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一碗素时刻五谷膳食粉,让你领略到健康饮食的美妙滋味
回忆起小时候,那时父亲、母亲和姐姐都要外出工作,母亲还得操持家务和三餐饭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我和父亲都是大胃王,所以母亲每次都会煮一大锅米饭,但有时剩饭吃不完,第二天早上母亲就会用水将其煮成粥给我们喝。
不过这种粥已经没有米饭的香味,只是米汤混合,十分清淡无味。每当吃到这种粥时,我总是特别反感,这也让我留下了对粥不太好的印象。

直到后来上大学工作后,我离开了父母,开始一个人生活和独自烹饪。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吃饭,有时候也懒得做菜,就索性在剩饭或米锅里加点水,熬成一锅粥。记得第一次熬粥的时候,我把剩饭或米放入锅中煮后,就去健身房锻炼,回来后洗个澡看会书,磨蹭了两个小时,等我再回到厨房的时候,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米香味,粥里的米粒晶莹剔透,品尝了一口,原来粥可以这么好吃!自那以后,我就开始频繁地熬粥,尝试不同的五谷杂粮搭配,在工作很忙的日子里,熬粥成为了我调节情绪的方式。现在,它已经成为我难忘的回忆,这就是我关于粥的记忆。

当然,除了在回忆中,还有许多文学作品描写了粥。尤其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第十四回写到尤氏病倒了,贾珍悲痛欲绝,不愿进食。于是王熙凤命人每天从府中熬制各种精美小菜和细粥送来。此外,在第八章中有碧梗粥,在第十九章中有腊八粥,在第四十五章中有燕窝粥,在第五十四章中有枣儿熬的粳米粥和鸭子肉粥等等。

在《红楼梦》中提到的碧梗粥指的是河北省玉田县所产的一种微绿色粳米熬成的粥。玉田碧粳米在清代是贡品,只有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才能享用。谢墉在《食味杂咏》中写道:近京所种的统称为京米,但以玉田县产为上品,它的颗粒细长,微带绿色,在煮熟时有香味。如果颗粒短而大,颜色白而不带绿色,那就不是真正的玉田碧粳米。

而在《红楼梦》的第45回,黛玉已经患上了老毛病,咳嗽、咳痰不止。宝钗前来劝慰她,说:“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主,肝火一平,就能克制土,胃气自然无病,饮食就可以滋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要吃习惯了,比药还要强,最能滋阴补气。”在《红楼梦》中,小小的燕窝粥得到了如此详细的介绍,而这只是这部文学巨著所涵盖的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

糜是由米煮烂而成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之一。据考证,糜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就实行了“以火熟食”,种植农作物,还创制了陶制炊具——鬲。粥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已经不再仅以明火烧烤食物为生,而是已经进入了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煮食物的阶段,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随着宋朝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文化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临安风貌,其中包括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馓子粥、绿豆粥等多种粥品。在宋朝,粥逐渐从普通的食物转变为保健滋补品,使得关于粥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丰富。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患胃病,经多次治疗无效后,受张文潜“食粥说”的影响,开始坚持每日食粥,一年后奇迹般地病好了。他深有感触地在《食粥》一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曾强调了粥的重要性:“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粥早就有深刻的认知和研究。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上班和琐碎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早上熬粥已经不再现实。有时候,加班或应酬可能会持续到半夜才能入睡,导致起床时间晚于想象。此时,想要早起熬粥更是难上加难,人们甚至连足够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别说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熬粥了。

为了满足人们对营养均衡的需求,素时刻五谷膳食粉应运而生。它不仅具有粥的口感,而且比粥更加营养丰富。这种粉末方便随时随地食用,不会干扰正常的生活节奏,同时能够完美地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该产品的原料取自东北平原黑土地,包含籽种、花朵、谷物、坚果、菌藻、果蔬6大类199种高营养食材,经过超微研磨技术加工,从而充分保留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使用素时刻五谷膳食粉非常方便,只需将袋口撕开,将粉末倒入杯中,加入开水冲泡即可。一杯五谷膳食粥就能让你感受到营养的美味,随时随地享受健康养生的味道。整个过程简单方便,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轻松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同时,一杯五谷膳食粥在手,让你感受到健康的温暖,从内到外散发出充满营养的美好气息。