洁明朗。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即∶底层半拱和平座半拱分别於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柱相依并列,上层柱仍然插於平座斗拱上。
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弥勒是古印度语,意译为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大慈大悲无人能胜。 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七·三米。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 弥勒菩萨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著衬胸,外穿天衣,下著齐足长裙。右手上屈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菩萨身後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通高九·九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弥勒菩萨图片来源于微博@遗产君) 9.大悲阁: 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在隆兴寺内。是主体建筑之一,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外形庄严端正。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驻跸镇州(今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 大悲阁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配建东西耳阁,规制宏丽,俨然皇家气象。宋徽宗亲自赐名“天宁观音阁”。 大悲阁建成以来,备受重视,历朝都有修葺,也成为众多寺院效仿的对象。但进入晚清寺院衰落,大悲阁年久失修。在1901年的照片中,楼阁主体已经倒塌。菩萨像暴露于风雨之中。 1931年,当时的主持发愿重修,但工程过于浩大,最终只为菩萨像砌了一个砖罩。1933年梁思成考察隆兴寺,他发现除了菩萨像,大悲阁的价值也极高。虽然残损严重,且外部为清式做法,但内部尚可见大量宋代构件,且内槽外壁宋元佑年间的精美壁塑尚存,遂呼吁保护。 但随后抗战爆发,日伪当局虽于1941年筹款重建,却只顾保护菩萨像,将尚存的阁身与东西耳阁全部拆除,以旧料拼凑新阁。大量宋代构件被胡乱使用和抛弃,无价的壁塑也湮灭无存。 最终,新阁于1944年建成,规模缩减为原阁的三分之一。这版大悲阁存在了50多年,建国后关于隆兴寺的资料书籍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大悲阁是隆兴寺内最高大的建筑,共三层,高33米,有栏杆、平坐,屋面歇山式。
阁内有高24m的铜佛,铜佛有42臂,故又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2米余,下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是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饰流畅,腰部以下尢佳,富有宋代艺术风格。
(图片来自微博@风之语Tumi)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须弥座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是北宋时期佛教须弥座艺术杰出代表。 须弥座的本意就是“佛坐”。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其中的束腰部分是整个须弥座的精华。
(须弥座部分图片来自微博@安然的快乐生活) 10.弥陀殿: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世梦堂和尚(隆兴寺住持)主持修建,面阔5间,殿内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弥陀殿东西各有一排厢房。
(弥陀殿照片来自微博@北雅图 @刘献松) 10.毗卢殿: 毗卢殿,原来是正定县北门里崇因寺的主殿,后来寺院废弃,仅存此殿。1959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将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毗卢殿,和殿内供奉的铜铸毗卢佛一起搬迁到了隆兴寺,是隆兴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 重檐歇山顶,是一座面阔、进深都是五间的方形大殿。正面明间悬挂着乾隆皇帝御书的“毗卢佛殿”匾额。 殿内供奉铜铸毗卢佛(隆兴寺六绝之六),铜佛像是奉明万历皇帝之命铸造,像高6.42米,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跏趺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环绕毗卢佛,全身共有1072尊佛像。 毗卢殿内的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他的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 这尊毗卢佛像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三层坐式毗卢佛,分别坐在三层圆鼓形的莲花座上。 莲花座上雕刻着千叶莲花,每一朵莲花瓣上,都铸有一尊坐式的小佛,表情、手印变化丰富,共计一千尊佛。 三层莲花座上的坐式毗卢佛,都是四面佛,共有十二尊毗卢佛。 总计一千零十二尊佛,组成了千佛绕毗卢的形象,构思十分别致巧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铜铸工艺水平,堪称海内孤例。
(毗卢佛像照片来自微博@北雅图)
隆兴寺六大全国之最: 1.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 2.最美的五彩观音像 3.“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 4.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恢弘无比的千手观音像 5.最古老转轮藏 6.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